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南宋丞相文天祥抗元入潮始末

发布时间:2023-01-29 09:41:26 来源:潮州信息网

□ 陈耿之

南宋末年(公元1276年)5月,陆秀夫、张世杰等拥立益王赵昰为皇帝,他是度宗帝庶子,史称宋端宗,改元景炎,重新恢复宋朝名号。文天祥在临安城破前被元兵扣留,在押解去大都途经镇江时,乘元兵不备逃脱到福州,拜谒少帝,文天祥被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院使。同年7月,文天祥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建立同都督府,召集各路抗元义军。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4月,年仅十一岁的端宗皇帝赵昰病亡,八岁的卫王赵昺继位,改元祥兴。同年8月,加封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文母为齐魏国夫人,并象征性地拨银三百两犒劳军队,要求文天祥在陆上坚持抗击元兵,收复失地。文天祥为响应朝廷号召,于11月带兵进入潮州,留下了不少故事,宋史和地方史志也有记载,概括起来,有四方面的情况。

 是筑基地,谋中兴

文天祥在进入潮州前已奏准朝廷在潮州、梅州、循州(即今之惠州、河源)三地重新安置行政长官。追随文天祥的礼部侍郎邓光荐在所著的《丞相传》说,文天祥是想凭潮州“山海之险,以立根本”,即建立中兴根据地,因为在此的两年前(公元1276年),张世杰带领粤东沿海的地方武装攻打泉州叛变投元的招抚使蒲寿庚时,潮州就有张达、陈壁娘、陈吊眼、许夫人等地方武装和畲族武装响应参加。后来,文天祥命其弟文壁收复了循州,打下了建立抗元根据地的基础,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文天祥是具有长远的战略打算的。

 是祭双忠,留墨宝

文天祥驻军在潮阳东山,山麓有座灵威庙,建于北宋熙宁(1068一1077)年间,祀奉唐朝安史之乱时守睢阳的名臣张巡和许远,当地人称双忠庙。隆庆版《潮阳志》载:“文山谒张、许庙时,曰:如有灵,当以乘马献。己而杯自倾一其半,马立毙于庙门之外,因葬之,今称马冢。”文天祥还题下一阕《沁园春》词:

“为子死孝,为臣死忠,死又何妨?自光岳气分,士无全节,君臣义缺,谁负刚肠?骂贼张巡,爱君许远,留取声名万古香。后来者,无二公之操、百炼之钢。嗟哉!人生翕忽云亡,好烈烈轰轰做一场,使当时卖国,甘心降虏,受人唾骂,安得流芳?古庙幽沉,遗容俨雅,枯木寒鸦几夕阳。邮亭下,有奸雄过此,仔细思量。”

潮州西湖山麓的文山亭中石碑,也刻有这首词,这与文相的《正气歌》等诗文,为中华民族构筑起一座道德高峰和精神标识。

是斩叛贼,抗元凶

公元1277年,元军围攻广州城,文天祥发觉部将黎贵达暗中阴谋投降,就把他杀了。公元1278年11月,文天祥进驻潮阳县。发现都统陈懿、刘兴多次叛附无常,为潮阳一大祸害,如不歼灭,势必影响抗元大业,据《潮阳志》载:“文天祥十月应士民之请,引兵趋潮阳攻懿等于和平。兴斩于市。人心翕然,军威渐振”。

和平原来称蚝坪,文天祥说:“地气和平,甚何不名和平?遂改焉。”并写下“和平里”三个大字,晚清学者丘逢甲经过考证,认定为真迹。可惜的是,叛贼陈懿闻知文天祥要讨伐他提前逃跑了。到了12月,文天祥又赶赴南岭,与邹沨、刘子俊从江西带来的兵马汇合,再次攻伐陈懿的党羽。陈懿于是暗中勾结元将张弘范,帮助、引导元军进攻潮阳。12月20日,文天祥与士兵正在海丰五坡岭吃饭,张弘范的军队突然出现,众士兵随从措手不及,都埋头躲在荒草中。

眼看无法脱身,文天祥仰头吞下龙脑(又名冰片,有毒性),因就义不得被元千户王惟义俘虏,押至潮阳见张弘范,这是他们的第二次见面。左右官员都命他行跪拜之礼,文天祥说:“我能死,不能拜。”张弘范度量强逼不得,于是以宾客的礼节接待他,同他一起到崖山,要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还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因多次强迫索要书信,于是写了《过零丁洋》这首诗给他们。诗的尾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笑着收藏它。崖山一战元军大胜,军中置酒宴犒军,张弘范说:“丞相的忠心孝义都尽到了,若能改变态度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大元皇上,将不会失去宰相的位置。”天祥眼泪扑簌簌地说:“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张弘范感其仁义,派都镇抚石嵩护送文天祥到京师。在路上的文天祥,进入江西时,就决心开始绝食,希望船到自己故乡吉安时像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一样饿死守节。他的绝食,使押送他的元将石嵩急得要命,怕他饿死路途交不了差,就命士兵对文天祥加以强灌食物。元兵用竹片撬开文天祥的嘴,用竹筒强行灌入。文天祥的嘴被撬破了,舌被撬烂了,牙床被撬肿了,每次都被灌得满口鲜血,血水和食物一起吞入肚子。坚持不吃饭的文天祥,由于元兵野蛮的强灌食物和严密防护,使他的绝食没有成功。第8天到达丰城时,文天祥才知道到庐陵已走过了二天的路程。至此文天祥认为:“不得死于庐陵,而委命荒江,志节不白,始欲从容就义,强复饮食。”

文天祥被押解到燕京后,虽然元廷对他给予高规格的食宿招待,但文天祥坚决不予接受,宁愿坐着不睡觉、不吃饭,决不苟且一时之安乐。对于元相博罗的诘问,文天祥义正词严地回答了博罗的盘问,指出:拥立二王是“立君以存宗社(国家)”。国家危难时,就像“父母有疾,虽不可为,无不用医药之理。不用医药者,非人子也。”文天祥的回答,使博罗词穷理屈,恼怒地呼唤狱吏拉走他。在狱中,以王积翁为首的一班宋朝降臣秉承元主忽必烈的意思写信劝降文天祥并许以高官,但都遭到他的坚决拒绝。后来元主忽必烈派使者对天祥曰:“汝以事宋者事我,即以汝为中书宰相。”天祥曰:“天祥为宋状元宰相,宋亡,惟可死,不可生。愿一死足已。”又使谕曰:“汝不为宰相,则为枢密。” 天祥曰:“一死之外,无可为者。” 遂命退之。最后文天祥于元十九年(1282)十二月初九在燕京柴市就义,时年47岁。

是留后代,传薪火

文天祥对潮州最大的贡献就是留下了后代。据《玉林文氏族谱·天祥公史传》载:文天祥长子文道生系南宋军机大臣,随父文天祥抗元到潮阳之前,遵照文天祥的吩咐,将妻苏氏、儿子伯平安置于丰顺县丰政都大胜村,后因瘟疫与母亲都病故于惠州,年仅十九岁,三年后移柩至大胜村,葬于村后。公元1292年,文道生遗孤文伯平移居至凤凰山下埔村,娶妻后生有六子,瓜瓞绵绵,其后代至今约有一万多人。

文天祥原有二个儿子,次子佛生在战乱中走失,六个女儿分别叫定娘、柳娘、环娘、监娘、奉娘、寿娘,在空坑和潮阳的二次战争中,先后失去了四个女儿,欧阳夫人和二个女儿被元兵俘虏。后来,文天祥又将其弟文壁的儿子文升收为继子。现在在凤凰山有正气堂,是文天祥后裔建立的祠堂,墙上的石碑记载了这段历史。潮州民间还传说,文天祥有一在战场上逃脱的女儿成为文祠镇文姓的开村祖婆。

文天祥在潮州的抗元活动,大大激励了潮州军民抵抗元兵的斗志,据黄梅岑《潮州街道掌故》一书记载:“南宋末年(公元1278年至1279年),元兵侵境,潮州摧锋寨正将马发率众抗元,后因寡军难守,全家尽节于金山,元兵泄愤屠城,因城内此巷中只留下三户人家,故名三家巷。”现金山上的马发墓和山下的忠节坊,也是这段历史的见证,使潮州无愧于英雄之城的称号!

文天祥被囚狱中四年,以其坚贞不屈和凛然正气的精神,写下了《正气歌》《指南录》《指南后录》《集杜诗》以及自序等诗文,为中华民族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综上所述,文天祥从小饱受儒学的熏陶,他以“天地不息”的理念寻求抗元斗争的爱国力量。他在《过零丁洋》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表明了他誓死明志以及舍生取义浩然正气的君子人格。他在就义前所写的绝笔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是文天祥的人生选择和价值追求。文天祥生平的诗作,充分地洋溢着对敌人的恨、对祖国的爱,其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气概。他坚持抗元救国和坚贞不屈的行为,无不体现其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以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浸润,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

我们要继承和弘扬文天祥忠诚爱国、舍生取义的精神;要继承和弘扬文天祥勇毅担当、不屈不挠的精神;要继承和弘扬文天祥仁爱孝悌、正气传家的精神。

纪文天祥丞相入潮遗事

文相勤王啸仰天,

双眸凝视海边舡。

祭灵伏马留词迹,

灭贼除奸奏凯旋。

绕膝女儿皆失散,

相承一脉有香烟。

终南救驾军民应,

欲与朝廷解倒悬。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