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新闻 > 时政要闻

潮州红廉故事会|孙应采不贪公款一分钱

发布时间:2022-09-16 10:55:16 来源:潮州信息网

孙应采不贪公款一分钱 孙培存

 1895年一个寒冷的冬夜,乌云压顶的桑浦山麓西林乡(今属潮安区沙溪镇上西林村),一声婴儿哇哇坠地的啼哭声,打破乡村的沉寂,为殷实的农家带了应运头彩,爷爷为孙女取名孙应采。

 在忠厚诚信优良家风的熏陶下,孙应采从懂事起便常为弟弟孙尤发让食让衣。16岁,孙应采已是亭亭玉立,载着母亲陪嫁的项链等金首饰,嫁给彩塘仙乐村杨白弟为妻。婚后不久,丈夫出洋谋生。为帮家计,她到毗邻的大寨乡鸟寿铺染间当踏布工。1922年初,潮州城革命先驱余益求同丈夫方惟精(工运领导人)到潮安上莆区、东莆区乡村开展革命活动,组织踏布工团。孙应采觉悟高,很快接受革命思想,成为妇女运动中的骨干,起早摸黑协助余益求串联一批批女工,成立了拥有300多名女工的踏布社工团。

 由于孙应采工作认真,为人忠诚,被工友们推举管理染踏工团财务。她认为,这是大家对她的信任,既不多领一份兼职补贴,也不多贪多占,深得大家好评。不久,娘家西林乡在海陆丰农民运动影响下和方惟精发动下,由孙戊昌组建潮安县第一个“农界”(翌年改称农会),孙应采带头参加,她在西林、大寨两头奔走,一心扑在为工农求解放的事业上。

 1925年3月11日,东征军进驻潮安,政治部主任周恩来二进西林紫来轩,会见孙戊昌、孙木乾等农会领导人,指导加强工农武装,组建基层党组织,开展桑浦山革命斗争。孙应采两次陪杨石魂护送周恩来进村,亲耳聆听周恩来关于节约每一个铜板的谆谆教导。

 1926年秋,孙应采被中共潮安县委吸收为第一批正式党员,协助潮安农委财政部长具体管理财政。她精打细算,把有限而宝贵的资金,用到革命最需要的地方去,有力推动潮安工农运动的发展。

 1926年底,孙应采的父亲得了大病,没钱医治,眼看命悬一线。胞弟孙尤发百般无奈,连夜跑到仙乐乡向姐姐求助,想借用公款救急。孙应采想,手里掌握的公款是潮安农协的,这是革命的本钱,若挪用虽无人知晓,但将辜负组织的信任,对不起为革命牺牲的志士。她斩钉截铁地说:“移用公款万万不能!”第二天东方一露鱼白,她即拿着爱不释手的金项链陪嫁首饰,上潮州城当铺典,把首饰全都变现,然后赶到娘家,送上治病款项。

 1927年4月,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潮安国民党反动派进行血腥“清党”,中共潮安部委和工农组织遭受严重破坏。12月22日,国民党侦缉队得知孙应采回家收拾行装,准备带公款随工农革命军转移,连夜组织抓捕。第二天早上,敌人将孙应采在仙乐西林等乡村游街示众后,押解潮州城监狱,妄图用高官厚禄软化其斗志,迫她供出潮安部委公款藏匿地点。然而,利诱和酷刑无法动摇这位女共产党员的信仰。孙应采严守党的纪律,绝不暴露党的财政机密。

 烈女浩气锁日月,巾帼英雄尚凛然。年关前夕,在国民党反动派屠杀革命志士的南较场上,孙应采昂首挺胸,在敌人的乱枪中高呼口号,用32岁的青春热血,去完成未竟的伟大事业。新中国成立后,她的名字被刻在西湖葫芦山巍峨的潮州市革命烈士纪念碑上,与日月同辉。

关于时政要闻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