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不灭的火焰

发布时间:2022-12-19 08:46:26 来源:潮州信息网

□ 黄国钦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岭东大地上新文化运动风起云涌,不绝如缕。当时,振臂一呼跟随者众的,有杜国庠、李春涛、王鼎新、李春蕃(柯柏年)、许唯心、许美勋等,都是领一时风骚的人物。他们通过组织文学社团,出版刊物报纸,兴起新文学创作热潮,推动潮州地区新文化运动的开展,孕育了一批知名作家和文化人。

1923年,潮州地区最早的新文学社团火焰社成立,成员有:许美勋、丘玉麟、洪灵菲、戴平万、冯瘦菊、曾曼尼、罗吟甫等五十三人,火焰社出版了《火焰》周刊,刊登于当时的《大岭东报》副刊。《火焰》周刊由冯瘦菊和许美勋轮流主编,先后出版了一百多期,发表了“五四”之后各地创作的优秀短篇小说、新诗、散文、随笔、独幕剧、评介和翻译作品,还曾编辑过“苏俄新进作家高尔基”等一系列专辑。

冯瘦菊的妹妹冯岭梅,笔名冯铿,十几岁时便在汕头的报纸副刊发表作品,这个时候她还未到参加火焰社的年龄,却经常为《火焰》周刊撰稿。1925年1月至1926年11月3日,她曾经在《岭东国民日报》副刊《文艺》,以《深意》为总题,连载一年多,发表了一百多首抒情诗。

1929年冯铿到了上海以后,与“左联”五十多位发起作家之一的许美勋结成了夫妇。许美勋是潮安彩塘宏安人,冯铿乃潮安枫溪云步女子,当其时,上海滩头有不知多少来自潮州的热血男女。1931年2月7日,冯铿与李求实、柔石、胡也频、殷夫五个人,在上海龙华被秘密枪杀。鲁迅获悉后,愤而写下了不朽的名篇《为了忘却的纪念》。

虽只有二十四岁的青春年华,冯铿却与“左联五烈士”一起,盛放而永不凋谢。

有人离开岭东远去,也有人不请自来。

1926年秋天,郁达夫在编完《创造》月刊创刊号之后,应郭沫若之邀,乘班轮离开上海赴广州,任中山大学文科教授。10月19日,轮船停泊汕头,他即登岸,欲访留日的同学彭湃、李春涛,同行的还有黎锦晖的弟弟黎锦明。

那时候,黎锦明西装笔挺,年轻气盛,颇为矫健。而郁达夫则身穿长衫,面容瘦白,像一个商人。他们由许美勋、冯瘦菊带着,来到了招商路一横巷一号火焰社的通信处。

这一段时间,许美勋一直在这里编《汕头星报》,火焰社便借这里作为通信处。

郁达夫翻看了《火焰》周刊的几首新诗后,颇为礼貌客气,说:“比《创造》月刊还办得好。”此前,郁达夫有没有看过《火焰》周刊不得而知,但对火焰社有所了解应是肯定的,才会有对《火焰》周刊的赞美之词。

那个时候,彭湃在广东省农民协会潮梅海陆丰办事处任主任,办事处设在汕头市志诚路十七号,他们一行来到这里,恰好彭湃外出,没遇上,只见到其间的妇委会书记吴文兰。在交谈中,郁达夫掏出名片,顺手拿过毛笔,将名片右上角的“北京大学教授”六个字涂掉,自己说:“彭湃最讨厌这些衔头。”

走出了办事处,四个人穿街过巷,路上人来人往,嘈杂喧嚣。许美勋怕郁达夫印象不好,解嘲说:“这些小路,太脏。”

郁达夫则翩然一哂:“城市都是这样,有大马路,便有小街陋巷。光明与黑暗,原是互相依存交错,这叫城市的阴影嘛。”

当时,火焰社虽远在岭东,却并非偏于一隅,它与国内各新文学团体,如上海创造社、天津浅草社、北平文学研究会、语丝、未名社等,均建立了联系,相互赠刊物,文讯相往来。

话里言间,许美勋、冯瘦菊表达了火焰社社员们对创造社的好感、对郁达夫的倾慕。文人相亲,其情也切,其声也轻。郁达夫细细听着,忽有所感,提笔挥写:

五十余人皆爱我,三千里外独离群。

谁知岭外烽烟里,驿路匆匆又逢君。

郁达夫和黎锦明离开汕头后不久,郁达夫又在广州给许美勋邮来了一首七律:

侏儒处处驰肥马,博士年年伴瘦羊。

薄有文章传海内,竟无饘粥润枯肠。

敢夸邻女三秋望,忝受涪翁一瓣香。

升斗微名成底事,诗人到处倍凄凉。

1927年,安徽霍邱(今金寨)人蒋光慈、安徽芜湖人钱杏邨(阿英),与广东潮安人杨邨人,在上海北四川路老靶子路附近,开了一家新书店。人们看到,书店的招牌,是用一幅白竹布做的,上面用美术体写着两个很大的字“春野”,用图画钉按在门内左边的墙壁上。

这是画家徐迅雷的设计和手笔。

至于书店的取名春野,则有一段由来。当时,三个人在讨论了开书店的步骤后,就谈到了书店的名字,由于彼此之间意见不一,争论了好长的时间也莫衷一是。

就在大家都有些厌倦之时,钱杏邨随手翻了翻桌上一本新出的杂志,蒋光慈斜目一瞥,见里面有两句古诗,是白乐天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就高声喊,有了有了,就叫作“春野”吧。接着解释说,从某种积极的意义看,这“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正象征着我们目前的情景与我们将来的前途呢。

钱杏邨、杨邨人皆拍手称妙,店名便在哈哈笑中,确定无疑。

除了店名,贴在墙上的,还有书店的“招股章程”,上面明明白白地写着:“本店资本额定三千元,分三百股,每股十元,由发起人承担半数。”

说来奇怪,这新书店的生意,竟然相当好,而蒋光慈、钱杏邨、杨邨人有了春野书店这个背景,对外活动也变得容易、方便,不仅有外来资本源源加入,钱杏邨、杨邨人还将自己的著作,卖给亚东书局,从而获得几百元的稿费,转过来再作为股金,投入书店。

春野书店的资本金,眼看着日益雄厚,三个人的心气,也一日日地提升。1928年1月1日,《太阳月刊》正式创刊,钱杏邨、杨邨人都成为这份刊物的编辑,这也是“太阳社”名称的由来。当时所谓的“社”,并无什么组织、职员之类的名目,只不过要发行刊物,便需要有一个机构、名堂罢了。

《太阳月刊》出版不久,三大将蒋、钱、杨便深深感到,如果不组织一个联合战线、不标明旗帜招募同志、不张开双臂充实力量,将不足以立足文坛。于是,以三大将为核心,正式成立了太阳社,社员还有王艺钟、徐迅雷、洪灵菲、林伯修(杜国庠)、楼建南(楼适夷)、戴平万、夏衍、殷夫、孟超、刘一梦、冯宪章、任钧、童长荣、祝秀侠、顾仲起等,潮州人占了三分之一。

1928年5月20日,太阳社成员洪灵菲、戴平万、林伯修(杜国庠)等几个潮州人,又组织成立了“我们社”,他们一边参加太阳社的活动,一边创办《我们》月刊,跨社发表创造社和太阳社成员的作品,包括理论主张、文学创作,由晓山书店出版,成为当时一个与太阳社、创造社都有密切关系的文学社——我们社。

戴平万出生于韩江畔的归湖,洪灵菲出生于韩江畔的江东,林伯修出生于韩江畔的莲阳,三个饮用韩江水的潮州人,在苏州河畔携手,在海派文坛翱翔。

此种风气,真是让人感到天翻地覆,推陈出新。以前在上海街头,人们看到的是潮州商人的背影,而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街头,人们看到的是潮州文人的身影。

其时,潮州街头也时时处处皆有文化人的履踪。1930年,潮州成立了一个大型诗社“壬社”,成员来自于潮梅十五属,当时誉为“岭东三杰”的侯乙苻、刘仲英、石铭吾,都是壬社的成员。壬社的社长为饶锷,他的一个儿子,名饶宗颐,涉猎广博,卓尔成家,后来成为西泠印社的社长。壬社其他成员有:辜师陶、杨光祖、黄海章、詹祝南(詹安泰)、王显诏、杨睿聪、郭餐雪等。

饶锷曾作《壬社序》以记载其盛,序曰:

诗文结社,自昔有之,……最著者,如明季之复社、清末之南社,声气之广几于波靡全国。吾潮自明以来,诗人肩背相望,而立社聚讲,以余所知,则有贞社、达社承复社之风;韩社、壶社继南社之后而不佞,十年前亦有瀛社之倡。

由此可见,文人相亲,以诗文而结社,在潮州有悠久的历史。

那时期,方兴未艾、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重新把沉寂已久的民间歌谣带进文学的殿堂。北京大学的刘半农、沈尹默、周作人,发起歌谣征集,成立歌谣研究会,出版《歌谣》周刊。自北至南,自东向西,其风之盛,席卷全国。天南地北,大河上下,许多思想激进的民俗学者,全心投入,身体力行,收集、编印民间歌谣,南有钟敬文的《客音情歌集》,东有顾颉刚的《吴歌甲集》。

受其影响,潮州的有识之士,如丘玉麟、金天民、林培庐,都很快地各各编出了潮州歌谣集子。

1927年4月,周作人为林培庐编的《潮州畲歌集》作序,序文收入周氏的《谈龙集》一书。同一年,丘玉麟编的《潮州歌谣集》面世,周作人也为其作序。林培庐、丘玉麟都是燕京大学的学生,老师为学生出的书籍作序,乃天下第一等快事。

后来,有杨方笙在《潮州歌谣》一文中做过评论,说:“1927年,北大毕业,其时任教于金山中学的丘玉麟编辑、整理、出版了第一部《潮州歌谣集》,称得上是筚路蓝缕之作。”

金天民这人,与林、丘二位不同,林培庐为揭阳人,丘玉麟是潮安人,而金天民原籍浙江绍兴,童年时因八国联军侵华,随双亲避兵乱,辗转落户潮州,他能够热心留意收集潮州歌谣,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并且,金天民的《潮歌》一书,整理、出版时间,与丘玉麟的《潮州歌谣集》非常非常接近,而许多歌谣能互不重复,不能不说难能可贵,而二书在歌谣的收集数量上,保存了更多的原始资料,更恰似是日月同光,双璧争辉。

那个时期,潮州城里,众多报纸之中,有两家报纸的营销策略和办报手腕,比之其他报纸有独到之处。

《建设报》是1928年,由陈政等人创办。民国初年,陈政曾出任福建永定县长。副社长郑新煌,1928年曾任潮安县教育局长,因仅有中学学历,不久就辞职不当。总编辑陈光河与陈政同乡。编辑吴荣弘,彩塘院前人。经理卢儒通,河内西都人。记者黄家瑜、郑义之。社址设于铁巷二号己略黄公祠内。该报每天出版一中张,刊载中央和省的电讯和地方消息。有时加印画报一小张。校对沈敏,不时写一些潮州城内街道杂谈和地方掌故,有可读性,多期连载。

1931年,《大光报》创立。张可群任社长,总编辑吴君懋,副总编辑赵文瑛,编辑张亦文、黄云湖、李新哲等,记者张毓华、许醒五、黄家瑜,经理赖爱德。又聘请名儒戴先俦,韩山师范教师詹安泰,金山中学教师宋万里等为特约撰述,不时发表诗词散文。

《大光报》设于柳衙巷张厝祠,其阵容庞大,人物众多,高手林立。

它所倚重的戴先俦,别字贞素,笔名贝丝,是取贞素两字的各一部分。先前火焰社正旺的时候,他也是《火焰》周刊的健将之一。他的一个儿子就是戴平万;他的一个外孙女饶芃子,也从事文艺这一行,后来任暨南大学副校长。

詹安泰于数年之后,到中山大学任教授,出任中大中文系主任。临走之时,特别推荐青年才俊饶宗颐到韩山师范接他的课。及至2008年,广东省评选岭南文化世家,几经筛选,共评出了三户文化世家:广州刘逸生家族;潮州詹安泰家族;东莞容庚家族。“岭南文化世家传记”丛书也随之出炉:《风雅出家教家风世代传:广州刘逸生家族》《治学续家风文质两炳焕:潮州詹安泰家族》《五代书香传一门两大家:东莞容庚家族》。

那时候,《大光报》每天出版一大张,篇幅较大,内容也多,既侧重教育方面的宣传,亦刊载各地电讯与地方新闻。还有一个副刊园地,经常发表戴先俦以贝丝为笔名写的文言小品。

如今,知道火焰社的人已经不多了……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