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清凉有趣的泥路

发布时间:2022-08-30 09:41:15 来源:潮州信息网

□ 赵柒斤

“入秋”以来持续高温酷热,打电话给乡下父母注意防暑,劝两位老人进城避暑?父亲连声说“不”,称城里水泥路柏油路喷着熏人的热气,没乡下泥路走的清凉、舒坦。父亲的话,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些阡陌纵横的泥巴路。

坐落于江南丘陵地带的老家,那些长短不一、宽窄不等、路面不平的泥路,基本是人工修筑或双脚踩的泥砂混合路,弯弯曲曲,有些路隐于密匝匝的灌木丛与杂草间,贴着断崖、顺着山势、缠绕在山腰,是那般巧夺天工;有些路则错落有致地蜗趟于田地间,黏着稻花、滚着豆粒、丰盈着村庄,宛如人工的精雕细刻。可每条泥路都像老爷子手背皮肤下的静脉,走向田畈和旱地的“机耕路”、通向山林和山塘的“野鸡路”,各依各的形态,时而汇合、时而分道扬镳,时而蜿蜒远去、时而曲径通幽,共同为父老乡亲编织着对生活的憧憬;泥路“血管”里,常年流动着山村人文的血液,稻子、菜籽、花生、大豆、柴火、竹子、树木等皆趟过它们的身体运回粮仓和销向远方。一条条其貌不扬的泥路,让大自然和人类的和谐达到最完美的体现。尤其酷热时的泥路,更显安静、轻柔和清凉,充满了诗意。劳动休息或走路小歇,坐或躺在路旁树荫下草地上,混杂着泥土味道的青草气息沁入心脾,令人身心感到踏实清爽、清凉。

最初的记忆,泥路是闭塞、落后与惨痛。狭窄、弯多、凹凸不平、凌乱且不卫生就是泥路的代名词,由这个封闭的产物承担与外面世界沟通与交流的重任,结果是可想而知。家乡的泥路虽难见“晴天一身灰”,可“雨天一身泥”却是常态。而泥路成为记忆深处永远的痛,是拜当年走读小学、初中所赐,夏天的滂沱大雨、春秋的淅沥细雨及寒冬的大雪冰冻,上学的泥路总如和了温开水的糯米粉,泥泞难行,因走雨雪路耽误时间而迟到、浑身上下湿透及书包进水,摔得满身泥泞、狼狈不堪等,是恶劣天气行走泥路遭遇的常态。后来,父亲告诉我走泥路的“诀窍”,天气不冷时,赤脚走泥路不会滑倒,因人的脚丫像铁爪一样,钳住泥巴,能稳稳当当迈向前去,因此雨雪天走泥路脚尖要用力。

同样,因没一条像模像样的出村路,泥路带给乡亲们带来无尽忧愁:砍柴伐竹全靠肩扛背驼、售粮购物全靠肩挑手提,外面“西洋镜”进不来、山里“土特产”出不去……当人们把穷、苦、累及落后等都归咎于泥路时,家乡泥路存在了多少年,也就被诅咒了多少年。尽管谁也说不清泥路从哪个时代走来的、更不知它们已存在多少年。总之,楚辞汉赋、唐诗宋词中的“路难行”,指的都是泥土路。

进城后,每天行走于生硬、繁忙、嘈杂的水泥路或沥青路,越发感觉泥路的“温情”。即使不经意间踏上隐于现代城市公园里一截土路,哪怕仅几十米长,也分明感受到任凭外面世界车水马龙,浮华世界到了这里立马被隔绝开来,浮躁的心顿时安定下来,泥路承载的日子仿佛就是现代人渴望的慢生活。此时此刻,我才明白山村那些无名无姓、弯弯曲曲的泥路蕴含的意义是多么深刻、丰富!那些弯弯曲曲的泥路,就是数代人生态的版本。读懂这些泥路,就知道了世上有山林、飞禽、野兽和杂草、鱼塘、篱笆、庄稼……就知道了人类所置身的生存环境原来是由众多物种共同营造的……也明白了村庄连接外面世界的泥路被改造成水泥路后,村民不愿让田间小道、林中小径等覆盖水泥的原因了。

突然念及那些曾让我难堪的泥路好处,再次切身感受到任何事物皆有两面性。泥路最早锻炼了我的意志,奠定了我人生道路的基石。更何况,泥路还能带来情趣。走在泥路上,可暂时摆脱马路的喧嚣和拥挤,置身于宁静、悠闲、浪漫的环境中;走在泥路上,路旁蓬勃生长的原生态绿、黄、红、紫等千姿百态,虽高矮不齐、排列无序,却可愉悦心情;走在泥巴路上,卧在路中且裸露的小石块或碎砖瓦块,立刻激活游子们久违的童心,或一脚踢飞瓦砾,或在石块上敲敲皮鞋上的尘土,一切自然而然。酷热的伏天,走一段泥路,不经意间就能享受到一份清凉、情趣和文化,何乐而不为!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