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4 09:47:49 来源:潮州信息网
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日前,由潮州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潮州日报社承办的“潮农汇”潮州乡村振兴论坛(第七期)在市党政机关会堂举行。活动邀请华南师范大学“三农”与城镇化研究所所长胡靖教授,结合潮州发展实际情况,以《从村经济、镇经济到县域经济——潮州乡村振兴的思路与逻辑》为题作深入讲解。
“潮农汇”潮州乡村振兴论坛第七期活动现场。
乡村振兴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共同发力
潮州的“乡村”,不是单一的一个方面、一个元素,而是包含历史唯物主义意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复杂内涵。其中乡村“生产力”的内容主要包括:一、区位与地理。即乡村是在什么地方、什么位置?是县、乡?还是村?二、地貌与环境。是山区、丘陵、平原、海边还是河岸?三、资源。本地的耕地、山地、草地、园地、河流、湖泊、矿产、生物资源等有何特征?四、生态。村内的土壤、水源、森林、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的状态、性质怎样?五、农业。村庄内水稻、番薯、蔬菜、水果、猪牛羊、鸡鸭鹅、渔业等的状态、特征怎样?
正是这些乡村“生产力”决定了乡土社会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乡村“生产关系”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经济。除了农业,村庄内的加工业、服务业、旅游业怎样?第二、人口。包括男性、女性、农民、商人、工人等的状况。第三、民族与宗族。村庄人口是汉族还是其他民族?主要人口的姓氏?第四、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地方戏剧等有何特别?第五、社会。是乡土熟人社会还是半熟人社会?第六、组织。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村妇联、村老人协会、村民选举等有何本地特色?
因此,乡村是一个复合的大系统,其中的各种元素一个都不能少。这就使得乡村振兴的任务非常特别、非常艰巨。乡村振兴,是乡村全面的发展与平衡。由此,就非常需要“系统性思维”。
县域经济需构建县镇村三大发展“引擎”
乡村,在地理这一“生产力”层面,可以分为县、镇、村三个层次。因此,县域经济其实就可分为县城经济、乡镇经济、村庄经济三个层次或三个实体。相互之间功能互补、缺一不可。县城经济仅仅是县域经济的一部分,不能把县域经济等同为县城经济。
县城经济,是县域经济重要的外壳,主要是“实体经济+县产业园+综合服务”。主要任务是在建设产业园区、独立发展加工业、制造业的同时,需要为镇、村两级经济体提供必要的信息、金融、交通、房地产、法律、行政等综合服务。另外,县城经济,还要承担全县城市化的主要责任。因此,县城规划、建设要对标发达城市,不能自甘落后。
乡镇经济,是县域经济重要的内容。镇,包括中心镇、专业镇、特殊镇等,主要是“实体经济+乡镇产业园+服务平台”。乡镇经济为农村经济提供信息、交通、社会、金融等社会服务,是县城在乡镇的延伸。同时,乡镇经济也需要因地制宜建立产业园区,发展实体经济。镇同样要承担全县城镇化的任务。因此,乡镇的道路、住宅、学校、医院等建设,也要有前瞻性,不能因陋就简、处处落后。
村庄经济,是县域经济重要的实体。村,就是包括各个村民小组的行政村,村庄经济主要是“农业经济+村产业园+乡村旅游业”。村庄经济,主要是村庄内包括乡村旅游业的“三产融合”,其价值总量远远超过一般的农业经济。因此,村庄经济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没有村庄经济,就没有县域经济。
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就是要把只有县城经济外壳的“皮球”、“气球”,做成沉甸甸的内含乡镇经济、村庄经济的实心的“铁球”“铅球”。因此,大多数地区县域经济的重点是发展村庄经济、乡镇经济。这也是江浙县域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经验之一。
发展县域经济,首先要对行政村放权赋能。在划定生态底线、耕地红线的同时,要赋予村“两委”和村集体经济组织更加完整、充分、灵活的服务权、管理权、治理权、经营权。村“两委”,目前主要承担“党群服务中心”的服务性任务,包括一般性的盖章、签字、民事调解等,组织潜能有待进一步激发出来。
村集体的“经营”分为两种,一是直接经营,如全资经营或参股企业。获得利润、分红;二是间接经营,如收取土地承包费、管理费、服务费等。获得的收入将壮大村庄财政,主要用于改善村庄的公共福利。
所以,村“两委”的工作非常重要、非常繁重。当然,也要在改革的过程中,完善监察监督机制,推进村级财务公开透明,确保村集体资产的安全。
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驱动农业经济健康发展
目前,农村土地的细碎化现象较为严重,直接阻碍了村庄种植业、林业的发展,羁绊了“三产融合”。因此,解决土地经营的细碎化,是目前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之一。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
土地要素不同于一般的资本,传统“土地流转”的办法,一般很难实现土地连片经营。因此,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可以探索“反租倒包”“确份额不确地”等新的方式。
从长远看,“一户一田”也不能达到规模化的基本要求,村庄农业应该是“一片一田”。尤其是丘陵、山区,应该依据各村具体的地理、地貌特征和农业规模化、机械化的规律,首先划定村庄的耕地、林地究竟有几“片”?然后连片整治、发包、经营,获得结构性收益。其中,超过5亩的自然连片的耕地,可以“一片”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进行水利、机耕道的升级改造。本地村民可以优先承包,租金可以在1000元以上;但小于5亩的一些自然的细碎田,可以先由留守村民作为“自留地”,用于其“自给自足”,保障基本的生活。村集体适当收取100至200元的土地承包费,但要负责水利、技术等生产性服务。土地承包费的意义在于避免“不要白不要”的“搭便车”现象的蔓延。外出长期居住、工作的村民,可以保留其承包权利和“份额”,每年可以凭“份额”参与集体“分红”。
村庄内的山地、草地、水面等资源,也要逐步实现整体整治、整体管理、连片发包,尽可能把村庄经济的“蛋糕”做大。
打造“生态+”发展模式 激发县域经济多重价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这一科学论断意义非常深刻、深远。
对于村“两委”而言,生态治理是最重要的工作,也是最艰难的工作。这是因为生态治理专业性强、治理周期长,社会资本一般不愿介入。为此,就必须建立“金山银山”特别的盈利方式,实现村庄“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
乡村产业是一种“生态+”的发展模式,这是底线,也是标准。要通过“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全方位激发乡村的价值。具体方式有:打造“生态+水稻生产”发展模式,建设高标准稻田,“储粮于村”,确保粮食安全;打造“生态+经济作物”发展模式,土地实行连片、规模发包经营,走生态农业、精细农业的发展道路;打造“生态+林业”发展模式,林地实行连片、规模发包经营,走生态林业、精细林业的发展道路;打造“生态+养殖业”发展模式,包括“海洋牧场”,构建潮州特色的可持续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打造“生态+加工业+制造业”发展模式,构建村产业园、镇产业园。延伸发展农产品、林产品加工,并通过招商引资,发展服装、陶瓷等制造业,逐渐形成集聚优势、技术优势;打造“生态+农文旅”发展模式,依托越来越好的生态环境,带动发展乡村旅游业、文化旅游业。
所以“生态+”对应的乡村产业集群体量其实相当庞大,完全可以支撑农业现代化和共同富裕,同时为潮州县域经济的发展开辟广阔前景。
文字整理:本报记者 吴育杭 李灿霞
实习生 张晶璇 蔡丝婷
摄影:本报记者 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