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01 09:22:29 来源:潮州信息网
《潮州日报》创刊30周年了,我与《潮州日报》一路相伴前行,我见证了她步步成长,她看着我慢慢变老。
市报创办之初,是二日刊,暂名《潮州报》,在创刊号上,我应约写了一则短文《涌动的乡情》,从此开始我给市报写稿,30年来从未间断。她为我提供一块园地,我在园中种些小草,编辑们都是优秀的园丁,辛勤浇灌,让小草开出小花朵。
对于市报,我有多重身份:读者、作者、通讯员、评报员,是报社多项活动的参与者。有一段时间,我和卢璧峰、曾楚楠被聘为市报的“特邀评报员”,每月一次到报社向老总们谈谈我们的意见,也反映些搜集到的读者的看法或建议。名为去评报,实是去学习。门外汉面对专业报人评说他们的报纸,确实是班门弄斧。不过我们都很认真,尤其是卢、曾二位,观点鲜明,见解独到。这个过程,不断与老总们交流,使我获益匪浅。
我忘不了报社对我的帮助与支持,准确点说,是对潮剧事业的支持。当时,我在市潮剧团工作,由报社副刊部牵头,联合主办了一次《繁荣潮剧大家谈》的笔会,在报上发表几十篇文章,影响良好。省戏剧家协会很重视,撰文报道了此次活动。
我忘不了报社邀请我参加多项活动。比如“读者活动日”与编辑,记者和一群普通读者到凤泉湖和青岚山采风。比如记者下乡作专题调查,有一次邀请我随行;比如每年年终的总结表彰活动常让我出席,下东山湖,上凤凰山……这一切,让我拓展了视野,增进了友谊。
我最忘不了的是2013年秋,在我退休多年赋闲在家的时候,报社领导与编辑光临寒舍,约我在报刊上开个随笔专栏。要求是每周一篇千把字闲文,写什么,怎么写由我,想停想续听便。这么宽容,这种厚爱,我无法拒绝。这年11月,我的《工夫茶话》开锣了。
此后,专栏编辑舒小梅就常常上门来,她说不是来催稿,而是来蹭茶。她带来读者的反应,也带来自己的见解。闲聊中,她会抓住我讲的一个场景,一件往事,一点意念,提议写下来。她与读者接触更多更密,明白读者喜欢什么。我也往往遵其所嘱,戏称她为“催生婆”。
日子一天天过,文章一篇篇发。有一次,小梅告诉我,有读者专门收集我的文章,编成剪报集。其实,我也听到过,还有读者在熟人带领下,带着剪报集上门谈他的读后感。这令我感动。谢谢报社给予我这个平台,不单可防老年痴呆,而且结识一些朋友。潮州人好面子,我也是潮州人,就想:既然读者喜欢,我何不结集出书,可送亲朋好友。说干就干!
我一生都在写作,至今只出版十余本书,但单在潮州日报上发表的文章结集就占了六本。
《潮州日报》创刊30周年了,30而立。她已亭亭玉立的大姑娘,光鲜艳丽。
祝《潮州日报》越办越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