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13 10:18:03 来源:潮州信息网
2015年11月底,北京,丰年好大雪,踏雪看天坛。
到得早了点,进得檐下挂满冰凌的天坛公园,但棂星门还未开。女导游指着祈年殿说,这就是饮誉中外的北京地标,来旅游的,有的不想进去,因绕外墙该看的能看到,要拍照的也能拍到。
我们都不同意,坚持要进去看。导游说要进也可以,但每人要加收20元。加就加吧,来北京不看北京地标天坛,总感觉缺少点什么?
平时从影视、广告、天气预报看到的,大都是晴天没雪的雄伟壮观祈年殿。现放眼望去,天坛,红装素裹,分外妖娆,别是一番景致!
其实,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
天坛位于北京城的南端,位于北京中轴线偏东一点的地方,总面积约273万平方米,比故宫大四倍,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和祈雨之地。
天坛是古代祭祀建筑的代表作,同时也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
天坛奇特的结构,严谨的布局,瑰丽的装饰,巧妙的数字,是我国现存的一组最精致,最美丽的古建筑群,在世界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天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故宫同时修建,分为内坛和外坛两部分,主要建筑物都在内坛。南有圆丘坛,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座高2.5米,宽28米,长360米的甬道,把这两组建筑连接起来。
天坛的总体设计,从它的建筑布局到每一个细部处理,都突出“天”的理念。如今走在300多米长的高出地面的甬道,登临其上,看到那广阔的天空和那象征天的祈年殿,就有一种与天接近的感觉。
起天坛这名称的,正是明朝第十一任皇帝嘉靖朱厚熜。
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驾崩,由于没有子嗣,经过皇室和大臣们商议,决定由武宗的堂弟兴王朱厚熜继承皇帝位。几天后朱厚熜由封地湖北安陆启程,赴北京即位。
在朱厚熜及使团到达北京城外良乡时,双方发生了冲突。根据内阁首辅杨廷和的安排,要礼部用太子的礼仪迎接朱厚熜,即由东华门入,居文华殿。但朱厚熜不接受这种做法,他对其右长史袁宗皋说:“遗诏以我嗣皇帝位,非皇子也。”双方互不妥协,最后由皇太后令群臣上笺劝进,朱厚熜在郊外受笺,从大明门入,随即在奉天殿即位。
正德十六年(1521年)朱厚熜正式即皇帝位,次年改元嘉靖。
即位不久后,嘉靖帝与杨廷和为首的武宗旧臣们之间关于以谁为嘉靖帝皇考(即宗法意义上的父亲),以及嘉靖帝生父尊号的皇统问题发生了长达三年半的大礼仪之争。嘉靖帝不顾朝臣反对,追尊生父为兴献帝后又加封为献皇帝,生母为兴国皇太后,改湖北钟祥兴献王墓为显陵,改称伯父孝宗敬皇帝为“皇伯考”。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兴献帝的牌位升至太庙,排序在武宗之上,大礼仪事件至此以嘉靖帝的大获全胜结束。
颇懂“大礼仪”的朱厚熜,乘机对天坛进行了大刀阔斧的“礼仪”改建 ,“任性”地在北京城大兴土木,兴建和改建了一批礼制性和宗教性的建筑。
嘉靖九年(1530年)朱厚熜听大臣言:“古者祀天于圜丘,祀地于方丘。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方丘者,北郊泽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决定天地分祭。
他乾纲独断,一改自永乐十八年(1420年) 明成祖朱棣营建的“天地坛”合祭皇天后土、天地合祭的祖制而天地分祭。
于是,他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门外另建方泽坛祭地。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丘改名天坛,方泽改名地坛。
圜丘坛在南、祈谷坛在北,二坛同在一条南北轴线上,中间有墙相隔。我们是从南面的棂星门进入圜丘坛的。
圜丘坛是每年冬至皇帝举行祭天大典的场所。导游说,圜丘形圆象天,三层坛制。每层四面出台阶各九级。上层中心一块大圆石,称“天心石”,外铺扇形石块九圈,首圈9块,第二圈为18块,以九的倍数依次向外延展,栏板、望柱也都用九或九的倍数,象征“天”数。
积雪很厚,没办法数石板,只站在圜丘“天心石”上眺望四周白皑皑雪景。脚下踏着的是自明永乐十九年起,明清共有22位皇帝亲御圜丘,向皇天上帝顶礼膜拜,虔诚祭祀的圜丘石。昔日皇家禁地,如今寻常百姓来了,不祭天,只赏景。
走进祈谷坛。导游说,祈谷坛的祭坛为坛、殿结合的圆形建筑,是根据古代“屋下祭帝”的说法建立的。坛为三层,高5.6米,下层直径91米,中层直径80米,上层68米;殿为圆形,叫祈年殿,高38米,直径32.7米,三重蓝琉璃瓦,圆形屋檐,攒尖顶,宝顶鎏金,这就是名闻遐迩的北京地标祈年殿。
祈年殿,明成祖建时叫“大祀殿” ,为矩形大殿。嘉靖二十四年(1545)建时把矩形改为圆形;并改大祀殿名为“大享殿” ;殿顶颜色上青、中黄、下绿三色琉璃瓦,寓意天、地、万物。清乾隆十六年(1751)改三色瓦为统一的蓝瓦金顶,改大享殿叫现名祈年殿。
祈年殿是北京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圆形古代建筑,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手法,构架极为精巧。
导游说,祈年殿不仅外表壮观辉煌,里面的柱梁数字更是耐人寻味!
祈年殿在重修,不让进,只能在开着的门往里看。数了数,殿里由28根金丝楠木大柱支撑,柱子环转排列,中间4根“龙井柱”,高19.2米,直径1.2米,支撑上层屋檐;中间12根金柱支撑第二层屋檐,在朱红色底漆上以沥粉贴金的方法绘有精致的图案;外围12根檐柱支撑第三层屋檐;相应设置三层天花,中间设置龙凤藻井。
祈年殿中间4根龙井柱,象征着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中层十二根大柱比龙井柱略小,名为金柱,象征一年的12个月;外层12根柱子叫檐柱,象征一天的12个时辰。中外两层柱子共24根,象征24节气。
祈年殿东边在内墙东门外,有72间走廊,俗称“七十二连房”。72间与祈年殿大小36根柱子相对应,36象征三十六天罡,72象征七十二地煞。
祈年殿柱子巧妙的数理变化,恰与我国古代农历年、月、日及季节、时辰的时间概念相吻合,从而使祈年殿成为祭祀建筑与时空建筑的完美结合,展现了中国古人独特的建筑理念和巧妙的建筑思维。
跟着导游,踏着厚厚的积雪,所有的建筑物都看遍,拍照。震撼于天坛的雄伟、神奇。
但记住的,也就是天坛!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天坛,建于15世纪上半叶,坐落在皇家园林当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无论在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间(即人神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中占据着核心位置。同时,这些建筑还体现出帝王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的独特作用。
邱喜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