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青州古城

发布时间:2023-01-20 09:58:56 来源:潮州信息网

□ 郭翌娟

踏入山东青州古城,我感到亲切,原因是青州古城与潮州古城有不少相似之处。最突出的两点是:

一是青州古城与潮州古城一样大街上立着很多石牌坊。

二是青州古城与潮州古城一样有大文豪来过。

青州古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

青州,古九州之一,“右有山河之固,左有负海之饶,”地理位置优越。自西汉初年始,有12年国都,1000多年省级政治军事中心历史。

南阳河横贯青州古城东西。

青州古城与潮州古城一样,大街上都有石牌坊。而且显得更大气。街路路面都是石板路面,显得古朴。

古城内的东门大街、偶园街、南门大街、夥巷街等众多纵横古街巷,跟潮州的龙湖古寨的街巷布局相似,但其规模大得多。偶园街及南门大街上有石牌坊,其中有古城青州的地标性牌坊——海岱都会坊。海岱都会坊,四柱三门式,总高度9.4米,总宽14.4米。海岱惟青州,海,就是渤海,岱,就是泰山,也就是说渤海到泰山之间这一带都属于青州。还有一门科第坊、大学士坊、柱国坊、尚书里坊、冯琦太子少保坊等十余座名人坊。一座座都很壮观,比潮州牌坊街的牌坊更大气。

一门科第坊为旌表青州冯氏家族科第连绵而立。明正德三年(1508年)至明万历元年(1573年)间,先后有6人考中进士,3人考中举人。青州冯氏家族自冯裕开始,主张“不负君,不负民,不负己”“为政以诚,修身养德”并代代传承。夥巷街故事成为美谈:当年时任文华殿大学士的冯溥收到族人“求助”的来信后,回信赋诗道:“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告诫族人要礼让邻居,和睦相处。

柱国坊为旌表大学士刘珝而立,刘珝是明正统十三年进士,官至户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有“柱国”文勋封号。

“巡边防三万里雄才大略固关塞,秉阁政十余年远虑深谋为栋梁”是大学士坊的对联,大学士坊旌表明弘治十八年进士,官至谨身殿大学士的青州府诸城人翟銮。

尚书里坊的主人是南门里人石茂华,明嘉靖二十三年进士,官至兵部尚书,文能安邦,武能定国。他断案公允廉明,带领军民抗击来犯倭寇。总督陕西三边军务时,创《八阵图》流传至今。万历十年(1582)陕甘一带大旱,60岁的石茂华为三边总督,组织救灾,日夜工作六个月,内抚百姓,外筹军粮,卧不解衣,食不甘味,以致积劳成疾,病故于军中。

总之,古城里英才辈出,成为国之栋梁。

最吸引我的是文坛上重量级人物——婉约派一代词宗李清照来过,而且在这里生活了十多年。

在偶园街与东门大街交界处,东门大街对面的高家亭巷口,有一棵千年宋槐,虬枝峥嵘,枝繁叶茂,它见证了李清照在这里生活的喜怒哀乐。青州这片土地滋养了一代词宗,而她也使青州更添文化底蕴。提升了青州的知名度,使青州成为文人墨客的打卡地。她与青州彼此成就。

青州接纳她,包容她,欣赏她。给了她藏身之所,安心之处。仿佛头上顶着一片祥云,获得宁静的生活,能够安心地做学问,享受琴瑟和鸣的情趣,能任情任性的耍个性。她的很多词的名篇都是这时填的。这里的美丽山水——泰山、趵突泉滋养了她刚正、阳光、温柔、浪漫的赤子之心。

她在这里诗意的栖居着:香闺里高档的“金猊”的铜炉里优质的“瑞脑”香料焚烧着,袅袅香烟如绸带般飘扬。玉枕纱厨,身着柔软艳丽的绫罗绸缎,曼妙的身姿尽显,时或慵懒的欹枕着,时或端坐在书桌旁,读书、研究金石,有见解了就提笔记录下来。有了雅兴,就轻移莲步庭院里,摆上酒席,东篱边酒赏菊花。摘花、闻花、插花,浸染在花香中,暗香盈袖。有时对着流水和水面上飘零的花瓣出神,“花自飘零水自流”悟出某种禅意。

愁绪袭来,便登上高楼,仰望高大渺远的如穹庐一样的天空,与朵朵飞絮一样飘浮的白云相望,暗许一个心愿,期盼有灵性的飞雁出现而愿望能达成。

有时想放下执念,找一找乐,便轻解罗裳,只着便装,独上兰舟,希望寻回“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无忧无虑的欢乐时光。怎奈时过境迁,如今孤独的人到处感到凄凉,忧愁难遣,“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我猜想,每当元宵佳节,青州城里肯定张灯结彩不夜天,词人会乘着雕车宝马赏灯轮,一路上笑语盈盈暗香浮动。

她的心里有英雄情结,她欣赏有担当的男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打心里鄙视遇难时选择自己逃路的“范跑跑”。可生活在她身边的丈夫属于后者,遇事不是一个有担当的人,这怎不令多愁善感的她对前途怀有隐忧呢?“薄雾浓云愁永昼,”“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此情无计可消除,”“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因为这段时间的她心里是淡淡的忧伤和淡淡的喜悦交织。这是创造的良好状态。有钱有闲有房有舟有情趣有感触。

到青州这一年,李清照24岁。李清照刚从政治灾难中摆脱出来,初尝生活的艰辛。少年时代的她过着贵族小姐的优渥生活。她的父亲李格非是济南历下人,进士出身,官至礼部员外郎,李清照少年时代随父亲生活于汴京,她天资聪颖,“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她填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一词一问世,便轰动了整个京师。李清照18岁与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成婚,赵明诚之父是吏部侍郎。她婚姻生活幸福。可是好景不常,她的生活开始出现动荡。第一波是李清照的婚姻面临被拆散的危险。原因是李清照出嫁的第二年,由于朝廷内部激烈的新旧党争,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不得在京任职,诏禁元祐党人子弟居京,宗室不得与元祐奸党子孙为婚姻。因此李清照只得只身离京投奔先行被遣归的娘家。幸亏二年后,朝廷大赦天下,解除一切党人之禁,李清照才得以返归汴京与赵明诚团聚。不久,又来一波,就是在宋徽宗大观元年,与蔡京争权的赵挺之被罢职后五日病卒。卒后三日,即被蔡京诬陷。家属、亲戚在京者被捕入狱,因无事实,七月狱具,不久即获释。赵家难以继续留居京师。李清照只好随赵氏一家回到在青州的私第,开始了屏居乡里的生活。经历了从天堂坠入地狱的折腾之后,李清照在青州度过了一段宁静祥和的日子。命其室曰“归来堂”,自号“易安居士”。

青州对他们来说是有温情的地方。赵明诚的外公家住青州,赵明诚的父亲生前在青州购置了多处房产。她与青州有缘。

此外,参观古城青州,感叹什么叫做“有容乃大”。

青州古城里有一个基督教堂,其中建于1887年的青州博物堂,是国内最早的西洋博物馆。

还有天主教堂,始建于光绪元年(1875年)由教堂院、神甫院、修女院三院组成,教堂院于1997年重建,修女院为原建筑。

大街两旁有回民居住区,我注意到一个巷口门楼顶上,挂着一块牌子,写着“真主啊!求你为我们打开慈悯与吉庆的大门”。住宅区附近有专门为回民小孩而建的回民小学。

可见,古城青州自古就具有包容性。

站在宋槐树下,边吃着青州传统小吃“蜜三刀”,边排队购买青州另一著名小吃“清真老槐树煎包”,欣赏打造成清明上河图景象的古色古香的街道:两旁的店铺都是仿古建筑,店门前挂着一串串的红灯笼,悬着写有店名或本店招牌商品名字如“红头绳珠宝”“纯手工酸辣粉”的小布旗随风招摇。我感到就如在家乡潮州的牌坊街闲逛一样的亲切,没有疏离感。我想,青州古城是李清照的避难所,心灵的驿站,赋予她灵感,使她产生优美词作的地方。潮州是韩愈的贬谪第,也是考验他灵魂高下的地方。结果,他们都通过自己的努力,挣脱了世俗的藩篱,为自己的人生争得高地。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