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14 10:07:24 来源:潮州信息网
中共二十大之后这两波“主场外交”,向世界传递一个清晰的讯息:中国有开放包容的广博胸襟,有守正创新的大国气派,更有立己达人的世界情怀。
中共二十大之后,中国“主场外交”迎来两波热潮。第一波是从10月底到11月上旬,越共中央总书记阮富仲、巴基斯坦总理夏巴兹·谢里夫、坦桑尼亚总统哈桑和德国总理朔尔茨先后访华;第二波是从11月24日到12月初,古巴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古巴国家主席迪亚斯-卡内尔,蒙古国总统乌赫那·呼日勒苏赫,老挝人民革命党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通伦和欧盟理事会主席米歇尔陆续访问中国。
前后8位外国领导人访华,这是北京继今年初的冬奥会以来外交活动最密集的两波热潮。因新冠肺炎疫情停滞近3年而重启的中国“主场外交”新局,成为世界外交舞台上亮丽的风景线。
回顾这两波“主场外交”,前来访华的领导人国家大致可分为三大范畴:一是周边,二是拉美、非洲友好国家,三是欧洲。中外领导人在北京共叙友好情谊,共商合作大计,达成一系列重要共识和成果,为变乱交织的世界带来共谋发展进步、共促和平稳定的正能量。
赓续与邻国的传统友谊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坚持亲诚惠容理念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高度重视深化与传统友好邻邦的友好互信和利益融合,推动各领域交流合作不断走深走实。中共二十大之后的中国外交,首先就以邻国领导人密集来访揭开新序幕。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与越南、巴基斯坦、老挝、蒙古国等几位邻国领导人在北京会晤,为双边关系发展提供战略指引,共同擘画美好未来。加快构建“命运共同体”、不断提升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中外领导人在会晤中传递出的强烈信号。
阮富仲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是中共二十大后首位访华的外国领导人,意义深远。习近平向阮富仲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友谊勋章”。美国外交学者网站刊文指出,阮富仲此访至少发出两个重要信号:一是越共和中共继续保持特殊关系,二是中越关系仍然是河内外交的重中之重。
中国与各邻国山水相连,拓展经贸、文化、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务实合作是睦邻外交的重要一环,也是这两波“主场外交”的压舱石。几位邻国领导人访华期间,中外签署了数十份合作文件,涉及经贸、基础设施、环保、文旅等诸多领域。
中共二十大明确指出,要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在睦邻外交中,中国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同各国发展战略和区域合作倡议更好对接,致力于实现更大范围、更加便捷的互联互通,实现互利共赢,造福各国人民。
此访中,中越同意加快推动商签两国政府间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和“两廊一圈”框架对接合作规划;在中巴经济走廊框架下,中国和巴基斯坦将加快推进瓜达尔港、一号铁路干线升级改造等项目,带动区域联动发展;通伦主席访华恰逢老中铁路建成一周年,铁路让老挝“变陆锁国为陆联国”,对老挝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在呼日勒苏赫总统访华前夕,蒙古国开通了一条通往中国的新铁路线—宗巴彦—杭吉铁路。中国占蒙古国出口的90%。宗巴彦—杭吉铁路的开通将使蒙古国对华货运出口增长30%。此访中,中蒙表示要把互联互通和能源领域合作作为中蒙合作的优先方向之一,将加快推进铁路升级改造,并积极推进中俄天然气管道过境蒙古铺设项目。
与非洲、拉美关系实现两翼齐飞
坦桑尼亚和古巴,是中国与非洲、拉美两个传统友好国家。中共二十大闭幕后,坦桑尼亚总统哈桑和古巴国家主席迪亚斯-卡内尔受邀访华,体现了中方与这两个传统友好国家的友好情谊,体现了中国外交在非洲、拉美两大战略方向上的两翼齐飞。
坦桑尼亚被称为中国最亲密的“非洲兄弟”之一,著名的坦赞铁路是中坦、中非传统友谊的生动写照。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访坦时提出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成为指导中国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基本政策理念。
古巴是西半球第一个同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中古关系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团结合作、发展中国家真诚互助的典范。2014年7月,中国和拉美加勒比地区国家领导人共同宣布建立中国—拉共体论坛,中拉命运共同体自此不断向纵深迈进,“一带一路”助力中拉合作迈向更高水平、更高质量。
迪亚斯-卡内尔是中共二十大后首位访华的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元首,充分体现了中古两党两国的特殊友好关系。古巴《格拉玛报》网站发表题为《古巴和中国:惺惺相惜》的文章指出,持续的高层互访巩固了两国之间的对话和政治信任。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外交需要战略引领,也需要务实合作作为双边关系走实走深的坚实依托。事实上,中国与非洲、拉美的交往与合作一直呈现“加速度”。
哈桑总统此访中,中坦签署关于贸易、投资、发展合作、数字经济、绿色发展、蓝色经济等诸多双边合作文件。中方同意给予坦桑尼亚98%税目输华产品免关税待遇,将积极研究给予坦桑尼亚更多特色产品市场准入,中方将向坦方提供更多留学生奖学金名额,并继续向坦桑尼亚大陆和桑给巴尔派遣医疗队……美国外交学者网站刊文指出,哈桑的访问证实了中国对非政策的连续性,从而驳斥了有关“一带一路”或中非合作论坛等其他相关倡议正在衰落的说法。
中国是古巴第一大货物贸易伙伴,而古巴是中国在加勒比地区第二大贸易伙伴。对遭到美国封锁60年之久的古巴来说,与中国的贸易极具重大经济意义。此访中,中古签署关于党际交流、外交部间磋商机制、共建“一带一路”、务实合作等双边文件。美国媒体酸溜溜地说,拉丁美洲对于中国的全球抱负至关重要,中国将古巴的地位视为其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
为中欧务实合作开辟新前景
对欧外交是这两波“主场外交”的重头戏。德国总理朔尔茨和欧盟理事会主席米歇尔罕见地先后访华,分别成为这两波外交热潮的“收官之作”。
今年以来,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在俄乌冲突持续的背景下,欧洲在对华战略上出现了很多嘈杂的声音,一些人鼓吹采取更强硬的对华政策。朔尔茨并不认同。
访华前,朔尔茨投石问路,在德国主流媒体《法兰克福汇报》发表署名文章,发出“不要孤立中国”“不想同中国脱钩”的善意声音。德国人还有实质性行动。朔尔茨政府不顾一些反对声音,批准中国公司入股汉堡港一处码头。
米歇尔代表欧盟全体成员国在中共二十大结束后不久访华,体现了欧盟发展对华关系的良好意愿。习近平主席在会晤时指出,中欧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两大力量、促进共同发展的两大市场、推动人类进步的两大文明。习近平主席在与朔尔茨会晤时强调,形势越是复杂困难,中欧就越要坚持相互尊重、互利共赢、对话合作。
中欧拓展务实合作乃是双赢。中国保持欧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欧盟继续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今年前10个月,中欧贸易额达到7114亿美元,增长6.3%。多年来中国一直是德国最大贸易伙伴,2021年两国贸易额超过了2450亿欧元。许多欧洲媒体指出,中欧已经形成强大的经济共生关系。因此,摒除意识形态上的杂音,一心一意拓展务实合作,是欧方、德方的明智选择。
和历次德国总理访华一样,朔尔茨率领一个由企业高管组成的代表团访华。访华后,朔尔茨高调向媒体表示,中德双方表示俄乌冲突中不应该使用核武器,“仅凭这一点就让整个(访华)行程变得值得”。而中国将购买140架空客的大单消息传来,惊动整个欧洲和世界舆论。
欧洲两位重量级领导人的访华,为中欧拓展务实合作开辟新的前景。欧亚时报网站点赞道:“条条大路通北京!”舆论认为,朔尔茨在拓展对华务实合作方面,已接过默克尔的外交衣钵。访华后,巴斯夫集团首席执行官薄睦乐、西门子公司总裁博乐仁等八位德企高管联合撰文呼吁“退出中国将令我们失去机会”。
风云变幻,不改人间正道。中共二十大之后这两波“主场外交”,向世界传递一个清晰的讯息:中国人不忘旧朋友,也欢迎新朋友,中国有开放包容的广博胸襟,有守正创新的大国气派,更有立己达人的世界情怀。在百年变局的当口,中国人民愿同世界人民携手并进,顺大势、行大义、谋大同,不断书写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篇章。
来源:《南方》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