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太平碑与百花台

发布时间:2023-01-10 08:47:27 来源:潮州信息网

百花台 郑鹏 作

□ 陈贤武

太平路北端原有一环形坛台,民众称为“百花台”。台高三级,上竖一碑。碑约一人高,近三尺宽,碑阳镌刻“太平”两个大字,左下侧为“致和元年”四个小字。致和元年(1328)为元泰定帝年号,存在仅一年。据故老相传,此碑原立于太平桥侧畔(现在上水门街左近太平路一段居民仍称为太平桥头)。

太平桥建于北宋至和初年,明《永乐大典》卷5343“桥道”:“太平桥,在州治之前。”“官署”:“州治基于金山之麓,韩山峙其东,西湖山屹其西,金山盘踞于其后。”背负金山的州治子城,即内城。自北宋以前至宋元,潮州官署、公庙均集中在此处。因为是统治点,安全当然是最重要的。出于加强防卫之考虑,官府在州治四周修筑子城。又在今上水门位置引水,经太平桥、旧城隍庙前,折弯向北,沿今北马路出北门鼓入北濠作为子城濠,以起防护作用。太平桥连接南北向的“官街”(即太平路),曾是官署与民居的分界点。笔者曾有《太平桥址话沧桑》长文述之(载《潮州日报》2020年5月17日),此不赘。

“天下苍生望太平”(宋·刘子实《沁园春(寿太守·十二月十三日)》),以此嘉名命名的桥在本地区也有不少,如揭阳、普宁均有“太平桥”。

桥因年久堙圮而成路,碑埋没于土中。1924年潮梅善后处长洪兆麟驻潮开辟马路时,掘出此碑,竖立于此。按光绪《海阳县志·建置略六·桥梁》记载:“太平桥在大街。自上水门引韩江水历桥而西,绕县治。今左右皆列肆,内有旧石刻‘太平桥’三字尚存。”则掘出的碑已残泐,损一“桥”字。洪建台竖碑,意在为自己传名,碑阴有新镌刻盈寸小字,为洪兆麟所撰辟路碑记。这条自宋代就繁华的官道“大街”也随之改称为“太平路”,“文革”期间曾改名“东方红大道”,1980年恢复原名至今。2009年重建23座牌坊后,路又俗称“牌坊街”。

洪兆麟(1872-1925),字湘臣,又作湘丞,湖南宁乡人。清末广东防军永字营管带。1911年经陈炯明、邓铿策动,归附革命,任巡防营统领兼惠州绥靖督办。民初任广东陆军混成协团长。“二次革命”失败后流亡日本,与孙中山有过晤淡。1914年返粤,在惠州起事,失败后逃亡香港,被捕,经孙指示党人营救获释。1916年奉孙命赴惠州策动起义成功,任惠州帮办。后任援闽粤军第五统统领,入闽后任汀漳镇守使、第四支队司令。孙中山曾致函勖勉,望其努力练军,贯彻护法主张。1920年奉命随陈炯明回粤驱桂,任潮梅善后处处长、粤军第二师师长。1921年1月26日,《广东群报》刊载《洪兆麟宣告治潮政略》一文,列举洪就职后,向所属各县团绅商等宣告治潮政略七要点。1922年6月奉陈命叛乱,率部攻击总统府。次年任陈军潮梅军副总指挥兼第二军军长,参加围攻广州之役。同年,被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授为洪威将军。1925年所部被东征军击溃,亡命香港。12月由港赴沪,途中被枪击身亡。1926年10月,北京政府追赠其陆军上将衔。

1921年至1925年洪兆麟盘踞潮州时,在任以拆马路、辟西湖、建官邸为要。1922年曾对潮州的西湖作一次大修葺,“壬戌之夏,湖南洪公湘臣莅潮,重辟西湖,历四载,植树繁阴,山川增秀。”(饶若呆《栖霞亭记》,镌刻于西湖山北岩。)

洪兆麟所拓宽场内马路共十六条。拆纵贯潮州城南北的大街称为太平路;拆大街东侧南北向的东堤称为东平路;拆大街西侧南北走向的府前街和仙街头称为义安路。拆大街东侧东西走向的路有六条:考院街称为青天路(现为卫星一路);状元亭巷称为太元路;竹木门街称为太昌路;汤厝巷称为汤平路;东门街称为东门路;下水门街称为水平路。拆大街西侧东西走向的路有三条:府巷称为昌黎路,开元后巷连佘府街再连西门街称为西马路;开元街称为开元路;在大街北端镇前两侧官诰巷口起至西湖虹桥,这是一条东西走向的路,拆后称为中山路;拆从北门鼓到真武宫巷南北走向北门街称北马路;拆从上水门街至考院街之间南北走向的桃巷为白日路(现为卫星二路);拆府衙西侧与县学宫东侧之间的南北走向通路,称为文星一路。此役共拆下十六条马路总长六千多长,至1925年完成。沿路被拆的商店民居都是无偿的,而且商户还要出钱供开辟马路之用。在当时,此一役不能不算是一场灾难,曾怨声载道。但从远景看,我们对洪兆麟拆马路的是非功罪宜作平心而论,今天古城格局在那个时候所规划以适应形势发展,奠定了基础,应功大于过。

“百花台”台阶摆满四时鲜花,现代著名作家碧野(1916-2008)曾回忆说:“20世纪30年代,一只金睛红嘴的黑鸽子(作者自喻)站在潮州学宫殿凌空高翘的殿角上,俯视下面的百花台。地处热带的百花台摆满盆花,四季花开,散发清香。”(《潮州序曲》)饶锷《西湖山志》卷三记载:“洪园,初名‘依绿园’,民国十二年,郡人醵资置。寻由洪处长赎回为别墅,始改今名。园在湖滨,广数亩,極亭院竹石之胜,中有百花台,广植异卉,四时纵士女游观。”以此观照,则太平路北百花台之雅致可见。

1949年10月21日,潮州城解放的当晚,十三组之镇前馆(古松轩)头子叶六等,纠合该馆壮汉数十人,连夜将“百花台”拆毁。翌日,边纵支队进城(23日正式举行解放潮安的入城仪式)时,此地已成瓦砸场。该馆中人说:“百花台”冲伤该馆的“风水”,故乘此机会拆没“百花台”。毁后,太平碑存亡不得而知。(许振声《潮城陈迹与往事拾遗》,载《潮州文史资料》第4辑,1985年。)

1976年,中国人民银行潮州市支行于百花台旧址周围兴建办公楼。1985年1月,工商银行潮州市支行从中国人民银行潮州市支行正式分设出来,址设于人行原址太平路7号(百花台),成为独立的经济核算单位。人行潮州支行则迁至西河路新办公大楼。

“百花台”虽毁,但地名却让城内民众牢固地记住了!潮州市地名委员会、市国土局编的《潮州市地名志》(2000年广东地图出版社)在“历史地名编·旧地名”为立辞条。“90年代,这只精灵忽然飞回了故乡,停在一株高洁的、被誉为市花的玉兰树上。它惊叹:啊!百花台怎么不见了?其实,在百花台旧址周围出现了更加鲜艳的百花:创造17年奔流不息的《韩江》,拥有近百位画家的岭东派画院,锣鼓喧天、管弦悠扬的梨园公所……而百花的新址,却在《潮州日报》的文艺版上。”(碧野《潮州序曲》)“潮州城有个百花台,其实一朵花也没有,更没有台,只是个街拐处。”(林墉《林墉画外话·桂姐》)

一个地名就是一部历史,蕴含着割舍不断的情感,不会随时光消失,正如冯骥才《地名的意义》里所说:“地名是一个地域文化的载体,一种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种牵动乡土情怀的称谓。”地名如人名,与人的发展息息相关。老地名是老地方的符号,是那一方人的情之所系,即便远在他乡,也永远不会忘记!

古城保护的实质,并不是要回到哪个年代,而是各个年代的精品都要拼贴,要让古城呈现出历史的堆叠感,成为活的历史古城。这也是我们今天重提“百花台”地名的历史意义。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