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2-14 08:11:16 来源:潮州信息网
宋忠勉在制作“百屏灯”。 洪钟 摄
“正月人营灯”,“活灯看完看纱灯”,这些潮州人耳熟能详的民谣,唱的是营花灯,赏花灯。
正月头,潮人的民俗活动很丰富,营大锣鼓,擎标旗、英歌舞等项,参与者都是青壮年。而营花灯,则多有小孩的身影。我最早营过花灯,是父亲为我制作的菜头灯。潮州人称萝卜为菜头,记得是我十左右岁时,元宵前夕,父亲在祖母的示意下,兴致冲冲为我与弟弟制作菜头灯。他从菜园拔来两个准备留着其种子成熟可作下季播种的老菜头,皮又厚又硬,肉却又干又瘦。父亲把菜头肚里的肉挖空,成一小灯笼状,顶端穿孔系上一根综索,缠上一根小竹子。菜头肚里放一小茶杯,盛半杯豆油,搁一截灯芯。点亮灯芯,菜头通体透明,甚是好看。元宵夜,我们与邻居小伙伴,提灯在外埕转圈巡游。祖母说:这叫兴灯,营兴。据说能去灾驱邪,求得人灯兴旺,五谷丰登。
此后的两三年元宵,我们继续营菜头花灯。不过,这时的花灯已由我来制作。父亲只是作为艺术指导。而我对我们的土花灯已经兴趣大减,因为从祖母教唱的民谣《百屏灯》中,知道真正的花灯是非常高雅的,而且每屏都是一出戏,不单有秦琼倒铜旗,而且有拜寿郭子仪。那是多么迷人的花灯。再后来,又知道了《陈三五娘》的故事,那一对青年男女是在府城大街上赏花灯相识。啊,元宵花灯,灯下美人,让人想起那句潮州俗语:“正月肚,元宵??”正月头,肚日日饱,元宵夜,姿娘个个雅。陈三正是在元宵夜见到最美的五娘,他真该感谢花灯,是他真正的兴灯!因为知道了百屏灯的高雅及五娘赏灯的韵事,我自然希望能早一日到府城观灯。
我见到真正的潮州花灯,是到府城来读书之后。那真是令人一见惊艳。一屏屏花灯,金碧辉煌,五彩缤纷。花灯身上,汇集有彩扎,彩绘,剪刻等工艺,融合了潮剧,潮绣,泥塑等多种潮州文化艺术元素,造型之精巧多样,内涵之丰富厚重,乡土气息之浓烈,无不令人叹为观止。难怪它在民间能代代相传,广受欢迎,被誉为岭南灯彩艺术的奇葩。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我参加工作之后,定居府城,家在北门一条小巷深处。那些年,府城的元宵花灯活动时断时续。我是怀旧的,总会忆起在乡下元宵夜营菜头灯的情景。当我的孩子六七岁的时候,我为他制作了一支菜头等。元宵夜,他提着菜头灯,跟邻居的小哥哥小姐姐在小巷中巡游。小朋友们手中已很少有菜头灯,而是柚皮灯,塑料鲤鱼灯,南瓜状的灯笼,玩得尽兴,根本忘了天上有个月娘在看他们。
潮州人对花灯有着浓情,不单在街上巡游,在展厅中展示,在民歌中吟唱,在戏曲中表演,更因为那首尽人皆知的民谣《百屏灯》而藏着一个共同而久远的心愿:把百屏花灯的故事内容展现出来!
说来容易做来难,这是一项大工程,工艺复杂,涉及历史知识,文化修养以及许多艺术门类,如人物造型,脸谱,服装。道具来自戏曲,布景、人物的肤色又与雕塑,绘画息息相关。一百个历史瞬间的几百个人物表情,考验的不只是制作者的雄心、胆色、毅力,更重要的是文化修养与艺术功底。所以,一直以来未曾有人一试。
终于,有一位艺术家站出来,他就是广东省高级工艺美术师,潮州市工艺美术大师,潮绣非遗传承人宋忠勉先生。他花了整整两年半的时间,把《百屏灯》制作成木偶屏灯。完成之日,消息传出,传媒争先报道,网民纷纷点赞,海内外不少部门单位邀请其前去展出。因为新冠疫情关系,都暂未能成行。但是,壬寅年元宵,仍有部分单位迫不及待地借出部分在府城城头展出,参观者一如《荔镜记》中五娘那句唱词:“人物往来如流水”。赞赏不已。
今年(葵卯年)春节,疫情降为乙类乙级管理,《百屏灯》终于在古城潮州闪亮登场,填补了潮州文化一项历史空白。宋忠勉先生特配以光影装置,让音乐与数字光影结合,创造出一个梦幻的艺术空间,令观赏者如痴如醉。
啊,古老的花灯,时代的兴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