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留得青史在人间

发布时间:2022-09-13 09:50:14 来源:潮州信息网

□ 黄国钦

张况的长篇历史小说《赵佗归汉》,以煌煌五卷、大16开、200万字的巨构,出现在读者的面前。

我是一个迟来的读者,在《赵佗归汉》由广州出版社出版9个月之后,我才得以窥到“庐山真面目”。

与张况相交,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我一个人以作者身份,到佛山走马观花,张况邀我的一个揭阳老乡作陪,两天一夜。90年代中,潮州市作协一行八、九人,邱喜桂、林帧武、张扬……到佛山市作协交流,张况又带我们到康有为故居、佛山祖庙、南风古灶、西樵山等采风。

后来,还有几次,是与张建渝、伊始、郑毅、陈宇、蔡照波、詹景海、曾庆丰一起,到云南普洱、西双版纳采风;与叶梅、杨克等评委一起,到南海评散文奖、报告文学奖;与蒋述卓、张建渝、陆健、程维、雁西等一起,在佛山办文人书法展览。

正是2016年这一次作家、诗人书法展之后,张况与陆健、程维、雁西一起,到张况的老家梅州五华采风,才有了这一部《赵佗归汉》的缘起和策划。

史载,秦朝末年,秦始皇在岭南设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赵佗被任命为南海郡下属的龙川县县令。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3年,赵佗在南海郡起兵,兼并了桂林郡和象郡,在岭南建立了南越国,自立为南越武王。

入汉以后,争战初定,汉文帝刘恒遂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国,说服赵佗归汉,并授予赵佗“南越王”的印绶。在接受汉文帝所赐的“南越王”印绶和诏书时,赵佗特意派人在今五华县华城镇(古称长乐县长乐镇)的狮雄山下,筑起了一座“长乐台”,以接受赐封。

史书记载,当时,赵佗在岭南一共构筑了4座行宫(台),分别是:广州朝汉台、广州越秀山越王台、新兴白鹿台、五华长乐台。然而,自1982年5月在全国文物普查中被发现至今,五华长乐台是唯一发现并经5次科学发掘的汉代遗址,其余朝汉台、越王台、白鹿台3处,犹如泥牛入海,张奎遁地,迄今仍渺无痕影,未见踪迹。

2016年的那次家乡之行,五华县一位分管文化的县领导,抱着试一试的想法,诚恳地问张况,能不能写一写赵佗?写一写长乐台?为贫瘠的家乡的文化事业,做一点事、实在事?

山高高兮水长,游子兮背井离乡,家乡的召唤不可违,家乡的招呼兮不可却。张况闻言诺诺,说,长乐台题材千古绝唱,赵佗更值得一写。

此后的五年时间,张况工作之暇,便闭门谢客,养性修心,一头扎进了浩瀚的史料故纸、文山史海,拒绝白酒和佳肴的诱惑,婉谢文朋与诗友的软磨,用敲键盘的“嗒嗒”声,回应着世间的好奇和窥视,消除一个人独处的“单纯”与寂寞,“艰难”地捱过了漫长的仿如闭关的“孤独”和“幽禁”。

我在写《潮州传》的时候,也是这样的经历,我很理解张况的心路和境遇。并且,我是一个年届七旬的老人,只爱饮茶不饮酒,喜欢蜗居不喜群。而张况呢,云头初开日头初上,只是一个刚过40不久的汉子,那么的年富又力强,且血气偾张,唇红齿白,面如傅粉,大眼浓眉,瞳仁漆黑,耳垂肥厚,白酒又喝得“嘬嘬嘬”那么一个爽。五年前还没“闭关”时的那些平常日子,呼朋唤友,四海五湖,天南地北,大河上下,整天不是吟诗作赋,把酒当歌,就是泼墨挥毫,张体狂草。佛山市好多地方,酒肆茶舍,店铺书社,都有醒目的张氏招贴,顺德南海,禅城三水,凡有友朋著述,新作付梓,大多有别致的张氏题签、况兄拟序。这样一个活蹦乱跳、谈笑风生、吃肉喝酒、“猛虎下山”一样的诗人、作家,让他五年如一日,猫在一处僻静的地方,独自面壁,独处孤灯,搜索“秦汉”打草稿,日课五千四千字,何其难哉!

《赵佗归汉》是一部“章回体”小说,“章回体”源远流长,是中国长篇小说的国粹。不久前,我给潮州的作家李煜群,即将由羊城晚报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历史小说《千古一师》作序,在序中我就点到了“章回体”小说的民族、民间的特点和特色:

“煜群形如隐居,潜藏于乡间村野,深谙民间的讲古传统、听书爱好和阅读兴趣。《千古一师》采用的是章回体加演义的手法,这是一种适用于讲古说书,又能翻看品味的大俗大雅的方法,古往今来,代有高峰。《封神演义》《三国演义》《隋唐演义》《说岳全传》《红楼梦》‘武十回’,现当代的《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烈火金刚》《吕梁英雄传》,等等,层出不穷。”

张况曾经写过大型历史文化长诗《大秦帝国史诗》《大汉帝国史诗》《三国史诗》《大晋帝国史诗》《大隋帝国史诗》《大唐帝国史诗》,等等等等,每一部,都是皇皇巨著,百数十万字,多卷本史诗。而今的《赵佗归汉》,虽说不是史诗体裁,是几百年来盛行不衰的中国气派、几百年来中国人耳熟能详、老少咸宜、喜闻乐见的章回体长篇小说,但却仍然保留着诗和史诗的品质和素质,譬如全书的七十二个回目,就像七十二首七律的颔联、颈联,如:

第一回 六世余烈堪倚重

百年复兴气如虹

第三十一回 乱点鸳鸯赐美女

愧对花月结良缘

第三十二回 秦皇称帝光华夏 

赵佗领军征百越

第四十八回 苦历千辛觅活路 

和揖百越安民心

第六十八回 吕太后暴戾失序 

南越王称帝抗礼

第五十一回 远征漠北无归路 

平定岭南续传奇

第七十回 人间大孝涵厚德 

苍天慧眼怜薄姬

第七十一回 荐良才陈平无憾 

托锦书文帝示好

年长之后,我更喜欢读书,读杂书、读闲书、读无用之书,史地艺文,传说掌故,佛老轶闻,百家诸子,信手拈来,多爱不释手。古往今来,岭南岭北,写赵佗的文章、作品,汗牛充栋,多乎矣。张况的《赵佗归汉》,却与众不同。别人家笔下的赵佗,几乎都是以岭南为起点、视点,构思、下笔,一味地都是从岭南出发,在岭南打转,在岭南滞留,写赵佗在岭南、在南越国的所作所为,写赵佗在岭南、在南越国的点点滴滴。赵佗在岭南、在南越国之前呢?一纸空白,一片空白。

张况聪明、大胆,有眼光、有见识,不爱走人家老路,嚼人家尝过的馍馍,他另辟蹊径,暗度陈仓,大刀阔斧的写赵佗在秦朝、在秦始皇时期的事迹、史迹,这种别开生面,豁然开阔,让人眼前一亮,无限新鲜,无限喜悦,满天霞彩,别具洞天。

这是挑战别人,也是挑战自己。史书所载,史料所记,史籍所存,大多是赵佗在岭南、在南越国的“蛛丝马迹”,在秦朝、在秦始皇时期的,则少之又少,几乎是“片言只语”,从故纸堆里,从历史缝隙,寻找赵佗的“一星半点”,真如大海捞针,难难难,难上加难。

张况锲而不舍,他的巧劲、韧劲,令人佩服。他找到了、做到了。

第十四回 王贲放浪哀父遇 

赵佗意外入花丛

第十九回 赵佗献策救秦军 

王翦将兵灭强楚

第二十四回 赵佗力主保大篆 

李斯大倡书同文

第二十五回 庆周年君臣畅怀 

进密室赵佗惊心

第二十八回 赠宝剑秦皇寄意 

受玉扣赵佗衔命

在这些回目里张况展开了小说家的想象力,既符合人物的性格逻辑、生活逻辑、生命逻辑、历史逻辑,又大胆地、尽情地驰骋想象,为我们捧出了堪称精彩的故事情节和桥段。把赵佗放在咸阳、放在秦朝、放在年轻的时候去描写,这是一般的人所没有做到、想到的。

张况的语言也颇有特色。他旗帜鲜明,颠覆了历史小说文白兼半、兼顾注释的惯常语言,改用当下人们所熟悉的现代汉语、流行用语、通俗用语、日常用语,让人们读得轻松、欢畅、舒心,就如同与老朋友老熟人老邻居聊天唠家常一样,自然随意,无拘无束,想到说到,不端着架子,装模作样。

李斯说得真好,他说的都是大实话。几个日渐走弱的诸侯强国率先被秦王扳倒,其领土悉数入编秦国的新版郡治地图,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秦王这种吃人不吐骨头的狠毒做法所掀起的逆流巨浪,确实将诸侯们一下子全打懵了。他们还没回过神来,就被淹没在海水之中,像无助的落汤鸡,湿透了身子不说,一个个只有等着葬身海底,成为死鱼、死虾的份。

……

机会稍纵即逝,活命更在何时?现在,在强秦面前,剩下的几个诸侯只能做些苟延残喘的垂死挣扎了。联手是不可能了,因为他们之前的自私做法,现在,连横的机会都早已被他们白白错失掉了。

这样的语言特点,这样的历史小说语言,这样的平白如话,是张况自己琢磨、自己品咂、自己所打造的,绝不与别人雷同,绝不有别人的痕迹或文风。张况的“野心”或者说用心是能感受到的,他这样密集的推出一部部鸿篇巨制,这样不间断的推出一部部史诗和历史小说,用作品说话,用心血说话,用白纸黑字说话,用熬白少年头说话,不就是欲留青史在人间吗!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