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15 10:29:54 来源:潮州信息网
□ 郭辉民
粤东第一古刹潮州开元寺是我国闻名遐迩的古代寺院。开元寺最先叫“荔峰佛堂”,唐二十六年重建以纪年为号易名“开元寺”,宋称“开元万寿禅寺”,明则称为“开元镇国禅寺”。寺里高脊巍峨,飞檐凌空,赭黄寺墙,紫檀巨柱,给人一种富丽堂皇、庄严肃穆的感觉。赢得“百万人家福地,三千世界丛林”之美誉。
开元寺的“古刹梵唱”是潮州内八景之一,其文物景观更是脍炙人口的绝响。每逢清晨、黄昏,寺里一班披着杏黄袈裟的僧众在青烟袅袅之中叩首诵经,木鱼声声,钟磬齐鸣,梵音低回悠扬,声传遐迩,无不令过往游人驻足欣赏,别有一番情趣。
开元寺于1980年初重新修建,而今焕然一新,更胜往昔。善信者络绎不绝,香火十分鼎盛,千年古刹,又大放异彩,“古刹梵唱”余韵未尽……
有关开元寺的人和事,古籍志书记载较多,但有关史外的轶闻传说却载之甚少,笔者走访较为熟悉开元寺的有关人员,查阅相关史料,对其中一些鲜为人知的传说加以探本溯源,并整理成轶闻,以飨读者。
袈裟绣“龙爪”
开元寺大殿的后禅门,隔着群芳争妍斗艳的花圃便是藏经楼。幽静肃穆的藏经楼内两侧,安放着8个黑漆的大橱,每只橱都贴有“钦赐”“宝藏”端楷的黄金大字,上面还挂着一把锁,有国宝之称、卷帙浩瀚的雍正版《大藏经》就珍藏在这8个大橱里。说起这部“龙藏”的由来,还有一段令人惊奇而感动的故事呢!
清乾隆年间,天下太平盛世,全国各地的开元寺均修葺一新。乾隆三十年(1765年),当年潮州开元寺方丈静会和尚因其师——一代高僧密因住持退隐返回罗浮山,继法席出任开元寺住持,他深感开元寺佛、法、僧“三宝”已痛失其一(即“法”,指经书),而整个岭南又无全套藏经,按佛教的传统,寺院要成为名刹,除必须具有一定的建筑规模和有德高望重的高僧主持外,还得有皇帝颁赐的“龙藏”,以作镇寺之宝。静会禅师有感于此,于是不顾自己年已80,上京奏请乾隆皇帝颁赐经书。静会禅师餐风饮露、步霜踏雪,跨越万水千山,历尽千辛万苦到达京都。抵京时,适逢京城举行隆重的“千叟盛会”,即乾隆年间举行的一次一千位百岁老人欢聚一起共庆太平盛世的大典。乾隆皇帝当时心境甚好,深为静会大和尚不顾年迈体衰的高尚德行,及为弘法舍躯的虔诚佛心所感动,在静会禅师下跪后起身之际,乾隆皇帝便用手搭住静会禅师的右肩说:“请老和尚放心,你可在此稍事休息几天,朕特准赐‘龙藏’一部,日后自会派人把‘龙藏’送往贵道场。”乾隆皇帝遂为静会禅师接风洗尘,设宴款待,对老和尚此举表示赞赏!
为恭迎《大藏经》的到来,潮州开元寺准备举行隆重的接经书仪式,静会禅师为此特意定制了一套新袈裟,一方面表示对皇上隆恩的感激之情;另方面也表示对奉旨护送经书队伍一行的敬意。在制作袈裟中,潮州艺人根据静会禅师上京向乾隆皇帝求赐经书经过的叙述,忽来灵感,灵机一动,便特意在静会禅师这套袈裟右肩上绣上一个“金龙爪”,鲜艳夺目的袈裟配上活灵活现的“金龙爪”,静会禅师穿上去,清瘦的脸上显得特别精神。传闻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和硕庄亲王护送“龙藏”抵潮时,看到静会禅师这套袈裟别出心裁,非常高兴,特亲题“宝洲金界”四字匾额,赐与开元寺,意谓来到了佛的最高境界,这也道出了和硕庄亲王当时到达潮州开元寺时的感觉。
这部《大藏经》共7240卷。当年和硕庄亲王由京护送来潮还特地用黄缎大横幅和黄缎小旗分别为藏经题字:“万德庄严”、“奉旨颁供龙藏”,至今仍保存完好。为了保护这部龙藏,二百多年来,每逢农历六月初六,开元寺里男女僧人、居士都得沐浴、诵经,然后开橱翻扫经册,添置防腐药物,所以,这部“龙藏”一直保存得很好。《大藏经》是我国清王朝最后一大刻版的典籍,收集有经、律、论三藏,以及名僧撰述、宗门语录等,汇集了印度佛教经典的译作和我国历代高僧及著名学者对佛教理论的阐释。1988年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摄制组还曾专程来潮州开元寺藏经楼,摄制这部乾隆皇帝钦赐的雍正版至今较完好保存的《大藏经》。
自静会禅师始,在袈裟右肩上绣上“金龙爪”便成了潮州开元寺方丈的殊荣,这也是乾隆年间潮州开元寺盛极一时的佐证。
“翰墨”猎奇采
开元寺的大雄宝殿前石栏和月台围栏,是由78块大石刻板组成的,原分别刻上“释迦出家”“骑马入山”“舍发为法”等佛教故事;还有“鱼跃化龙”“狮子戏球”“天为鹤乡”等祥禽瑞兽;以及“并蒂莲花”“富贵花红”“灵芝瑞草”等珍花奇草。雕刻刀锋犀利,棱角鲜明,纹饰清晰,寓意深远。殿前正面两侧16块石栏题字“佛日增辉法轮常转皇风永扇帝道遐昌”,其意更是非同寻常。据光绪《海阳县志·卷三十一·金石略二》载:“开元寺石栏题字……,右题字在郡城开元寺佛殿前石栏上,正书,字大如斗,笔带分隶,大似六朝,两旁花纹极古,余三面皆刻佛典人物,亦古朴。谨案:寺为开元建,石栏所书,当与尊胜经幢同时,但无年月可稽,未敢臆断耳。”由此可断定石栏题字为唐代文物,它的字长宽均半米,笔法近似六朝碑体。拓本在清宣统年间展于南京博览会,赢得“二爨整朴之风”赞誉。(二爨即爨宝子、囊龙颜两碑)。拓本在展会上引起轰动,有识之士与细心人们惊喜地发现字的两侧各刻有人物、图案,古意盎然。相隔千年,传情达义如此相通,应归功于匠工神艺之奥。让我们再次到开元寺领略这唐代翰墨的风采,说一下这十六字两旁图案之“古”吧——
“佛”字的两侧刻上两位护法神,称韦驮菩萨。意为“哪里有佛那里就有护法”。
“日”字加上大圆,表示太阳;两旁刻上云朵,意为太阳徐徐升起。
“增”字两旁刻上重叠云朵,为增添加多之意。
“辉”字两旁的云朵刻得五彩缤纷,意为闪射的光彩。
“法”字两侧刻上孙行者、沙和尚。有趣的是他们的兵器互换,孙行者扛刀,沙和尚扛棒。意是法乃他们去西天取来的。
“轮”字的两侧刻上两位力士,一人手势上翘,一人下按,动作协调,使轮顺时而转。
“常”字的两旁各刻花朵,一朵带枝,一朵携叶,意为花常开,而花常红须翠枝绿叶扶持。
“转”字的四角刻上相同图案,意为东西南北四土皆我中国,乾坤轮转,华夏永固。四个相同图形在转动、在转换。
“皇”字的两侧刻上牡丹花,意为牡丹乃花中之王,字在花之上,应是皇上。
“风”字的两旁刻上五瓣梅花,五瓣梅花在云朵中间,以静观动,透视花动而觉风的存在。
“永”字的两旁刻上等腰三角形图案,喻世上三角形最为永固。
“扇”字的两旁刻上几片大葵叶,因古时多用葵叶作扇子。
“帝”字的两侧各刻上一条龙,栩栩如生,呈上升状。帝为真龙,合之三龙,活现生龙。
“道”字的两旁与“永”字两旁图案相同,“道”是永恒的真理。
“遐”字的两旁出现飞天图案,遐迩连天。
“昌”字的两旁在“永”字图案中增添小图形,在永固永恒的基础上增光添彩,是太平昌盛之兆。
有关开元寺的轶闻传说还有很多,笔者学识水平所限,未能一一挖掘。此两则虽无“点石为金”之术,也该有猎奇之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