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1-28 08:05:55 来源:潮州信息网
□ 许镇焕
借助无所不及的网络,便能观看到一台台绚丽多彩的文艺节目,这于我,何乐也。近又观看了话剧《天堂的风铃》。
可是戏本身的故事好像与这个浪漫靓丽的名字风马牛不相及。
它讲的是“出国热”成风的年代,某杂志社实习记者收到一篇有“卖点”的文章。所谓有“卖点”的文章,是发生在某医科大学的恶性事件。一个女研究生与一个男研究生争取出国留学不成,一怒之下丧失了理智,将深爱着她、关心着她的导师刺伤。而这个导师非但没有报案,反而以德报怨,将这名女研究生送到国外留学。
“真有这事吗?”年轻的实习记者看过文章之后,即刻对这个导师打上了问号。“这年头还有这样的人?”
她仔细琢磨文章的字里行间还有什么蛛丝马迹没有。
“哈哈!”她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高兴地跳了起来。“原来是这导师心里有鬼!如果不是这样的话,他为什么要以德报怨呢?而且文章中还提到了‘深爱’和‘关心’呢?你看,多肉麻呀!对!这就是‘卖点’!”
实习记者揪住这一点,武断地下了结论。她对吗?看看她对这件事情的采访吧。
她首先采访的是校长办公室主任。这个办公室主任却以导师妻子的身份矢口否定了该文章的真实性。
正是从导师妻子坚决的口气中,实习记者越发怀疑这故事里面肯定有见不得人的隐情。另一方面更是证明她推理的正确性,她要打破砂锅查到底。
可是随着调查的深入,她发现她错了。
文章的女主人公是个学习成绩出类拔萃的学生,可她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将出国留学当成是她人生的全部目标。她的所有生活内容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来进行的,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什么友情爱情,都与我无关”。用句比较文雅的诗吧,“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在学校,她有个雅号叫“出国迷”。
条条大路通北京,难道只有出国才能体现人生价值吗?
“是的!”她的父亲斩钉截铁地回答。“我要让欺负过我的人,轻视过我的人知道我某某人的孩子也能上大学,也能出国留学。”父亲的思想就这样左右着女儿,而这女研究生也按照她父亲为她设计的路线图走。
实习记者不禁自叹起来:“哎!都什么年代了,父母就是有操不完的心。”可她与那个女研究生却有天渊之别的生活经历。她生在一个中层干部家庭,从小衣食无忧,连工作都是父母为她安排好的。可她要自食其果,自讨苦吃,自己选择了从事新闻工作这个行业。所以见人怜已,发出感叹。
她又听到了女研究生父亲痛心疾首地责怪起自己来:“如果当时我没有贪污了国家250元的话,我的家就不至于都给毁了。还好,我有一个出息的女儿,我的梦想将在她的身上实现!”女研究生父亲一半为自己的过错捶胸顿足,一半为有出息的女儿得意洋洋。
实习记者听到了女研究生父亲的一声声长叹,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既而立即收敛笑容。
“我不能以今天的目光去看待过去,过去的那个年代,贪污了250元,能保住小命已算是祖宗有灵了。”实习记者一下子似乎明白了好多东西。她已经能够从女研究生父亲的口中读到了关于女研究生的性格形成原因。她想像这女研究生小时候的处境一定是成天都是低着头走路,时刻防备着别人,继而对周围所有的人都不相信。
不只是这实习记者能读懂,女研究生的导师也在一次家访当中读懂了这一切。为了一粒种子能迎春发芽,更为了矫正她不健康的心灵。他不顾妻子的反对,毅然带她离开造成她心灵失衡的家,住进自己的家。尽管他知道这个女学生是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会爆炸的定时炸弹。
可悲啊!好心总被误作歹意。他的善意不但得不到该学生的理解,而且还是正如他所意料的那样,定时炸弹爆炸了。当她得不到出国名额时,悲剧真的发生了,导师真可是养虎伤身。
这是导师的悲哀。他的悲哀在于只用他的心去度别人的心,而他没想到别人的心又何尝与他相同呢?
如果说这个女研究生对于他人总是持着戒备森严的不信任态度源自于她特殊的家庭环境,那么女实习记者对于导师高尚人格的怀疑却不得不发人深思了。
痛定思痛的导师,以他宽广的胸襟,挽救了一个失足的有为学生,更重要的是,使眼前的学生重新找回了对他人的理解,对他人的信任。
“用一颗心去关爱另一颗心,心与心的撞击,会奏响天堂的风铃。”导师用一个历经沧桑的风铃,语重心长地对眼前的年轻人说了这一番言语。
这是他对人性信任回归的呼唤。他希望清新悦耳的风铃声今天只是一个开始,它会传下去,一代又一代地传下去。
“铃铃铃!”啊!多么清纯多么本真的声音,环绕在天空中,久久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