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13 09:50:40 来源:潮州信息网
初秋的午后,朋友捎来两只莲蓬。我不知道它们从荷塘摘下有多久了,表皮不再葱绿鲜嫩,边缘微微焦枯,而且散见少许褐色斑点。但在大都市的人们眼中,这样的莲蓬恐怕还算得上新鲜的。
若是刚从塘边带露折来,那莲蓬似乎还粘连着几缕清凉的晓风,随时会坠落一两滴翠绿。南宋诗人杨万里将它比作绿玉雕琢的蜂房,娇嫩饱满,精致可爱,实在让人心生怜惜,不忍剥开。可是若不趁着新鲜吃掉,也是对大自然一番美意的辜负。
剥莲蓬,为的是吃莲子。莲子是莲花的果实,一圈一圈、一颗一颗,很均匀地藏在蜂窝状的孔洞里。
两只莲蓬差不多大,每只二三两。我拿起一只,端详片刻,而后轻轻撕开莲房表面的皮,露出里面海绵质的组织,将莲子裹着。不用太费功夫,便可层层剥离,枣状的莲子随即落在手心了。那莲子颜色嫩绿,质感圆润,宝贝似的被深藏着,小心呵护着。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宋代人大概特别喜欢吃莲蓬,每次读辛稼轩这首《清平乐·村居》,注意力总会不知不觉集中到顽童手里剥开的莲蓬上。现代作家梁实秋小时候喜欢剥莲蓬,觉得“甚为好玩”,他描述“剥出的莲实有好几层皮,去硬皮还有软皮,最后还要剔出莲心,然后才能入口”。
但是现在,在城里,在静静的午后,我期待着和心爱的人坐在桌边,不紧不慢地剥着莲子。剥出白嫩的莲子肉,送到爱人的唇边,慢慢咀嚼,悠然自得。一只莲蓬,里面裹着十几个、二三十个莲子,两个人坐着,一边说着话,一边剥着莲蓬,消磨烦闷的午后时光,是一件身心俱爱的事情。还是宋代人懂得浪漫,黄庭坚写过“莫藏春笋手,且为剥莲蓬”,读来饶有趣味又有诗意的。
若是一人独处,难免寂寞无聊。不如剥开一只莲蓬,想象乡间的荷塘,此刻正有一阵清风吹过,田田的荷叶波浪般翻卷着,而荷叶下的水面,也会有一圈圈涟漪荡漾开去。剥着莲蓬,仿佛有一股田园气息从远方传来,深吸一口,沁入心脾,便感到身体轻了一些,胸中杂念也少了一些。
莲蓬是荷花的花托。荷花不染纤尘,似乎是属于仙境的。莲蓬也是这样,“露为风味月为香”,就连它的味道也是那样超凡脱俗。它清淡到骨子里,天生自带香甜,香而不艳,甜而不腻。
我小时候在水乡长大,辽阔的平原上,荷塘星罗棋布。看惯了“玉雪窍玲珑,纷披绿映红”,对于莲蓬,一向并不怎么感兴趣,吃起来,它也远不如荸荠、菱角那样甘甜多汁。直到中年以后,在城里住久了,才渐渐发现,那些在童年忽视的错过的,竟成了难以弥补的缺憾。于是当朋友捎来两只久违的莲蓬,我简直是如获至宝的。
莲子的心状如幼芽,许多人说它苦,往往剔出去掉,而我不以为然。它的确有点苦,可我认为它是莲子不可或缺的成分,仔细咀嚼起来,却别有风味。人间本就如此吧,酸甜苦辣,生活的味道各种各样混合在一起,有时难以分辨,也不容拒绝,不如淡然处之,只求我心清静。
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