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08 08:23:26 来源:潮州信息网
□ 米丽宏
年末,我照例为自己辟出一小块儿独处时间,在心里面辞旧迎新。回眸2022,规划2023,我有一种向阳蜕变的喜悦。
这一年,疫情使生活充满了不确定性。扫码、核酸、封控、弹窗……成为做事前的必选项。我见过烤红薯的中年女人重新开张时几近感恩的微笑;看到发廊再一次关门时,那些男孩子颓然的身影;有段时间,我的学生因封闭在校而焦躁不安,我和任课老师们带学生包饺子、洗衣服、做游戏,以爱心去安抚他们……疫情压力之下,我们艰难维持、辛苦奔波,继续着自己的生活。
年初,我们曾怅叹疫情如此顽固,生活久久不能自由;年末,我们没料到,疫情管控突然就结束了。
我看到网上一片欢腾:网友们期待着自由自在的出行,期待疫情尽快散去,期待明亮的阳光和新鲜的空气。当然,担忧也是有理由的:从武汉暴发新冠疫情,我们一直依仗着国家的严防死守、全力保护,心里毕竟是有底数的。现在一放开,大面积感染怎么办?
果然,病毒直逼眼前:朋友变“羊”了,远在另一个城市的家人相继中招了,闭门不出的我,战兢兢做好了变阳的准备。惴惴焦虑的一周过后,看大家陆续转阴,我才长吁一口气。病毒,已没想象中那么可怕;我由此感恩国家,在保护我们那么久、研判了病毒由凶险的魔鬼蜕变成一般病毒之后,才放开了管控的手。
2022,在抗疫史上,真是值得铭记的年份。
于我而言,这一年,工作、生活之余,仍重复着读书写作的习惯。今年晨诵内容是《宋词三百首》。每天20分钟。于晨光初染的阳台上,面向东方,朗朗地、娓娓地,高声诵读。往往情思入境,如遇知音,高山流水,汤汤洋洋。那走远的青葱美好又返回来,濡染着我。这抑扬顿挫、大珠小珠,让我的枯寂中年回放出一片烂漫胜境。
晚间,2个钟头写作。每每到点了,我欣悦地走到桌前,头脑快速转场,思维迅疾运转,头仿佛伸进了云里,脑子里刮着一场风。那种沉浸和突破带来的满足,那种创造的新奇感受,让我痴迷其中。每天打开电脑,就像每天去菜地看看秧苗生长,一边又种下新的籽粒。我在文字间获得了翠绿的生机。
7月份,疫情平息之际,我进了一趟太行山。太行高处的一线泉,我早想去探探它的源头了。在摄影家朋友的镜头里,它如一缕窄窄白纱,飘逸在崖壁;柔软的水流,竟将山壁锲刻出一道黑色凹槽,令我倾心并震惊。那天我们一路攀登,像深入了草木世界。连绵的杂树翻山越岭,高耸的森林幽深无边。就在那厚厚针叶下,我们看到一抹寒水流出来,睁开了明亮的眼睛。我掬水入口,一股清冽甘甜之味沁心入肺。这水纯净新鲜得像初生婴儿,它一路潺湲着,奔跑着,到了崖头就奋不顾身一跃而下。它简直就像一个内心坚定的人,在时光里走向他的开阔地。
我也在时光里跋涉着。两年前曾应出版社编辑之约,整理好了五卷本的文集;然而,今年年末它们仍在出版人手里等待着面世的时机。我对此深深理解,这些年,出一本书尚且不易,何况文集。我不得不顺其自然:能出版最好,出不了我也不后悔。
中年的我,2022偌多时间,属于家人。父母儿女小外孙、姐妹兄弟侄儿侄女都在心上。这一年,我送别了八十岁的四姑,至此,父亲姐弟五个只剩下了他自己。年老不服老的父亲,总是挣扎着干这干那,让我们担心,因此,回老家就多些,陪父亲喝茶扯闲话,一起去菜园里拔草,絮叨着,嘱咐着,时光安然也静谧。
陪两岁的外孙女长大,是一种快乐。跟宝宝做完游戏,站在落地窗前辨认树丛中的鸟;一起唱老歌,“河里蛤蟆是从哪里来?”让她爆发出天籁般的大笑。我尽可能带着她去听雨的声音、山的声音、水的声音,让她感知鸟的语言、树的语言、草的语言、花的语言、虫的语言。我相信自然有发声,童心有回应。我认真地记下她的成长日记,记一段,心灵就像被清洗一次。
2022,读了29本新书。渐渐老去的记忆力,让人无奈。朱熹指摘一种读书现象说:看了也似不曾看,不曾看也似看了。我的可悲就在这里。唉……谁能抵挡岁月的蚀刻?只有多读多看多做笔记。该留下的已留下,记不住的,就忘掉吧。
2022,做了多少事?捻指点数,没几件:上了几次课,读了几本书,写了几篇稿子,做了几场讲座,参加了几次邀聚,去了几处心仪之地……一年结束了,又一年开始了。更高的天空,有鸟在飞;更远的山谷,有风在吹;更深的地下,有水在流。人在人间,水在水里。这一年所做的一切,没有只顾自己,我为此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