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8 10:16:59 来源:潮州信息网
“看熟唔知惊”这一潮人口语,其实不只一种解读。这个惊,不是骇怕、惊恐的惊,是惊异,惊醒的意思,颇接近熟视无睹。但熟视无睹只是说看熟了的人物或事物,好像没看到一样,毫无感觉。而“看熟唔知惊”则是对本该叹服的事物你不懂得欣赏,觉得它很平常。
比如某个街头有间小饮食店,菜有特色,好食,就像昔年打银街头妹仔兄的粿汁一样受到市民的欢迎。忽然有一天,来了外地的电视台记者采访并录像在电视台播出,小店就出名了。又不久。小店主被上级调走了,听说到某国有酒店当大厨了,有人说是他当上国宴厨师了。于是,巷子里的厝边头尾都说:“看熟唔知惊”。
1957年,我们的磷溪仙田乡亲丁度章被调到北京,成了一名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潮语播音员。他那纯正的潮州话、富有音乐感的声调,成为全球千百万侨居海外的潮籍同胞最亲切的乡音,声名远播,是享誉侨界的名家。他的以前邻居,当年同事,想起平日常常见面的丁度章,也笑称“看熟唔知惊”。
四川九寨沟的美丽风光为世人所知,我们的潮籍摄影大师陈复礼功不可没。正是他推出一组九寨沟摄影作品,让世人惊艳,引得游客纷至沓来。1980年,地处偏僻的九寨沟交通极不方便,陈复礼从成都跟着林业工人跋涉多日来到九寨沟,让跟前的美景吓到了,在那仙境般的山沟流连再流连。一天遇到几位藏族妇女,就问陈先生来这里干乜事。陈先生说你们这里风景太美了,我来摄影啊。藏族妇女说:“你要拍的美景,我告诉你,有一个地方非常非常美!”陈先生问是在哪里。对方说:“成都。”陈先生笑了说:“我们就是从成都来的。”
双方都是“看熟唔知惊”。
何先生是北京人,我们都称他何总。他有个业余爱好:喜欢雕刻艺术。中国那几大石窟的石雕总令他入迷。几十年来因公因私,足迹遍及全球除南美洲外各大洲,见过各种风格的雕刻艺术作品,至少算半个行家了。
今年这个癸卯年春节,他到潮州来探亲,早知潮州木雕很出名,是《辞海》中有专门条目的,自然不会放过欣赏的机会。
那天,他去了己略黄公祠看了梁上木雕,见到我时说他的观感,两眼放亮双颊发光,大为惊叹,说时下不少工艺大师放在展厅的作品,完全不能与之相比。我不懂木雕艺术,但他的表情感染了我,他肯定被己略黄公祠的木雕震撼到了,不然不会像他年轻时为艺术所感染而出现的表情在三十几年后的今天再次出现。那是他还在读大学之时,从甘肃天水考察归来以一幅他在麦积山石窟前留影示我,介绍麦积山石刻佛像的壮观,就是这个表情,我的印象一直很深刻。
隔日,何总又自个打车到彩塘从熙公祠欣赏那门楼上石雕那著名的悬空牛索,还买了一本介绍从熙公祠的小册子,不断地说:“厉害,厉害!”一脸满足。
对于见过大世面的何总的惊叹,潮州人都觉得平常。己略黄公祠就在寻常巷陌间,从颐公祠也在乡民的厝边头尾。绝对是看熟唔知惊。
日前,我的两位文友,不约而同光临寒舍。?一位是长住古城的工艺美术大师郑鹏。近年专心画速写;一位是客居广州的大学兼职教授木人,写得一手好散文。去年底,木人发来一篇回忆童年住家前,即金山脚一座古石桥的散文,写得精彩,想请郑鹏为之插图。郑鹏说未见过那古石桥,不敢应命。哈,买卖不成人情在,今日相逢分外亲。他俩交谈甚欢。原来,木人年轻时也学过木雕,师父认为他很有灵性。我静静听他们说木雕,时下潮州大师们,都是他们的熟人。说到这些大师的名作,语气平和,分析到位,谈优点也说不足,句句行话,见解独到。我觉得,他们若一直从事木雕,今日也是业界翘楚。他们看那些名满天下的潮州木雕,是真正的看熟唔知惊!他们这个熟,与上文所言的市民看丁度章、看街口掌厨师傅的熟完全不同的层面。市民看到是表面的熟人,不知其艺;这两位文友看到的熟,是对艺的了然于心。即是说,这是艺术,你能我也能,所以唔知惊,何惊之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