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19 08:46:00 来源:潮州信息网
□ 李义丰
农历腊月初七,是父亲的祭日。每年到这个时间,心情无限沉重,父亲的影子一直在心中萦绕,一直想写点东西缅怀,但一直因为工作太忙未能写成。今年是三十年了,没理由再找托辞。今晚,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把心中的思念记录下来。
父亲,我们叫“阿叔”,不叫“爸爸”。这个在我出生那个年代,是普遍现象。咨询过很多前辈,有二种说法:一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条件艰苦,医疗条件有限,农村有不少小孩在婴幼儿时期就夭折。农村有个说法,不能让小孩与父母太“亲”,所以用比较疏远的称呼,这样可以图个吉利,所以很多人称呼父母亲为“阿叔”“阿姨”,也有称呼为“阿伯”“阿姆”,甚至称呼“阿舅”“阿妗”。第二种说法是,“爸爸”“妈妈”是特定称谓,也赋予特定的内涵与责任,在那个年代,父母难于完全承担养儿育女的责任,有自责之韵味,有“不够格”之内嫌,故不让孩子叫“爸爸”“妈妈”。
我从没叫过“爸爸”“妈妈”,但从不缺乏父爱母爱。
父亲1932年出生,小时候经历日寇占领,亲眼见过日寇的残暴。父亲读过些书,从事过村会计工作,当过小学民办教师,改革开放后从事裁缝工作、种植和收购柑桔、蘑菇,后来专心继承祖业“金银首饰加工”。一生艰苦创业,努力工作,勤俭持家,用行为影响和教育孩子,家庭和睦,虽不算富有但从不挨饿。
父亲重视教育,有一种朴素的教育改变人生改变命运的认识。我们那个年代,小时候,没有义务教育,考试很严格,期末考试有不及格的要“留级”,记得我有个同学,一年级读了六年,后来还升不了二年级。在很多小孩眼里,读书是最痛苦的事,哭闹着不上学是常态。我兄姐中,只有二哥读到高中毕业,其他的兄姐都是小学没毕业。我姐是最不想读书的一位,近日她还跟我讲起父亲对她读书的训话,“不读书以后‘眼瞎’看你后不后悔”,当时她自己认为,“我眼睛大大的,怎么会‘眼瞎’呢?”现在她才领悟到父亲当时的良苦用心,文盲确实堪比“眼瞎”。
父亲重视孝道,虽言语不多但做事行为让人愉快舒服。我的爷爷我没见过,我的奶奶在我六岁时过世。自我有记忆以来,奶奶一直生病卧床,记忆最深的是每到奶奶床前,她必然会从枕头边的布袋里拿一块饼干给我。奶奶最开心的时刻就是我父亲母亲的陪护,父亲话不多但看望奶奶还是会说几句,开口会让奶奶很暖心;母亲照顾很贴心,从不嫌弃赃和臭。在父母的影响下,家里大事小事哥姐都争着干,不管是生产队还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家庭的农忙还是家里活从不耽搁,是邻里羡慕的对象。
父亲重视诚信,给邻里和生意往来人员印象特别好。父亲做生意主要在邻里和隔壁镇村。父亲特别守信用,约定的时间一定能做到,顾客的要求从不打折扣,从不偷工减料,从不短斤少两,在邻里中有很好的口碑,回头客特别多。父亲坚持“买卖算分,相请无论”,一是一,二是二,绝不有贪念,绝不贪小便宜,宁可亏自己也不亏别人。
父亲重视学习,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干成一行。从事裁缝工作时,父亲很严谨,技术精湛,裁剪很讲究,针线很细腻,人穿人爱,做了还会再找他做。无论是种植柑桔,从幼苗挑选、种植、施肥、喷药到采摘等技术,还是培植蘑菇,从稻草与牛粪发酵、菇菌选用,到室内摆放、空气湿润控制、采摘技巧等,都很虚心请教农技专家和有经验的“老农”。所有工作,样样讲究,样样精通,逢种逢丰收。从事金银首饰加工,更是精益求精,不断创新。根据顾客的需要,总能手工打出让顾客满意的首饰加工品。在加工过程中,不断创新工具,改进铁锤、线糟等;不断创新工艺,自创花纹,到出版社找铅字直接印嵌印刷体文字到工艺品中,在当时油印时代着实也是很“潮”的,很受欢迎。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父亲1991年得了病,需要手术。他自己知道病情很严重,在手术前,带着我大哥跑遍所有客户,介绍认识,移交赊账,然后专心治病,从不再过问生意。父亲从手术到疗养,在医院足足住了42天。这42天里,我日夜在病床前照顾,从不离开。也因此,有了更多时间和机会与父亲交流,确实也是难得。
手术前一个晚上,我陪父亲到医院旁边的潮州西湖边散步,在公园里,他跟我介绍了很多很多,从人生经历到做人处事,从世情国情到生活点滴。那年那个时间点,他每天能赚到三、四百元,确实很了不起。所以我才知道,他在我们兄弟1990年分家时,几乎把家当都分给我的三个哥,根本就不考虑我,他的想法就是要我一心一意读书,考上师范大学,在外工作,以后当老师,教书育人,过有意义的人生,按照他的能力在外地给我买套房根本不在话下。
手术后,父亲言语更少,在化疗期间心脏又出了问题,所以回家后治疗的重点转向心脏,每天吃“心宝”,抽屉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吃过的“心宝”盒子,当时价格是每盒2.5元,确实很烧钱。在家疗养,我陪了半年,每天陪着出去晒太阳,看田野。1992年春学期,父亲要我去复读,参加高考,当时我不是特别愿意,已决定学父亲手艺,但父亲坚决不同意。我去学校前,特意买了两件物品:一张折叠椅和一个收音机,方便父亲出门有个依靠也有个陪伴的声音。我遵从父亲的旨意认真读书,当年考上了大学,如父亲所愿。
父亲对我说他的遗憾是,在他有生之年,可能吃不到我赚钱给他生活的那一天。而我最大的遗憾是,当时一直想找摄影师给父亲拍张照,但怕增加他的心理负担,最终没有拍成,最后只能找画师画了一张不太像的遗像。
写到此,我的眼睛已经湿透,无法再继续写下去了……
我一生没机会喊声“爸爸”,确实是最大的遗憾。这也是一个时代的印迹,我们这代人的一个印迹。
值得告慰的是,在家祭的时候,我们可以自豪地告诉父亲,今天,中华大地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我们这一代生活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最美好的时光,我们会继承您留给我们的家风家训和您的优良品德。
更要告慰父亲的是,今天,天下子女称呼父母可以说是清一色“爸爸”“妈妈”,再不会称呼“阿叔”“阿姨”,他们都生活在国泰民安、繁荣昌盛、向荣的国度里,他们都懂得且有资格有能力承担做“爸爸”“妈妈”的责任!
父亲,永远活在儿孙们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