发布时间:2022-08-30 12:07: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
潮州加快“五治融合”建设善治古城
悠悠韩江水,巍巍古城廓。2020年金秋十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潮州视察时,给予潮州古城“实属难得,弥足珍贵”的高度评价,并叮嘱潮州人民要“呵护好她、建设好她”。
近年来,湘桥区始终牢记总书记殷殷重托,大力推进政治、法治、德治、自治、智治“五治融合”,全方位提高古城区善治水平,顺利完成春节、国庆等重要节点及国际茶日、潮州工夫茶大会等重大活动考验,以实实在在的治理成果不断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政治引领 赋能释能并重
基层治理是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度和温度的“神经末梢”。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是基层治理方式与时俱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在最热闹的牌坊街商圈里,东门街口的党群服务站十分醒目。这里不仅提供旅游问询、饮用水、WiFi、充电、口罩、紧急医护等便民服务,还准备了党史书籍、旅游手册等阅读资料。周到的服务让不少体验过的市民游客点赞叫好,而这里也是潮州牌坊街商圈“大党委”的挂牌所在地。
2021年3月,潮州牌坊街商圈“大党委”揭牌成立。“大党委”以湘桥区委为主体,以市场监管、城综、文旅等部门和街道社区为成员,商圈内各领域各行业党组织为共建单位,目前已联结83个成员单位,吸收党员商家69家。
而今,这一“1+N”商圈党群服务阵地,不仅通过加组织、加党员、加阵地、加活动,不断赋能商圈发展,还通过引领推动多方治理资源、服务力量下沉古城街区,进一步释能引领作用。开发牌坊街商圈党建小程序,采集游客群众评价,推动商户文明规范经营,带动创造健康经营环境……众多实实在在的举措,持续为潮州古城治理注入新活力。
在此基础上,湘桥区组建街道“大工委”5个,社区“大党委”52个,联结各类单位、组织387个,并全面推行“吹哨报到”“共商共议”“网格管理”等三项机制,有效提升古城区平安建设共建共治共享整体效应。
自治强基 指导引导并进
群众既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参与者,也是基层社会治理的受益者。如何充分发挥群众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主体作用,无疑是打造平安法治古城的一大课题。
夏夜里,古城夜经济持续升温。一支巡逻队伍穿梭大街小巷,队员们统一着装、步调统一,良好的精神风貌给市民游客们带来满满的安全感。他们便是湘桥区顺应古城旅游快速发展趋势而组建义警志愿者服务队——“湘桥义警”。
“我们目前一共有18支义警队伍,在发挥成员‘人熟地熟’优势的基础上,按人员特点跟功能等进行分工。”湘桥义警相关负责人陈德生告诉记者,当前有负责古城治安的巡逻队、进店开展治安宣传的大叔大妈义警队等等。而为提高义警队员的服务能力,他们在开展治安工作时都有民警带队加以指导,平时也时常对部分队伍进行步操训练和相关培训,从而更好发挥民力作用,破解“警力有限”的客观困难。
而除了湘桥义警这一对外服务的平安品牌,湘桥区还聚力打造对内协商的自治窗口——“居民议事厅”。
这是湘桥区太平街道在巷长制、网格化治理的基础上,创新打造的基层治理平台。这一平台将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延伸至巷道、客栈等,每次议事就主题内容邀请相关职能部门工作人员、巷长、热心居民等参与,有效把各方资源引导到社区发展中。众人或出谋划策,或调解纠纷,以“主人翁”姿态参与平安和谐社区建设。
目前,太平街道已在各社区设立19个居民议事厅,有128名巷长、36名楼长、388名网格员和146名居民代表经常参与日常议事,且居民议事队伍正在不断发展壮大。
法治护航 防范规范并行
法贯之于基层则基层兴,法严之于基层则基层稳。
近年来,湘桥区大力推行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实现全区172个村(社区)全覆盖,帮助群众养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习惯。
共用的一面墙,应该属于谁?在义兴社区,一户人家在准备修缮旧屋时,因共墙问题与邻居闹起不快。两家人各执一词,于是请来了社区法律顾问。律师结合房产证等历史依据,厘清归属、讲明法理,让双方从“共墙”到“共情”。
今年来,全区各村(社区)法律顾问累积提供接访和来电咨询、开展法治宣传、参与人民调解等各类法律服务2016次。
与此同时,湘桥区防范与规范并行,通过加强基层政法队伍建设,培育一批以基层干部、人民调解员等为重点“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形成“法律顾问+社区干部+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综治网格员”的基层依法治理骨干体系,不断提高基层组织运用法治方式治理社会的能力。通过联合八部门成立湘桥区诉前调解(和解)中心古城文化街区工作站,高效化解矛盾纠纷和各类信访问题。
为不断提升基层群众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湘桥区太平街道还与市司法局携手将牌坊街十大名巷之一的兴宁巷打造成为“法治巷”,通过把潮州古城传统文化与法治文化有机结合起来,让老百姓“能接受、能看懂、能喜欢”,让法治教育潜移默化、成风化人。
德治化人 修身修心并举
道德教化既治心又治本,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先导性、基础性作用。而德治的作用如何彰显?也许古城里众多的志愿者团队可以带来一些思考——
2017年3月的一个子夜,潮州居民陈顺民接到汕头澄海友人的求助信息。他叫上5个好友,爬上了笔架山,直至清晨时分,他们在一个山坡找到了该友人家中走失的老人。随后,一家人相拥而泣的场面,让陈顺民深受触动。也正是因为这个契机,陈顺民几人合作成立了弘德寻失志愿者协会,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他人一家团聚。
而令人惊讶的是,该协会自行购置车辆、救援设备和物资,坚持提供无偿志愿服务。时至今日,已接到1400多宗求助信息,寻回率高达96%。
他们是怎样坚持下去的?“你来求助我,我来帮助你,就很开心。”陈顺民这句话很简单,也很可贵。而更可贵的是,随着帮助的家庭越来越多,不少人自愿加入其中,队伍从初始6人发展到如今约450人,成员遍布潮州各镇村,一方有呼,八方来应。在这爱心传递的5年多时间里,不断积淀出德治的力量。
无独有偶。2017年成立的潮郡文化志愿者联合会同样是古城德治的“样板”志愿者团体。经过5年来的发展,该团体现有志愿者900人,累积志愿服务时长近15万小时,通过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河湖保护志愿服务、文明交通劝导服务、禁毒宣传志愿服务和文明旅游志愿服务,为建设平安法治古城作出重要贡献。
德治的力量,在手拉手式的传递中不断壮大。与此同时,湘桥区还积极利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等活动平台和道德讲堂这一品牌活动,通过口耳相传,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努力营造人人讲道德、重修养、促和谐的社会氛围。
智治支撑 变量增量并轨
智能化建设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极大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效率。
为有效统筹好古城平安细胞,湘桥区西马派出所下设古城应急指挥中心这一平安大脑,通过大厅的平安视频时刻关注古城每一条主干道的情况,及时协调警力,组织义警、志愿者等力量为古城保驾护航。
据了解,目前牌坊街景区内共有5个治安执勤点,每当节假日时会增加至6—7个,潮州古城内共有平安视频监控190处。“主要接报的警情就是游客小孩子乱跑,我们帮忙寻找;或者是商铺店家和游客有价格纠纷,也都能很快解决,较大的警情目前还没有发生过。”古城应急指挥中心负责民警朱晓东表示,在严格管控下,古城里的治安一直都比较平稳。
而在节假日或者重大活动这些重要节点,古城应急指挥中心也能及时反应,在治安防控、纠纷调解、节日安保、维持交通秩序等工作上发挥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网格化治理方式也成为湘桥各街道(镇)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的重要举措之一。
湘桥区凤新街道综治中心,更是针对这种传统网格化治理中信息单一化的问题,通过大数据的运用,形成数字链条,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增加了视频监控、统一指挥、综合调度、实时管理、网络跟踪等社会治理的智能化功能,打造了符合区域实际的智能化社会治理管服平台。
这一“中心+网格化+信息化”治理模式,成为了全国十个社会治理最佳案例之一。如今,“凤新经验”不仅是潮州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一大利器,还得到了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