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25 08:18:39 来源:潮州信息网
□ 陈小杏
每年9月的第三周,是国务院自1998年开始确立的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简称推普周)。当今年第25届推普周的主题“推广普通话 喜迎二十大”映入眼帘时,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放在心里的很多话,确实到了该说出来的时候了。
成长于潮州城区,生活和工作一直说潮州话。大学毕业后在潮州市直中学执教十年,其间成为一位母亲。潮州人的生活场景里,特别频繁地听到一些成年人对孩子或者同龄人表达时“一半咸一半甜”的取笑。这句评价是潮州人对夹杂潮州话和普通话表达方式的揶揄,稀松平常,听到的人也没怎么往心里去,只要表达不妨碍语言的传达和交流。除了揶揄,更多是对普通话教学使用推广的愤慨和抵制。
儿子出生后一直在反思该怎么去平衡这个问题,因为讲好普通话非常重要,而方言传承也必须守护。一个阳光和煦的上午,在当时执教中学教学楼的楼梯上,排好队要下楼做操的学生从旁侧经过,学生接二连三小声唤“老师好”,我也微笑回应“你好”。忽然间有一位新老师的声音尖锐地喝道:“怎么不跟老师打招呼啊?”几位个头较小的低年级学生在楼梯上稍停一会,畏畏缩缩地轻声唤“老师好”,然后小跑跟上队伍。
走到平台上,刚发生的情景萦绕在脑海里,因为下午就要去做班级管理心得报告,权衡着这个情景可不可以讲出来。师者可不可以换另一种表达方式,温和地对学生说:请说‘老师好’?教育的本源是什么?难道不是让学生在正面影响下,去模仿去追随去坚守吗?如果我们用的不是正确的方式,即使收到短期效果,是不是依然无法在学生心里扎下根呢?
后来选择不讲,因为自己曾经也是懵懂的年轻教师,也会选择错误的方式。每个人的成长都需要改变的契机,如何在生活和课堂上,让学生坦然接受和轻松实现两种语言的自如切换,这件事启发了我。于是开始尝试第一时间用“镜子效应”去解决问题。
每次身边出现揶揄嘲笑的声音时,我都会温和地面向不知所措的孩子或者被嘲笑者,一字一顿地直接告诉他正确的表达。过程中方式不拘泥,反正就是将当其时的那句话,用普通话完整表达一遍,再用潮州话完整表达一遍,亦可以多次练习。眼神是鼓励和含笑的,说错了不怕,不会说也不怕,我们可以查潮州音字典,我们可以查汉语词典。然后偶尔会转过身去告诉嘲笑者(比较熟悉的人):你的嘲笑以及“你说话咋这样”的质疑,不仅掩盖了他最需要听到的答案,而且无意中压制孩子探询正确表达方式的勇气。很多人问及我儿子语言能力不差的原因,或许跟这种“不嘲笑,允许说错,坚持用同一种语言完整表达并且切换”的练习方式有关系。
更多时候,我自己也是被嘲笑者。考取公务员转入新单位工作,我经常会出现不知道怎么用潮州话表述的情况,然后便吃吃笑地接受长者和领导的“棒喝”,很感激有这样学习锻炼的机会。买了潮州俚语、歇后语和典故故事书籍(这些书也成为儿子的读物)恶补功课。是的,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潮州人,在练习掌握普通话的同时,也在学习更地道的潮州话,虽然你深深知道是因为生活场景不够丰富深刻的原因;同时,一个国家普通话测试级别“一级乙等”的潮州人,依然坚持每天朗读一段文字来保持普通话表达不拗口。
2011年到2016年期间我到基层宣讲授课,个别乡镇领导或者学员请求用潮州话讲课,秉承“服务学员”思想,即使不大乐意依然选择尊重讲了很多场。后来上级党委部门规定“党校教师教学必须使用普通话”,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使用普通话讲课了。
让我始料未及的是,今年5月份去乡镇授课,开讲还没一分钟,在一百多名学员的会堂上,便响起一位村书记的声音:“说潮州话说潮州话,说普通话‘学’(学的潮州音,困难的意思,指听清楚较困难)听死。”整个会堂在沉寂中停留了半分钟。因为是走下讲台站着讲课,所以我踱步走向靠近他的地方,笑着看他并用潮州话问:“您真实听姆懂普通话咩?好,我必须甲你搭(告诉您),今天我不代表个人和单位,是恁(你们)党委邀请我来讲课,不管听鞋(会)懂鞋买,都着(必须)听。在公务活动中推广使用普通话是我市打好“干部思想作风转变”战役的重要内容,如果您连普通话都不愿意听,那么您主是甲(就是跟)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的决策部署背道而驰的。”
讲完转身走回前台,我开始用普通话讲课。因为当时讲课主题是关于思想认知课题,所以我说:“好,那么我们就用对普通话和潮州话关系的认知,来引入我们今天的课程吧。”于是分享了几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我们曾经到其它县交流学习,会议期间,我观察到一位江西籍的老师全程在快速地记笔记,即使在参会者全部用潮州话表达的时候。记得我们有过一面之缘,当时他告诉过我不会说但会听潮州话。会后用餐时我问他:“你是不是××女婿?”他回道:“是的,您怎么知道的?是不是听我们领导说的?”我说是自己猜的,他惊讶为什么我能猜中,我告诉他:从你面对潮州话语境全程快速记录中猜出来的,说明你有强大的求生意识和生存能力。彼此大笑。
其它故事包括:柬埔寨为什么有那么多懂得十几种语言的神童小孩?他们或许不是真正的神童,而是为了生存而激发出强大的语言学习能力。还有,祖辈潮州人外出打拼懂得好几种语言的故事,王阳明心学“知行合一”的内涵等故事。其实很多人不仅会说潮州话、普通话,还会说粤语、英语、闽南语……只要想学,以及找到学习的正确路径,终有学会的一天。所以,潮州话和普通话是可以共同缔造,也应该共同缔造——原本这个问题就没有存在的必要。
“多语言能力本来就是现代软实力,没有论证的必要”——其实多语言能力也是国家现代化发展的战略需求,对国家和城市发展的重要性都不言而喻。今天选择分享十多年前的小场景和今年课堂上的小插曲,无非是想把生活里很多悖理的“常识”放大,让更多人有所思考。至于场景中的某个具体人已经随风散去,只是不希望它所代表的某种意识形态以及它表达的方式,在我们热爱的家乡这片土地上,始终没有改变或者改变不大。是的,于20多年后的今天,我发现这些问题依然存在。身在基层自有基层的“语言”,之所以愿意费这时间和精力去普及,也是为了家乡以后能够有更好的语言环境。
9月1日开学日去给乡镇新公务员讲课,其中有来自江苏的同志。我也用上面的故事勉励他们,请他们内心强大地融入到潮州文化中来。在未来的路程中,我们要呼吁更多的潮州人,如果有听不懂潮州话的人在场,请多讲普通话——那既是对别人的尊重,也是对自己文化的传承与守护。潮州是礼仪文化的代表,当你尊重别人时,别人也非常愿意接受、学习、喜爱、推崇我们的潮州话。
请让我们说好潮州话,讲好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