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01 09:20:12 来源:潮州信息网
自1992年9月创刊至今,《潮州日报》已走过三十年不平凡的历程。作为该报的一名热心读者与撰稿人,我谨由衷地表示祝贺,并祝《潮州日报》越办越好,在未来的岁月中取得更大的辉煌!
回顾该报走过的历程,我有许多、许多的感想与言语,概括地归纳成两句话,那就是“尽责”与“感恩”。
先说尽责。该报创办不久,我遵照有关领导的决定,与卢璧锋、李英群二位兄长一道,成为“评报组”的成员。每月就该报的布局、栏目、内容以及刊载文章偶尔出现的不足之处进行点评。每次评报会上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没想到的是,报社领导对评报工作十分重视,每次都把点评意见用专栏形式整理、摘录,公布于报社交通要道显眼的位置上。
《潮州日报》作为地市级的机关报,市委、市政府的喉舌,我深知,在报刊林立的情势下,要提高竞争力,就须办出地方特色,即“潮人故里”之风物与文化内涵。于是,在评报的同时,我亦撰写了一批反映潮州风情如《潮州金山古井——广东第一井》等文章,以恪尽身为文史工作者的职责。(蒙报社不弃,这批文章一一刊载)数年以后,当我了解到“潮州文化”版人手缺乏的情况后,又建议用编外人员的方式予以解决,并推荐人选以加强编辑力量。
因为评报工作的需要,报社每天都派投递员赠送当日的报纸。后来,评报工作告一段落,但每天赠报的做法,风雨无阻,三十年来从不中断,使我每天都能将国内外的要闻以及潮州风情一览无遗,这是我要对该报感恩原因之一。
《潮州日报》又是我向外界交流、学习的最好平台。稿件写好后,寄何种报刊?我有个近乎执拗的、正如潮谚所说的“糖丸卖阿妗(潮音,母亲)”的习惯,写潮州的事,就该在《潮州日报》发表,以便“家己人”知道且能扩大影响面。(多年来,除专业刊物如《文史知识》、《文物天地》、《韩愈研究专辑》等约稿以外,我极少向外地、特别是省、国家级的报刊投稿)
三十年来,我在《潮州日报》发表的各门类的文稿已近300篇。自2018年后,报社又为我开辟了《名物絮语》(潮州方言词探索)、《书边摭拾》(学术札记)等专栏,至今为止,两专栏已刊载的文章已达150篇左右。2020年至翌年,我在中华古籍出版社刊行了《拙庵文丛》(含《拙庵芜稿》、《拙庵论潮丛稿》、《识小杂录》、《潮州名联注析》四册)与《庚辛芜稿》(即庚子、辛丑年之简称)二书,约135万字,其中大部分内容,即是在《潮州日报》已发表过文稿的汇编。倘若不是该报慧眼独具,为我的文稿提供发表园地,以便识者提出意见、作者得以及时修改的话,焉能如此高效地出书?这是我要对报社表示威恩的主要原因。
笔短言长。再次祝《潮州日报》在未来的岁月中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