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26 08:57:39 来源:潮州信息网
□ 陈明
有一天,我与好友一起品茗,聊起了旅游的好去处。当我谈起曾经前往敦煌一游的感受,他兴致十足。我认为,敦煌,确实是一生值得必行前去的一处游览胜地。敦煌到底有多美?我与他侃侃而谈!
敦煌,在我们心中,是诗意浪漫的远方。对其期盼升华了思绪的维度,任时光的流逝,终究凝成决然的远行。一梦十年留记忆。那一年孟夏时节,我乘飞机前往兰州,从兰州又乘火车直达敦煌。当敦煌呈现在眼前时,我的内心开始激动,狂热的碰撞。我喜欢从细节去解读一个城市。当我看到敦煌火车站古朴,庄重的灰色建筑,脚下一尘不染的地砖,艳而不俗的盆景,飘摆的枝叶,我告诉自己:“来对了!”。足踏出了火车站,顿感微风拂面。远方黄色的沙山层峦叠嶂,在晨光氤氲下,柔情腼腆,像个素面朝天、揉着惺忪睡眼的姑娘。目光顺着连绵的山脉扫去,竟有一大片寻不到头的绿荫,“锁阳城”——敦煌就在这沙漠的绿洲中。她是我国西北的一颗明珠。
我坐上前往莫高窟的车子,司机友好的给我们介绍着旅游景点的情况。前方黑白分明的沥青路面连接着远方,两边是一望无垠的戈壁滩。原来这就是我魂牵梦绕的塞外风光!就在车子要驶入莫高窟时,路两旁的景色与刚才戈壁滩的苍凉形成鲜明对比,像是在林间穿行,郁郁葱葱,从叶间缝隙中泻下的阳光,犹如指间滑过的水滴,如梦似幻。
敦煌是一个独特的城市,在我还未真正步入景区之前,就让我以一个游客的身份爱上了这个城市。莫高窟是开凿在敦煌鸣沙山东麓断崖上的佛教艺术宝库,是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这些洞窟密布整个崖壁,错落有致,细细数来共有492个。站在断崖下,我欣赏着崖壁上洞窟的形状,忽然发现这同陕西地区的窑洞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敦煌人称之为窟而陕西人唤为洞而已。进入窟中,不由得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我终于明白莫高窟又名“千佛洞”的含义。洞窟中从窟顶到墙壁,均有古人手绘的由手掌大小的佛像所组成的壁画。每一小块佛像身上均贴有金箔,近看时佛身色彩鲜艳依稀如昨,动作表情栩栩如生。个别窟中,竟然还有前人固定于窟顶上的蓝宝石,光线打在上面依然璀璨夺目。在众多的壁画图案中,最吸引人眼球的莫过于敦煌飞天,它被称为莫高窟名片,敦煌艺术的标志。飞天依靠着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在空中轻盈起舞,给人无尽的遐想和愉悦感。只要仔细观察洞窟中的飞天,就会发现每个窟中的飞天并不完全相同。这是因为敦煌莫高窟历经几个朝代的修缮,飞天也就保留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特征,但其中尤以唐朝的艺术手法最妙。身体修长,彩带飞舞,乍看时似蝴蝶落于墙壁,但又比其轻盈曼妙,这是唐人用艺术之手留给后人的飞行之美。
莫高窟以壁画闻名于世的同时,它也被称为一座大的雕塑馆。窟中的彩塑为泥身彩绘,充满立体感,在众多彩塑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要算莫高窟中高约26米的南大佛塑像。南大佛塑像是唐代的作品,佛的形态和衣着雍容华贵,大可从中看出大唐盛象。立于大佛下,向上看时,我内心不由得对佛祖、菩萨产生敬畏之感,喃喃道:“这就是人们心中神的模样!”。单从佛身上衣褶刻画的生动、精细程度,我就已无法想象唐朝的工匠注入了怎样的感情和技巧,流畅自然的线条让人觉得这就是一个穿着丝质衣服,活生生的生命体。
流连忘返于莫高窟,欣赏自然的恩赐,感受历史的馈赠。让我浮想联翩,觉得游览莫高窟不虚此行。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民族自豪感,瞬间涌上我的心头。敦煌飞天,莫高窟彩塑,这些历经朝代变迁,最终保存下来的属于我们整个民族的无价之宝,需要的不仅是我们去观赏,更是去膜拜。走出莫高窟,我才发现能净涤人们心灵的不只是大自然,还有像这样的圣地。旅行至此,茶叶已经在壶中开始悬浮翻滚,焦急地期待着更多的热量能够让它们蒸腾起来,舞动岁月。
敦煌此座城市的故事,可以被镌刻在莫高窟的岩壁上,历经许多个世纪,颜料与岩壁的融合,记录了历史的精华。斑驳的色彩里,涌动着道不尽的神秘与繁盛,沙漠中的美术馆,成了人们心中“一生必去一次的地方”。
我再坐上车,前去鸣沙山的一路上,我都在看天。在晴朗的日子里,敦煌的天都会蓝得让人心醉。一直瞧着这天空,就像是正对视着刚出生婴儿的目光,给人无法言说的澄澈。不知不觉中,车子已经停在了鸣沙山下,远处起伏的沙丘让我有一种想躺入它们怀中的冲动。直到下了车,才明白这儿的紫外线是多么强,但敦煌的夏日阳光却并不使人热得发厌。阳光照在身上,头顶着湛蓝的天,一切都是那么纯净。来到沙漠,当然首先要体验一把驼铃叮当的感觉,在引驼人的牵引下,骑在驼背上的我,随着骆驼的步伐向沙漠深处行进。头顶是蓝宝石似的天空,脚下是金色的沙漠,身后留下骆驼的一串串脚印,此时此刻的美景,令我的内心充溢着真切的满足感。骆驼载着我到达了鸣沙山的高处,爬上山顶,极目远眺,一切犹如梦境一般。远处是敦煌市区现代化的楼房,而脚下却踩着有些略微灼烫的细沙,身后的沙漠似乎与天相接,这一刻,我体会到了王国维先生笔下的壮美之感。“快看,月牙泉!”突然有人喊道,我循声看去,在另一处峰顶人们驻足欣赏,合影留念。我顺势走了过去,找到一处合适的位置,向下看去,沙漠奇迹——月牙泉的风采已尽收眼底。月牙泉四周均被沙漠环绕,形似月牙的湖水像是少女泛着秋波的眼睛在表达着对游人的欢迎。
我细细看,来到这里的每位游客,都不难从他们的脸上,读出他们对于沙漠的喜爱。置身沙漠间,忽然觉得自己对“悲壮,豪情,壮美,纯净”这些词语有了更深的理解。在我的眼中,沙漠不仅是壮阔的代名词,更是纯净的象征。我庆幸自己来到这里,沙漠让我对美有了全新的认识。
大漠深处的鸣沙山上的一粒沙,月牙泉中的一滴水,又不知藏着来来往往多少游客的心事,我想着那些秘密,多是耀眼又深刻……
“敦,大也;煌,盛也。”。敦煌,取之盛大辉煌之意。敦煌,到底有多美?早就已被《史记》记载的名字,竟一语道破了谜底。她像一把钥匙,用一连连的商队带以驼铃,在大漠深处叮当作响,大葱、大蒜、芝麻、核桃、葡萄、黄瓜、音乐、舞蹈、天文、宗教,还有异域风情与古老传说,都从那里抵达更远的地方。
她像一把钥匙,打开时空隧道,连接了过去与现在,也连接了古人与今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许王之焕与王维的诗是悲凉的,可却如何,都抵挡不了人们对古老关塞的向往。
敦煌,在时光的变迁中,她刻下了历史的厚度。古与今,此座城市,带着与生俱来的气质,总会恰到好外地撩动人心。
大路尽头的风月,丝路上的一眼千年,她珍藏的记忆太丰盛,有着无法被拒绝的隽美,和不能被忽视的力量。能够传承下来,便都能称为经典。
敦煌虽好,不是我的家,归期就要到了。旅途中的那些爱、感动、期盼、美景,着实让我留恋,但我相信随着时光的流逝,它终将变成我珍贵的记忆。上车前,我在敦煌的市区转了转,想用身心去感受那属于敦煌的旋律。抬头看到街区中央飞天雕塑的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茶已泡好,细细品来,个中滋味当然也只有自己明了。
我片言片语游览敦煌的感受,不能完全说透。我的好友,你不妨选定好时间,可前去美丽敦煌一探芳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