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04 09:41:07 来源:潮州信息网
□ 孔令彬
1920年夏,詹安泰从省立潮州中学堂毕业(1921年改为省立金山中学),在家自修复习准备一年之后,于1921年秋考入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文史部,同学中有来自潮安的杨睿聪、饶平的林守谦、平远的吴三立等。也是这一年,他与邻乡的张氏女结了婚。然而就读一年后,詹安泰却因身体原因被迫请假回乡休学一年,并于1923年秋季学期复学,时任校长为金曾澄。1924年初,经孙中山提议,邹鲁任筹备主任,将原广东高等师范、广东公立法政大学、广东农业专门学校三校合并更名为国立广东大学,新的国立广东大学于当年11月正式成立,邹鲁为首任校长,学校设有文学院、理学院、农学院、法学院等。詹安泰等原高师文史部三年级部分学生随即转入文学院中文系一年级就读,中文系主任由原高师文史部教授吴康担任,文学院院长则为新聘请来的江苏盐城陈中凡先生。可能是出于对广东时局的敏感(北伐),不到一年,陈中凡即于1925年11月请假返乡不归,吴康暂时代理文学院院长。因为遴选上公派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吴康也于第二年年初匆匆去职。1926年3月,郭沫若接掌了文学院院长一职。或许是新成立的国立广东大学各项工作并未捋顺的缘故,詹安泰于1926年夏以高师文史部四年期限肄业,未获得学士学位。同年以高师部期限满四年毕业的同学中还有同乡戴平万、洪灵菲、王韶生等。
尽管材料十分有限,今天我们仍可以简单地勾勒出詹安泰大学时代的交游圈子,大约有三:其一是潮州同学会;其二是结交了两位好友,即来自平远的吴三立和1925年秋季转学而来的湖南人李冰若。其三是密切了同陈中凡、吴康、李笠等几位恩师的关系。
先说一下詹安泰两位好友的情况。吴三立(广东大学学生登记表上为吴山立)为詹安泰入学时的高师文史部同班同学,因为休学缘故,吴三立早詹安泰一年毕业并考入了北京师范大学研究院国文科,1927年毕业后留校任教。二人学术兴趣相投,一直保持有通讯联系,直至抗战时期成为中山大学的同事。李冰若,湖南新宁人,1925年秋由国立东南大学国文系转学而来,与文学院院长陈中凡原本就是十分熟识的师生关系。詹安泰与之一见如故,不仅共同选修了陈中凡的课程,且都有对于传统诗词的兴趣。李冰若出身书香门第,国学根祇深厚,早在国立东南大学期间就已发表不少诗词作品和学术文章。李冰若与吴三立二人对于詹安泰后来的学术研究道路和发展都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和帮助。
潮州同乡会的活动,历来都是潮人在外乡普遍存在的一种联谊方式,这种组织不但盛行于商界,在各大学里也十分常见。以省会广州论,不仅有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潮州同学会,还有潮州留省学会等,皆是潮籍大学生在广州的联谊组织。同学会或同乡会一般又流行集资筹办一种类似会刊的杂志,且大多是年刊。根据笔者的检索,今天保存下来詹安泰就读于广州时期的潮州同学会刊物共有四种:《潮州留省学会年刊》(1923)《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潮州同学会年刊》(1924)《国立广东大学潮州学生会年刊》(1925)《国立广东大学潮州学生会年刊》(1926)。据我们的了解,詹安泰性情本属好静,兼之身体又不大好,显然组织层面的活动参与的并不多,但同学会最基本的日常活动还是会参加的,比如为同学会刊拉赞助(虽然金额不多)以及撰写文稿等,这就为我们保存了詹安泰大学期间的部分诗词文作品。
发表在以上年刊上的诗词作品均为旧体,据笔者统计共有诗四首、词五题七首计十一首(见附录),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詹安泰最早的诗词作品,皆不曾收入2011年出版的《詹安泰全集》中。考其写作时间均为大学在读期间,内容以怀乡思亲及送别为主。诗多用五古,或思亲怀乡,或描写郊游,皆能铺陈展开,语言古朴,感情真挚。词则小令慢调皆有,但为文赋愁痕迹稍浓。值得注意的倒是詹安泰在年刊所发表的三篇学术文章:《姜夔的作品之研究》(《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潮州同学会年刊》(1924))《结绳画卦之先后与文字制作之起源考》(《国立广东大学潮州学生会年刊》(第一辑))《荀子学说略述》(《国立广东大学潮州学生会年刊》(第二辑)),三篇文章也未曾收入2011年出版的《詹安泰全集》中。其最早的一篇《姜夔的作品之研究》作者款署“十三,三,廿五完稿”,是一篇长达万余字考论姜夔生平及其诗词风格特点的学术论文,据笔者了解,这也是我国现代词学研究领域第一篇真正意义上专论姜夔诗词作品的学术文章,尽管其中材料或论点不乏商量之处,这也证明了詹安泰从一开始即对姜白石感兴趣之所在。第二篇文章《结绳画卦之先后与文字制作之起源考》篇幅不长,是对于老师课堂所提问题之思考与回应,文章思维严密,逻辑清晰,观点鲜明。第三篇《荀子学说略述》写于1925年暑假,虽然篇幅较长,由于所涉荀学问题较大且多,作者虽努力以今人之思维和学术观念论述之,却仍不免失之简略与空泛。考诸以上三篇文章内容,笔者意为当皆是詹安泰大学期间所学或所选课程之作业,尚不能算是完全意义上之独立自觉之学术研究耳,但其学术意识以及学术历练则为其后来的学术道路打下坚实基础是毋庸置疑的。
詹安泰大学期间无疑是好学的,也喜欢经常向老师问学,且毕业后仍与李笠、陈中凡、吴康等诸师保持通信联系。或许正是由于自己的努力和老师们的提携指导,詹安泰大学期间的一篇文章《孟浩然评传》发表在1925年秋广东大学官方创办的纯学术性刊物《国立广东大学文科学院季刊》第一辑上,在上面发表文章的是李笠、陈中凡、吴康等学校知名教授,詹安泰的文章能够跻身其中,其学术价值不言而喻。此文现已收入《詹安泰全集》,且有陈新璋教授的相关评论,不须我多饶舌。无疑,陈中凡、吴康诸师对于詹安泰以后的学术研究道路和发展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支持和帮助!
附:詹安泰先生大学期间诗词作品辑录
《虞美人》(送同学毕业)
黄迪勋、余心一、杨柏年、谢任我、姚若翘、黄锡名六君,今夏毕业,行将告归!旧雨难忘,新愁弗禁,为弹此调聊寄微衷,词之工拙,非所计也。
送人客里生成怕,怎似年年惹!空阶暮雨正潇潇,又报去年时节是今宵。梦魂惊绕韩流遍,还恐别离远,偷将软语细商量,许否千山万水莫相忘?
丈夫作别寻常事,休洒女儿泪!几回愁听念家山,吊眼看君赤手挽狂澜。他年马上重相见,别调轻轻撚,一尊影底认前尘,赢得此时絮语万千声。
为问音书何处寄,侬住新丰里,绿篁丛底少人家,时见孤鸿飞渡向天涯。丝绳傥把琼瑶坿,双桨凌波去,载将金鲤答深情,不负当年一片好诚心。
十三年,六,十三夜 詹安泰敬赠
以上三首出自《国立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潮州同学会年刊》第一辑,1924年6月。
《踏莎美人》
中秋节近,乐意才浓,朋辈书来,又催发迈。忘情未能,怅然赋此。
蝉咽高槐,风掴碧树,红泥酥润横塘路。未须待月小楼东,待得月圆人去又匆匆。 斜鬓生云,风梨着雨,欢情别意撑难住。香泉深处几疏钟,只合将身付与万缘空。
《探春慢》
水曲筝哀,柳荫笛怨,伤离人在何处?梦倦西厢,风回小院,怅断朱楼绣户。牵一帘飞絮,又点点落红如雨。送春纵调须溪,天涯沦落谁语。 犹记新丰旧事,曾醉倒山玉,张杯长舞。一世豪情,百年心事,惊熬高阳傅侣。更销魂苏小,独伴我枕边题句。瘦损于今,那堪凌乱春暮。
《临江仙》
醉眼相看酒后,含情欲语灯前。万般愁绪为谁牵?恐伤痴小意,软劝个人眠。
睡也何曾睡着,霜浓马滑堪惊。西风况复短长亭。最难将息处,城上已三更。
《一从花》(重过镇海楼)
酒边块垒未全浇,鞭影拂林梢。凄风苦雨鹃魂断,更仿佛鬼啸猿哮。黄鹤楼空,佳人不在,何处认前朝? 唤回旧梦赤栏桥,无语暗魂消!年时着意伤春地,葬埋了多少英豪?遗韵飘萧,荒途寂寞,清泪洒红蕉!
《过香泉寺》
驰逐俗所谋,遨游平生志。凌晨朝气清,杖策寻古寺。羊肠何回迂,零露落苍翠。
桂蕊纷以繁,松香时扑鼻。人静鸟空呼,林深迷端始。小憩石嶝间,忽闻云犬吠。
招提知匪遥,振衣鼓余气。金乌迫林梢,寺门犹深闭。徘徊阶坪外,惊湍激石齿。
龙潭映澄清,桂山相对峙。瞻瞩周八方,悠然荡神智。即此已忘忧,何须更隐避。
《辞家篇》(得家书感赋)
辞家未为久,节序几推迁。弱质怯寒风,日高枕经眠。通者持书来,开缄读素笺。
字字苦叮咛,语语含酸辛。伊人已撄疾,岁谷复歉登。内外失凭依,言念心如煎。
顾彼豪华儿,风度何翩翩。拥抱异常情,一掷或万钱。岂天独厚渠,失势沟壑填。
慎莫多烦忧,穷独道弥敦。
《悲从弟梦龄》
梦龄从弟生十有五年,以庚申中秋夜殇于家。时予客凤城,闻耗驰归,已弗及见矣。今冬旋里,经过其墓,触绪增悲,祭之以诗。
言过登康岗,倏至梦龄墓。墓草萎以黄,回飚激陈土。松柏森前丘,白杨郁道下。
四野顾萧条,幽魂将焉坿。触目动寒心,悲思引遥绪。忆汝辞世时,吾正羁旅寓。
夜月无光辉,栖鸦啼不住。畴知家运斁,方叹客途乖。三日噩耗来,惊号失常态。
驰归惜已违,满庭空愁雨。逼迫复奔波,经年今重遇。白骨亮久灰,信知负汝多。
积悃向谁诉,夙昔犹指顾。奉命近就传,高堂念汝殷。汝生未七龄,呼我好将护。
夜诵彻三更,闻鸡时起舞。爱好若同生,八年无嫌捂。所望凌风云,高举天衢步,
何当未冠年,竟弃我而去。天道诚难穷,人生譬朝露。穸窀且自安,归休日就暮。
《忆祖母》
乍闻噩耗黯寒天,痛哭秋风又一年。
切记来春寒食后,纸灰和泪洒坟前。
以上八首诗词皆出自《国立广东大学潮州同学会年刊》第一辑,1925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