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23 11:20: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汤燕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主阵地,必然要承担起引导当代大学生认识加强民族团结对国家统一的时代作用,同时培养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是对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客观要求。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而高校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同样被赋予了时代使命和历史责任。筑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从教师个人层面和高校组织层面构建起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机制。
从教师个人层面来讲,高校教师要自觉主动作为,认真学习政治理论,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在群体中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教育相融通,在专业课程教学设计、课程教学中深入挖掘共同体教育元素。要以课程教学为手段,利用好党的优秀理论,整合运用校本课程、特色课及选修课等渠道,发挥出课程思政育人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积极引导,让大学生对爱国、民族团结、民族政策及中华文化“入耳、入脑、入心”。要建设融媒体平台,全面覆盖学生的学习生活,积极使用网络手段,创新培育形式,建设出一支素质高、专业强的学生自我管理队伍,随时推送有关民族团结、守法奋进的正面信息,形成风清气朗的共同体意识教育的融媒体空间。要全面研究学情,深入挖掘各专业课程中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资源,利用学科交流平台,进行多学科渗透,构建相互补充的课程结构,把知识内化为行为和信念。
从高校组织层面来讲,各高校要坚持不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到实处,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共同体教育工作全过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师生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校园建设。要抓好教师政治理论学习教育,在不同层面、不同领域对教师的思想脉搏和思想特点进行准确把握,定期多途径分析教师的思想状况,做到有的放矢。要搭建教师交流平台,结合教师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加强建立与完善教师教育交流平台,为教师创造有利的教育教学条件和良好环境。建立全员育人良好氛围,融入教学工作和日常学习生活中,结合学校自身实际情况,实现跨学科、跨专业,不断扩大教师对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养视野和范围。
(作者系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
以“六个必须坚持”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
林洁纯
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六个必须坚持”全面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新时代新征程的伟大实践中,把握好“六个必须坚持”的丰富内涵,是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深悟透党的创新理论的“金钥匙”,必须牢牢把握、长期坚持、全面贯彻。
党的百年发展史,就是党和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深厚基础和最大底气。让经济社会发展与民生保障实现同频共振,实现“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的美好愿望,始终和人民根脉相连,党和国家的事业之树就能在栉风沐雨、傲雪临霜中巍巍屹立。
中国共产党的这份开天辟地的伟业、这场改天换地的壮举,是党以经天纬地之力,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这部恢宏壮阔的发展史,见证了我们党不一样的自信风采,它深根厚植于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我们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取得了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历史性成就,在坚持守正创新中锻造出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高度注重“精神”的传统,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优势。
坚持问题导向,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突出特点,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风格。新征程上,我们要增强问题意识,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时刻保持敏锐的头脑和目光,作出符合中国实际和时代要求的正确回答,得出符合客观规律的科学认识,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成果,更好地指导中国的实践。
坚持系统观念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认识论和方法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以系统思维汇聚奋斗合力,用系统方法前瞻谋划全局,掌握更加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制思维、底线思维能力,在真抓实干中实现跨越赶超。
中国共产党始终秉持宽广的世界眼光和强烈的天下情怀,自觉将建党初心与使命同全人类命运紧密结合。踏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一系列关怀人类命运和占据道义制高点的思想观点,生动演绎了中华民族历来坚持“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品德和胸怀,为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指明前进方向。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我们要把握好其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正确遵循、理解、把握“六个必须坚持”的本质和精髓中,乘势而上,主动求变,为中国发展道路赢得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系市委党校后勤管理科副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