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14 09:50:18 来源:潮州信息网
△ 10月13日《南方日报·潮州观察》第105期
产业排头兵 山海奏强音
潮州市举办镇(街)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排头兵”比学活动
潮州市镇(街)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排头兵”比学活动的“比武台”上,又登上一批先行者。
继举办首期潮州市镇(街)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组织振兴)“排头兵”比学活动后,此次比学活动将聚光灯投向了产业振兴。来自全市5个亮点镇的镇(街)书记登台比学,亮出各镇推动产业振兴的生动实践,分享他们从实践中提炼的经验智慧。
比学活动不仅是“比”与“学”,更是要推动“行”与“践”、激发“创”与“闯”。这正是潮州举办此次活动的深意所在——发挥镇(街)党(工)委“前沿作战部”作用,在全面查摆当前产业振兴存在的普遍性突出问题的基础上,以培树先进、帮扶薄弱的方式,在基层的生动实践中挖掘首创经验、寻找解决路径,实现全域推进、全面提升,从而进一步推动潮州农业发展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努力打造出既有潮州特色、又有现代标准的乡村产业体系。
近年来潮州特色产业蓬勃发展,产业链条不断延伸,走出了一条独具“潮味”的产业致富路。受访者供图
谋全局
实践中寻找解题思路
依山而起,靠海而兴。在党建引领下,潮州以一方水土培育一方产业,特色产业蓬勃发展、提质增效,产业链条不断延伸,带动农业丰收、农民增收,走出了一条独具“潮味”的产业致富路。
但与此同时,潮州也存在着一些产业发展方面的问题。此次由潮州市农业农村局主办的潮州市镇(街)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排头兵”比学活动,就查摆出土地资源匮乏细碎、产业链尚待完善、农村发展后劲不足等3项问题。
就土地资源问题来说,潮州市人多地少,大部分土地没有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较差,不适于连片种植和机械耕作,导致规模经营成本增加,从而影响农业项目实施。
在产业链方面,由于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较低,潮州大部分农产品是以鲜售为主,缺乏加工,附加值低,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高;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开发深度不足,乡村教育文化、健康养生等产业发展较为落后。此外,村集体经济偏弱,村收入来源渠道单一,部分镇村没有特色产业,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
对此,潮州以问题为导向,根据问题类型,挖掘出成效较好的镇(街)和最具代表性的村(社区)作为案例,有针对性地挖掘出5项经验做法,在基层的生动实践中寻找破解问题的路径。分别是潮安区庵埠镇活化荒地、“粮”“工”齐驱并进,潮安区凤凰镇以特兴镇、探索茶旅融合“新路径”,饶平县钱东镇聚焦“三突出”育强“致富鸡”,饶平县汫洲镇三产融合构建“蓝海”产业,以及湘桥区意溪镇以“三步走”模式推动文旅融合发展迈上快车道。
以有效做法对应存在问题,无疑给潮州破解产业发展难题提供了解题思路,拿出了一张张提升产业振兴的答卷。
值得一提的是,在挑选这些比学对象的过程中,潮州紧贴潮州市委金色韩江发展轴、蓝色海洋经济带、绿色生态发展带“一轴两带”区域发展格局要求,突出资源禀赋,精心考虑了经济、产业、人口、地域等因素,让比学对象成为代表,涵盖各种类型,避免分布扎堆、类型同质,从而推动差异化发展。
例如在经济方面,庵埠镇位于潮州金色韩江发展轴最南端、潮汕揭三市交界黄金地带,工商业历史悠久,自改革开放以来,以食品、印刷、包装为主导的工业生产发展迅猛。在产业发展上,钱东镇毗邻饶平县城,是一个拥有近10万人口的工业强镇和农业大镇,拥有“中国盐焗鸡之乡”“广东省食品专业镇”等十多项国家和省级荣誉称号。在地域方面,凤凰镇是著名的中国乌龙茶之乡、凤凰单丛茶核心产区,茶叶种植面积7万多亩,年产量超1500万斤,一产产值超15亿元。
比经验
“排头兵”献出基层智慧
推动产业振兴,既要立足资源禀赋,也要依靠实践探索。山海沃野间,各个亮点镇秉承着敢闯敢试的精神,在保障粮食安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加快融合发展等方面试出了扎实的新做法、也形成了管用的新经验。此次比学活动,正是这些基层智慧的展示舞台——在分别播放主办单位联合各镇街精心摄制了亮点专题片后,再由各镇党委书记进行演讲。
一排排绿油油的禾苗茁壮成长,稻田里还放养着鱼和虾。用于喷洒的无人机旁,老农绽开了幸福的笑脸——比学活动刚开始,潮安区庵埠镇党委书记李汉钿就展示了这样一幅场景。这里原本是一片撂荒地,如今成了良田。
撂荒地如何变千亩良田?良田又应配何种良法?从这些问题出发,李汉钿捧出了以工业化思维发展现代农业、推动“粮”“工”双驱并进的三张答卷:全力守护好为数不多的耕地资源、以科技力量让有限的土地释放无限潜力、立足工业优势工农融合。今年,该镇夏粮实现大丰收,水稻亩产达530公斤,同比增长20%。
用“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来形容潮安区凤凰镇最合适不过。依托这片叶子,凤凰镇努力书写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篇文章。凤凰镇党委书记陈锐生表示,面对产业链条短、茶叶附加值低等问题,凤凰镇凤西村、东兴村率先瞄准痛点堵点,精准发力,兼顾市场需求与产业升级,走出一条高山茶特异化、低山茶规模化,以茶为链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为其他茶区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凤凰样板”。
“我们大手笔做强做活盐焗鸡特色产业,切实走出一条符合实际、科学有效的产业发展之路,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饶平县钱东镇党委书记郑壮森讲述了如何以“三突出”育强“致富鸡”的故事:突出党建引领、主体建设、产业融合,在“强链、补链、延链”上下功夫,串联带动养殖业、电商、文旅等产业发展,做强做活“鸡”文章。在他们的努力下,钱东盐焗鸡香飘大江南北,而钱东镇也获得“中国盐焗鸡之乡”“广东省食品专业镇”等十多项国家和省级荣誉称号。
饶平县汫洲镇坐落于蓝色海洋经济带上,大蚝、活鱼等产品远近闻名。但是地处省尾国角,汫洲如何打响水产品的名声?汫洲镇党委书记沈吉蕊介绍了该镇的“三产融合”路径:立足本地优势资源禀赋,塑造本土品牌,扩大特色产业规模,壮大一产;强化驱动,优化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体量提档增值,做强二产;多元化拓宽销售渠道,线上线下同发力,实现产业效益最大化,带动群众致富,激活三产。品牌规模小、产品附加值低、带动效应弱等制约着水产品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也在这一探索中逐步破解。
湘桥区意溪镇在推动产业振兴时,也碰上了乡村建设不完善、资源挖掘不深入和产业特色不鲜明等突出问题。意溪镇党委书记陈奕煌说,他们发挥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通过村庄面貌“美起来”、龙头企业“带起来”、乡村旅游“火起来”的“三步走”模式,推动文旅双向融合发展,描绘乡村振兴美好画卷。他表示,要摸清底子、找准路子、搭好台子,才能更好地推进乡村振兴。
促交流
拓思路助推产业提升
既是“比武”,也是学习;既是分享,也是交流。5个亮点镇的党委书记们晒成绩、讲故事、谈经验、表决心,拿出了真诚的态度,也亮出了可复制、能推广的措施,不管对于参与者或是观摩者都深有启发。
在李汉钿看来,此次产业振兴“排头兵”比学,不仅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产业振兴成果“扬先进”的平台,也是一个难得的“找差距”机会,更是一个“开新局”的机遇。“这样的比学活动,将更好地融合全市各乡镇产业优势和先进经验,拓展全市的产业发展思路,有利于打造具有潮州特色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推动潮州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李汉钿说。
李汉钿表示,其他4个兄弟镇所分享的产业振兴的丰富经验、有力举措和丰硕成果,令他受益匪浅。在学习经验做法后回看自身,他认为既要看到前期优势,也要看到现状短板,他们将进一步调整思路,在条件成熟的企业探索推广中央厨房等新模式,开拓预制菜等新兴市场;搭建食品展销中心,每年举办潮安乃至潮州食品及印刷包装展会,把展会办在家门口,让更多本地企业参展,抱团发展,促进企业抢订单占领市场、招商引资、人才引进等,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全程观摩此次比学活动的浮山镇党委书记张素华同样深受启发。她表示,浮山镇具有百年商埠的发展历史,地理区位优势明显,土地资源较为丰富,但土地碎片化、产出效率低,甚至撂荒抛荒等问题较为突出。而庵埠镇活化荒地,“粮”“工”齐驱并进,让荒草丛生变良田千亩的经验做法值得学习借鉴。目前,该镇已通过出台《浮山镇关于推进土地流转促进粮食生产和产业发展奖补工作方案(2022-2024年)》,推广“改蛙池为田”“改桉为粮”等模式,流转土地约2600亩,新增1700多亩粮食作物。“我们将继续对标先进、补齐短板,深化学习效果,发展优势产业。”张素华说。
不仅要展示成效、培树先进,还要破解难题、帮扶薄弱。此次潮州市镇(街)书记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产业振兴)“排头兵”比学活动在明确5个亮点镇外,也确定了两个薄弱帮扶镇——湘桥区磷溪镇和饶平县建饶镇,并分别提出了拟帮扶措施。
经过剖析发现,磷溪镇存在基础发展难、内生动力难、市场对接难、品质提升难等“四难”问题。该镇作为农业大镇,镇内人多地少,难以开展规模化生产。该镇村级经济薄弱,年轻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导致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生产难度大。此外,产销对接困难、农产品增产却不增收,以及联农机制单一、特色产业重量不重质等问题,也困扰着当地产业发展。
产业薄弱单一、产品竞争力不强、市场份额低等问题,同样是制约饶平县建饶镇产业发展的瓶颈。该镇镇域经济总量小,民生欠账较多,交通等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由于该镇为边远山区镇,人口空心化严重,且茶产业结构单一、工艺低端,没有形成品牌和较大型的龙头企业。
对此,潮州市农业农村局提出,拟由市县镇三级相关部门挂钩联系,联合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通过挖掘优势特色产业,帮助两镇补齐短板。对于磷溪镇,以溪口卤鹅产业为突破口,文化赋能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推动特色产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组织成立,完善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对于建饶镇,则着力培育深加工并集产销、品牌于一体的茶叶龙头企业,推动茶叶产业机械化、规模化生产,加强特色产业品牌建设,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