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詹安泰与李冰若

发布时间:2022-11-07 09:10:13 来源:潮州信息网

□ 孔令彬

詹安泰的朋友中,黄海章被称为“平生第一知己”,吴三立是他广东高师时期要好的同学,抗战时又在中大成为同事,二人保持了一生的友谊。但若说对詹安泰影响最大、感情最深的则莫过于李冰若。尤其李冰若的英年早逝,更让詹安泰痛惜不已,为其写下了《哭冰若》《莺啼序》等感人肺腑的诗词作品。

李冰若(1899-1939),原名锡炯,自号栩庄主人,詹安泰又称他“李秃翁”,湖南新宁人。出身书香世家,1920年肄业岳州湖滨大学并留校任教员,1922年再入苏州东吴大学国文系读书,1923年转学南京东南大学国文系,师从吴梅、陈中凡学习诗词,同学中有唐圭璋、卢前等。1925年复转入广东大学,继续师从陈中凡读书。北伐战争期间,加入国民革命军,“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被中山大学开除学籍。1928年十月在湖南被捕入狱,出狱后任教长沙明德中学,1929底受陈中凡邀请任上海国立暨南大学助教,1935年晋升教授。抗战爆发后入军校任教官,1939年9月5日病逝于重庆。代表作《花间集评注》,存诗词一百六十余首。

詹安泰与李冰若相遇于1925年秋的国立广东大学,因为同时选修了陈中凡先生的课程,兼之对传统诗词共同的兴趣,二人很快就成为了好友。李冰若比詹安泰长三岁,不仅阅历丰富,也深受陈中凡师的赏识,在国立东南大学时期即已发表过不少诗词作品和学术评论文章。不过很快,詹安泰也有一篇《孟浩然评传》被老师相中并推荐发表在《国立广东大学文科学院季刊》第一辑上。年底,陈中凡从广东大学去职返回南京,李冰若则继续他在广东大学的学业。二人的友谊继续加深,1926年清明两人还一同到广州城北郊外踏青,詹安泰有词纪其事,十年后忆起这件往事,又写了一首感慨旧事的《渡江云》,词前小序云:“捡旧簏,得丙寅清明同冰若游广州北郭词,惜别伤时,百感奔赴,即成一解,寄冰若真如。”

嬉春人易老,记浇怨结,种柳乱鸣莺。古城疏酒盏,短白长红,浥露艳栏棂。遥峰剑矗,渐散入、云浪千层。还暗摇、隔墙鞭影,旧梦怕全醒。 无情,珠船围翠,荔渚烹香,换客里孤迥。谁忍觅、词仙歌谱,分付旗亭。通辞惯见天欺笑,奈五湖、三岛平生。休怅惘,明年预约花舲。

1926年夏,詹安泰从广东大学毕业回到家乡省立第二师范学校(韩山师范学院前身)任文史教员,李冰若则继续在广东大学的学习。8月,国立广东大学又更名为国立中山大学,广州的革命形势更加火热,北伐战争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或许是受了同宿舍也是同乡共产党员毕磊(中山大学学生党支部主要负责人)的影响,李冰若也加入了中大的各种学生组织,并在国民革命军担任训导员。“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毕磊等十数名学生党员惨遭杀害,李冰若则因不在宿舍躲过一劫,但被学校开除了学籍。秘密返回湖南新宁后不久,李冰若又躲避到了南京陈中凡师的家中,并写信向远在潮州的朋友詹安泰诉说心中的苦闷。李冰若的这些信件和诗作今已不传,但詹安泰的两次诗作刚好保存在当时学校的校刊《二师旬刊》上,体现了二人患难中的真情。因《詹安泰全集》未收,兹录如下:

《和答冰若白下寄诗四首》

冰若寄示近作,勉步其韵续貂之诮,知所不免;然翦浮华,存真实,冰若观之,知我此际情况也。

箫心剑胆两沉销,胜有秋禽话寂寥。我自笑人人笑我,那堪重问韩江潮。

回梦也曾绕凤城,年时草木已皆兵。风华王俭休追忆,宵语从无到二更(入夜乡人皆扃户,无敢过谈者)。

敢与居家证无生(来诗有“茫茫冷月证无生”之句),伤情只为忒多情。何时得上扬州路,快听千场落泪筝。

不风不雨镇阴晴,溪响松声入梦清。赢得笑啼俱不敢,“游神”竟日掩真情(宋人谓终日驰逐名利者为“游神”,与今日潮俗游神,士绅尾随之情态宛合,可怪也)。

《二师旬刊》第86、87期合刊1927年12月31日

《寄冰若白下》(丁卯九月)

独立苍茫百感秋,六榕九曜记绸缪。梦回每妬江南柳,不放词人汗是游。

万端经略待如何?乍为苍生感逝波(冰若曾一度从戎)。莫下新亭忧国泪,江山半壁恐无多。

醉蹋红尘几岁华?空留健笔走龙蛇。天涯尔已交游遍,可胜江南数落花?

谈心许我劣能振,寿世问谁气独雄?如此才华如此遇,“文章何处哭秋风”!

词坛冷落独能军,又听箫声到白门。叔世名成终何补?好温酒胆唤诗魂。

空羡季长传绝业(时冰若寄居斠玄师处),愧无正则写离骚。雨窗傥起师门感,为道暂从世网逃。

新丰桥畔愁千种(新丰为余生长之乡),云盌棂边月一龛(云盌斋名)。风定怀人魂梦稳,欲随秋雁到江南。

《二师旬刊》第95、96期合刊1928年4月30日

在诗中詹安泰既回应并安慰了朋友的苦闷,也抒发了自己感时伤世的真情,两个朋友从此南北鸿雁不断。如《扬州慢》,系詹安泰因学校同事入狱感发所作,并远寄冰若,词前小序云:“癸酉十月,霜风凄紧,缯纩无温,忆枯萍狱中情况,悲痛欲绝。用白石自度腔,写寄冰若、逸农。”再如《卜算子慢》,是詹安泰感春所写。词前小序:“北郭感春写寄李冰若,与冰若别十年矣。”而李冰若现存诗歌中写寄詹安泰的笔者仅找到一首《寄詹祝南潮阳》:

屋外东华十丈尘,橘中棋局几回新。

千烽典册归陈迹,万里波涛托故人。

岂有诗书致平治,自从患难见交亲。

寄身为报陶元亮,莫向孤云诉苦辛。

詹安泰的酬答作品刚好也保存了下来:《李秃翁冰若自真如寄诗见怀读罢怅惘报以此章》:

十年行坐四围山,一读严清千梦还。

别后情怀几独往,当前花鸟如相关。

沉沉酒力销残劫,宛宛心光洗百蛮。

平治诗书那可说,(来诗有“岂有诗书致平治”句,)烟霏舆卫笑疏顽。

“自从患难见交亲,”两人情谊之浓厚由此可见一斑。此后,这种友谊更变成了二人对于诗词等共同学术兴趣的探讨交流,而这种学术话题正是远在僻壤潮州的詹安泰所需要的,于是据于江南学术话语中心的李冰若便源源不断地给好朋友寄来各种相关书籍并牵线搭桥学界同道。如把同学唐圭璋刚出版不久的《宋词三百首笺》送给詹安泰,成为他最珍贵的书籍之一。再如介绍同学卢前给他认识,这里有詹安泰《望湘人》词前小序为证:“李冰若远贻《宋词十九首》《饮虹曲五种》,赋此报谢并简卢冀野。”再有《卢冀野教授寄示<柴室诗>赋谢并简李秃翁》《和答潘鳬公都门见寄并简李秃翁》二诗也可作证。此外,詹安泰之二弟詹天泰1931至1934年曾就读于暨南大学经济学系,应该也充当了二人联系的纽带。总之,多种夤缘聚合在一起,遂促成了1935年詹安泰的上海之行,两个好朋友分别十年之后终于再次相聚。

1935年暑期的上海之行,对于詹安泰的学术事业和学术发展绝对称得上是一个重要事件。詹安泰不单单拜会了十年未见的同学好友,而且在李冰若的引荐下又亲自拜会了民国四大词学家中的龙榆生和夏承焘并结下了友谊。龙榆生既是李冰若在暨南大学的同事更是好朋友兼好邻居。詹安泰以词《应天长》纪其事,小序云:“廿四年七月十七日同龙榆生李冰若茗谈真茹别墅,时将有湖上之游。”本年秋,龙榆生受中山大学邀请执教一年,詹安泰即有多首诗词及信札与龙榆生往返,最终自己的第一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论寄托》发表在由龙榆生主编的《词学季刊》上,而另外一篇不知何故则无疾而终。因了龙榆生的介绍,詹安泰又转道杭州专程拜访了时在之江文理学院任教的词学家夏承焘。夏承焘对于詹安泰的到来很是热情,二人后来鸿雁传书频仍,都纪录在夏承焘的《天风阁学词日记》中,我们看1935年二人结交后的一般情况。

7月30,早,潮州饶平詹祝南兄弟以榆生介过谈,潮州中学教员,词学甚深,饭后陪游虎跑,五时去。以韩退之书《白鹦鹉拓本见贻》

8月1日,早,入城访詹祝南兄弟,携黎二樵字幅、沈石田手卷及王石谷、杨西亭画幅访越园,请其鉴定,小座即返,詹君词甚工。

8月16日,发詹祝南复。8月18日,接詹祝南函,问纂二词书。8月19日,复祝南,嘱做词集名物考及词调索引。

10月12日,詹祝南来信和予秦望山词问疾。

11月5日,接詹祝南函,颇有谦辞,即复。

12月1日,接詹祝南潮州函,示一词数诗。此君极虚心,无粤人习气。即复一函,附去临江仙词,并告病后拟弃词学读医书。16日,接詹祝南函,嘱专心治词,勿旁骛医学。

此次暑假出行,詹安泰还赴南京专门拜见了陈中凡先生。其《淡黄柳》词前小序云:“廿四年七月廿二日,侍斠玄夫子游后湖。时四山淡漠,一雨霏微,景光凄绝。”后来尚有诗回忆这次南京之行:《京游追纪》(二首)、《登鸡鸣寺寻胭脂井阻兵不果》(二首)。此次拜会也加强了他们之间的师生关系,为后来陈中凡推荐詹安泰任教中大埋下引线。

另外,此次暑期之行,詹安泰还结识了许多江浙学界的朋友,如邵潭秋、潘伯鹰、李葆光、陈寂士、周泳先等等,既开阔了视野,又加强了与词学研究中心的联系,并开始进入到词学研究一线队伍的视野,可谓收获满满的。回到潮州之后的詹安泰诗词创作更加勤奋,研究内容更加精深,除了文章《论寄托》,词作也发表在《国闻周报》副刊《采风录》上,《花外集笺注》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收获。1937年詹安泰《无庵词》结集出版,夏承焘亲笔题写书签,其“岭东词长”的名声也逐渐传开。

在詹安泰于词学领域勇猛精进的同时,1937年抗战爆发,处于危险地带的李冰若携家人撤回家乡后,遂又重新投笔从戎出任武冈黄埔军校第二分校上校教官。1939年7月奉命入渝受训,途中得疾,八月到重庆,9月5日即病逝于重庆。大约入渝前后,李冰若还曾以《都梁绝句十首》邮寄远在云南澄江任教的詹安泰。但詹安泰再次收到消息时却是传来李冰若英年早逝的噩耗,其悲不自胜,撰写长诗《哭冰若》以寄哀思:“静便忆昔共师门,师称学行汝最先。自我结交二十载,屈指无如汝最贤。爱我亲我逾骨肉,悯我疏恢恕我愆。别我赠诗不可计,邀我沪渎相流连。十五年来如一日,我以穷遁汝西迁。”(节选)这种绵绵不绝的哀思,半年后又化作了更为沉郁顿挫的长调《莺啼序》。

冰若客死渝中,余既为诗哭之,忽忽近半年矣。顷者整比旧稾,触拨前尘,叹逝伤离,益难自已。因复倚觉翁此曲以永余哀。庚辰天穿节后五日。

遥情趁春乱飐,荡烟鬟雾水。酒醒后、鶗鴂声声,似约悲往伤逝。戍笳动、高楼惨结,边空滚滚腾秋气。怅风流,一暝随尘,顿惊何世。

莫问当年,醉盏露顶,放珠桥艳埭。夜阑听、邻曲凄凉,断云飞绕潮尾。买娇嗔、临流散发,更商略、天涯滋味。浣冰绡,千面啼妆,去程慵记。

昏灯岭表,瘦铎吴皋,旧狂尚共理。十载恨、石栏深诉,翠罨红粲,短竹溪湾,暮禽催起。关河指点,蛟鼍掀搅,湛明肝胆长如濯,肯因循、老雪颠危涕。神京梦入,鞭梢快拂征尘,掩抑怨调谁倚。

湘云四极,鼓角南平,葬旅魂甚地。可再向、黄垆回首,断己无肠,障眼丛祠,带萝山鬼。霜华未荐,笼纱愁认(余来澄江后冰若尚寄新篇),荆高骄响销黯尽,化斑斑、鹃血臣精死。年年泉路苍茫,花药阑干,寸心万里。

李冰若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精神,也深深感召着詹安泰,此后的他化悲痛为力量,不仅承续李冰若《花间集评注》的研究成果,并且在词学的研究领域越走越远,逐渐旋转到舞台的中心。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