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26 08:58:10 来源:潮州信息网
□ 何洪霖
拜读耿之先生的《南澳行吟》组诗,让我想起了我国高贵的诗歌传统——诗言志。
《尚书·尧典》中讲“诗言志”,这个“志”的含义大体上指的是思想、抱负和志向。如曹操的《观沧海》,我们可以从诗歌所描绘的吞吐日月星辰的沧海形象,自然而然地体会出诗人统一天下的宏大理想。
读耿之先生的诗,家国情怀、爱国主义的感受尤为强烈。如读罢《次杨琳游击深澳摩崖石刻诗韵,纪文天祥丞相入潮遗事》一诗——“文相勤王啸仰天,双眸凝视海边舡。祭灵伏马留词迹,灭贼除奸奏凯旋。绕膝女儿皆失散,相承一脉有香烟。终南救驾军民应,欲与朝廷解倒悬”,文天祥于南宋大厦将倾之时,兴兵护国、奋不顾身、忠烈报国的伟岸形象跃然天地之间,一片丹心照汗青。
还有“誓师城下招兵树,斩竹神前爱国心”(《郑成功城隍庙斩竹处留咏》),“元凶海路驱君宰,百姓摩崖接义师”(《南澳岛海滩宋井寄怀》),“抗侵御侮英雄地,一脉相承绕指柔”(《南澳岛怀古,次罗锦亮兄诗韵》),“归葬山乡扬孝烈,宏宣教义立高嵩”(《南澳岛陆秀夫墓》)等等佳句,告诉距宋逾千年的后人,何为“忠”,何为“义”,何为“英雄”,何为“孝烈”,又何为儒家之道。而耿之先生的赤子之心,爱国之情,不言而喻,溢于诗表。耿之先生的《南澳行吟》组诗,就是爱国组诗,就是家国天下、精忠报国的情怀与信仰的生动写照;耿之先生的《南澳行吟》组诗,就是荡气回肠、气壮山河的主旋律之歌。
再读耿之先生的《南澳行吟》组诗,我想起了饶宗颐教授曾说,潮汕地区的若干文化现象“事实上已是吾国文化史上的重要环节与项目”。《南澳行吟》组诗为我们展开了潮州在南宋末年风雨飘摇之时,与国家同命运,共呼吸,出生入死的峥嵘历史。这一组诗抑或可称之为“潮州史诗”之“南宋大厦将倾篇”吧。这一组诗,既铺展开了潮州历史之殇,又彰显了潮人爱国、报国、护国的荣光。
从“风雨飘摇舳漫游,忠臣护帝澳中流”(《次深澳白玉副总兵石刻诗韵怀张世杰丞相》),到“文相勤王啸仰天”,“灭贼除奸奏凯旋”(《次杨琳游击深澳摩崖石刻诗韵,纪文天祥丞相入潮遗事》),再到“神前丞相丰碑石,长忆厓山落日红”(《南澳岛陆秀夫墓》),耿之先生大笔如椽,绘就了“宋末三杰”带领陈吊眼、许夫人等等潮州儿女,在遍地烽火的潮州大地浴血奋战、抗元救国,感天动地、可歌可泣的全景图卷。
而“耀焜档册潮州史:统率畲兵战海洲”、“元凶海路驱君宰,百姓摩崖接义师”、“闽粤边关兵将守,澳台海域令音悠。抗侵御侮英雄地,一脉相承绕指柔”等等佳句,又热烈讴歌了潮州人民忠于国家,抵御外敌,为国守边,英雄气节代代相传的可贵精神。这样,咏史不溺于英雄,讴歌更及于百姓,视野宏阔,思想深刻,而立意高远,是浩气长存、激荡寰宇的英雄赞歌、人民赞歌。
读耿之先生的《南澳行吟》组诗,油然而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家国历史历历在目,赤子之情浩然生心,深感尤其值得下一代潮人用心拜读与学习,传承家国历史,磨砺志向节操,弘扬爱国精神,养成铮铮风骨;读耿之先生的《南澳行吟》组诗,又想起宋代欧阳修在文论上主张——“载道”要能“载大”,即要心怀天下苍生、社稷福祉,而言史之大事、今之大事;唯有“载大”,方能“传远”,故而深感能诗以言志,而文以载道,方为大家。
是以敬之。
(《南澳行吟》发表于《潮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