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新闻 > 热点新闻

古城“新”人——潮州古城创业青年画像

发布时间:2023-03-31 11:12:55 来源:潮州信息网

春分已过,潮州古城熙熙攘攘,春节期间的旅游热潮仍在延续。以往,游客走在牌坊街上,沿街是清一色的潮州三宝、传统小吃店。但如今,他们能买到新式茶饮、咖啡,还有手工文创。新业态涌现的背后,是越来越多年轻人在古城扎根创业,“尝试过一种理想中的生活”。

潮州古城牌坊街,新业态不断涌现。

国内古镇古城旅游兴起的热潮中,深受年轻人追捧的莫过于大理古城。天南海北的年轻人聚集在那里,开店、摆摊,抑或只是漫无目的游荡,在苍山洱海间寻找“诗和远方”。但来到潮州古城创业开店的年轻人并不一样,他们几乎都是本地人,古城是他们儿时生活的地方,是心中最深刻的家乡符号。

年轻人的涌入给潮州古城带来了什么?他们是否在这里找到了“理想中的生活”?我们与在古城创业的年轻人聊了聊。在他们的描述中,古城像一个大院,暂时安置下他们的心绪与梦想,告别过去失意的工作与生活。而基于与家乡的情感连接,他们不仅关心自身的喜忧,更在意古城文旅未来的变迁。

初心

自由的生活方式

3月下旬,潮州古城迎来雨季,连日阴雨不间断。远道而来的游客热情未减,穿梭在古城有名的美食街西马路觅食。每逢节假日,这条狭长的街道常被堵得水泄不通。

李灵和叶青开的美食店就在西马路,最初只做甜品,后来增设了正餐。1989年出生的李灵留着干练利落的短发,喜欢钻研香味和食材,她不爱与顾客交谈,大多数时间在后厨忙活准备正餐。比她小两岁的叶青正好相反,她在进门处的小厨房制作甜品,一有客人进来便会热情招呼。

李灵曾是一名装修设计师,一个与美食毫无关系的职业。她17岁便“出社会工作”,最初想学厨艺做厨师,但父亲坚决反对,觉得她“拿不起大勺”。后来,她去陶瓷工作室做过学徒,学花纸拆色,又去装修公司从学徒做到设计师,还到广州进修画画。这些工作她并不抗拒,但沉默寡言的她常常是公司与宿舍两点一线,“生活无聊、闭塞”。内心深处,她依然对制作美食充满向往。

叶青在进门处的小厨房制作甜品。

于是,在工作几经辗转之后,她偷偷跑到厦门一家蛋糕店,边工作边学习制作面包和西点。两年后,她回到潮州开了一家甜品店,但因为缺乏创业经验很快倒闭了。无奈之下她到一家蛋糕店上班,在那里遇上了志同道合的叶青。叶青当时是蛋糕店里的一名裱花师,梦想有天自己开一家甜品店。

最初,两人开的甜品店位于市区,第一年生意惨淡,“每天坐吃山空”。李灵想过放弃,但叶青劝住了她,“如果放弃,以后可能再也没有勇气重新创业了”。此后,她们将店面搬到古城,恰好当年夏天店里做的椰奶冻很受欢迎,生意逐渐好转。

李灵和叶青算是较早进入潮州古城创业的年轻人。2017年她们在西马路中段租下一间40多平方米的店铺,后来顾客多了坐不下,就在2019年租下这家两层的店铺,改造经营至今。

回到古城,对她们而言,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两人自小在古城长大,幼儿园、小学、初中都在城内就读。在她们的童年记忆里,古城是一个非常热闹的地方,尤其是西马路有很多小吃摊,每天人来人往。在外工作时,李灵经常想念古城的生活气息,老旧的街道和热情的居民。因此当在其他地方创业碰壁时,她和伙伴选择回到这里,这个“一直以来内心有感情、很眷恋的地方”。

在古城开店6年,李灵很享受这里的生活。每年,她和伙伴都会闭店半个月,到全国各地品尝美食,寻找当下年轻人喜欢的口味。平日里,她们骑着小电驴在古城里穿梭串门,“到处是熟人,很舒适、够自由”。

“00后”阿霖在古城开了一家咖啡店,这是他第二次创业。

“自由”,也是“00后”青年阿霖常常挂在嘴边的词语。他今年22岁,来古城开店接近半年,这已经是他第二次创业。

2020年,电商专业毕业的他没有听从父母建议,按部就班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而是选择自己创业做电商、卖数码产品。为了及时回复信息,他每天守在电脑前,“从早上起床一直看到晚上睡觉,心里一边担心没生意,极其焦虑”。

坚持了一年多后,阿霖决定改行做自己喜欢的咖啡。他学网上流行的做法,租来一辆咖啡车,在韩江北堤一个停车场摆摊。停车场租金从最初的400元涨到600元,后来直接不让摆了,他不得不找一个地方稳定下来。

阿霖自小在老宅长大,喜欢有历史痕迹的房子,古城里的传统民居成了最佳选择。他租下一座“四点金”,改造成复古风格的咖啡馆,里面放着吉他、电子琴、鼓等乐器。他每天调咖啡、和顾客聊天,有空玩玩音乐、看书、健身。“顾客来这里跟我一样,想干嘛就干嘛,乐器可以随便玩,如果想体验做咖啡,我也会带他到厨房教他做,这里一切都不设限,开心就好。”

阿霖很满意自己现在的状态,他不再焦虑地面对电脑,而是坐在咖啡馆,期待下一位到来的游客会带来什么故事。“我不会再想回到以前那种工作状态,或者找一份固定上下班的工作,我享受现在的生活,自由又充实。”

在另一条街巷开咖啡店的周霞有着同样的感受。开咖啡店之前,周霞曾经在潮州一家药店工作十多年,每天准时上下班,重复一样的工作,“生活一成不变,工资也不见涨”。她谨慎做好每天的工作,但“无理取闹”的店长依然会挑刺,也有心情不好的患者前来买药,结果无端起冲突。这些因素让周霞感到压抑,想逃离。

周霞在古城开一家咖啡店,此前她在一家药店工作十多年。

她喜欢做甜品,常常下班后自己在家做给朋友吃。因此每当工作不顺时,她就想到辞职开甜品店,但每次都遭到母亲反对,认为“不能放弃一份稳定的工作,冒险去创业”。2021年,结婚两个月后,周霞决定先斩后奏,开了一家甜品工作室。2022年,她把生意搬到古城,正式开起梦想中的小店,经营咖啡和甜品。春节旅游高峰期,周霞最忙的时候从早上9点多营业一直忙到晚上7点,才能吃上一口饭。“忙起来很累,但不管多辛苦我都很开心,因为这是我喜欢的工作,我觉得很自由。”

困惑

诚意与IP热

到古城创业的年轻人,大多看中这里的传统民居,但创业的困难往往从这里开始。

要改造一间上百年历史的老房子并不容易。李灵做过装修设计师,“所以一开始敢租下这间原本破旧不堪的老房”。然而,当她和叶青爬上三楼屋顶时,她们还是“傻眼了”——残破的屋顶上杂草肆意生长,一下雨,积水就渗过屋顶缝隙流进屋里。

李灵和叶青租下一间两层的老房子,改造成美食店。

“周围的邻居都觉得很傻,竟然想改造这么破旧的老房子。”在一片质疑声中,李灵和叶青拿起锄头上屋顶除草,粉刷残破的墙壁,修补漏水的屋顶,清理多年闲置的阁楼,整整花了3个月的时间,才将老房修葺成如今温馨的小店。

相比之下,租下古宅的小洁面临的改造过程更加艰难。小洁是第一批进入古城创业的年轻人。2016年,毕业三年的小洁与姐姐、弟弟一起回到潮州,在古城租下一间古宅开办茶馆。

小洁在古城租下一间古宅开办茶馆。图为古宅修缮现场。受访者供图

潮州古城里,51条古街巷纵横交错,藏着一批上百年的古民居,小洁租下的古宅便是其中之一。为保护古城,潮州对古民居修复有严格规定,需按原貌进行修缮。为此,小洁开始研究古建知识,从传统木雕、石雕,再到园林景观,这些她从未了解过的领域如今都得一一钻研。她四处搜罗一块老砖,只为填补屋顶一个漏洞;将每一块门板卸下上漆再重新装上,防止老化;小心翼翼抠下房梁上的贝灰,露出精美的金漆木雕。

半年时间里,她和家人一起投入几十万元,“几乎倾尽所有”,才将这座古宅改造成茶舍,开门营业。几年后,古宅又进行一次修缮,前后投入上百万元。如今回望这段经历,小洁觉得“像做了一场梦”,先是倾囊而出修复了一座古建筑,又熬过了生意不稳定的初期阶段。

在古城创业,生意并不完全来自游客,还有本地居民,后者甚至占更大比例。这是因为潮州古城至今仍有5.8万名原居民生活其中,保留着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并因此被称为“活着的古城”。小洁说,一直到现在,“茶舍都是由本地客人撑起来的”。李灵和叶青的店也主要做本地居民生意,他们并不卖潮州特色小吃,而是各种新式美食,“希望给古城居民带来新鲜的味道”。

阿霖和周霞还在经历初期不稳定的阶段。周霞主要做游客生意,但春节过后,古城游客逐渐减少,节假日订单量还可以,但到了工作日订单就比较少。阿霖也想做游客生意,但他的店开在古城一条小巷里,“位置很尴尬,车开不进去”,顾客下车后需要走一段很长的路才能到店,“只有真正喜欢的人才会专门走来光顾”。

阿霖的咖啡店在古城一座传统的“四点金”民居内。

更大的困难来自于,咖啡店在古城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用阿霖的话来说,古城里的咖啡店“已经进入很卷的阶段”。就像牌坊街上越来越多的竹筒奶茶、城楼雪糕、油柑汁一样,一些咖啡店为了增加吸引力,会在店面和杯子上努力增加潮州元素,吸引顾客拍照打卡。

“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我们逐渐发现,有些咖啡店和奶茶店在过度地消费潮州这个IP,而不注重出品(品质),这样下去游客对古城的印象和体验感就会下降。”游客对潮州元素拍照打卡的需求也超出阿霖的想象,他见过一个游客进来找他帮忙找一支网红的城楼雪糕,雪糕一口未吃,只为了拍一张照。

阿霖深知潮州元素可以带来可观的收入,但到目前为止,他没有打算在门口喝咖啡杯上添加这些元素。相反,他会耐心给游客介绍橄榄咖啡中橄榄的由来,给前来游玩的孩子解释为何潮州传统民居门槛比较高。

这么做的结果是,他必须用其他更具创意的方式留住游客,才能在“内卷的咖啡市场”中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阿霖的选择是把咖啡馆打造成“一个家”,用有诚意的设计让游客找到归属感、留下回忆。他用几十个空酒瓶做成一棵“许愿树”,让游客写下纸条投入其中,在墙上挂两个空白的滑板,供游客留言涂鸦。在某个一时兴起的夜晚,他会组织到店的年轻人办辩论赛,或是坐在院子一起弹唱,月光从天井的屋檐倾泻而下,照在他们稚嫩的脸庞上。阿霖将这些瞬间拍成视频发到短视频平台上,一些远方的游客看到后慕名而来。

处于不稳定期的创业者在努力寻找自己的生存方式,而熬过不稳定期的店面也在面临新的挑战。随着古城旅游升温,节假日城内常常堵车严重,不少居民逐渐搬出古城,到市区居住。李灵和叶青感受到越来越多的老顾客正在离开,有些忠实的老顾客依然会从很远的地方回来吃上一顿,但一到节假日,大家看到古城拥堵的交通都会望而却步。

小洁经营的茶舍主打潮州工夫茶,古色古香的宅院加上传统的冲泡技法,吸引不少潮州老茶客。这些年,店里的消费者逐渐年轻化,顾客年龄主要集中在25岁到30岁。如今,新式茶饮的兴起,不可避免地对这种传统茶饮消费带来冲击。“现在我们也面临转型升级,新的市场形态在不断出现,我们有新的挑战和困难。”小洁说。

期待

带来“乐音”而非“噪音”

叮铛被古城扑面而来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吸引而来。她从2013年到城内一家咖啡店工作,今年接手店面并创建自己的品牌。装修时,她特意将新店的窗口设计成旧时的格子窗,因为喜欢每天推开窗户和对面的阿伯阿姨打声招呼的亲切感。

叮铛从2013年来到古城一家咖啡店工作,今年她接手店面并创建自己的品牌。图为叮铛正在冲调咖啡。

叮铛在古城工作已近10年,见证了一批年轻人来古城创业,又陆续有人离开,但她没想到的是,如今自己也面临抉择。“你今天来访,刚好能遇上我,也是缘分。因为我不知道过几天我的店还在不在这里。”叮铛的铺租协议最近即将到期,正在与房东商谈租金续签。之前租金是每月3000元,但目前房东的开价已经涨到1万多元每月。高涨的租金让叮铛对未来充满不确定。

面临租金难题的不止叮铛一人。事实上,今年春节假期潮州古城迎来意料之外的旅游大潮后,整个古城的店铺在快速更新,沿街店铺租金普遍上涨。

去年开始在牌坊街开奶茶店的王宁发现,春节前牌坊街上还有不少店面在出租,但现在已经是“一店难求”。叶青也发现,今年春节后周边陆续开了许多新店,几乎都是卖小吃或茶饮,店主大多是年轻人。有些原本卖童装的商家看到商机,在门口支个桌子,摆起小摊,卖潮州小吃。就在西马路上,一家正在装修的店面门口拉着一个横幅,写着“店租好,还没想好卖什么”。

2016年回到古城创业至今,小洁看着身边很多朋友离开这里,他们中有酒吧老板、茶馆老板、非遗文化从业者。“古城的商业气息越来越浓,一些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手艺人等群体可能承受不住涨高的租金,只能离开。不过,他们的经历也给后来者一个建议,就是如果要在古城持续经营下去,不能只靠兴趣和情怀,还需要学习一些管理和营销方法。”

“未来古城的发展还需要更多年轻人加入,年轻人可以带来活力,带来创意,带来另一种审视视角。就像当初我审视一些前辈的做法,未来我也期待有更年轻的创业者来审视我的做法,检验它是否已经过时。”小洁说,“我相信未来古城旅游会越来越好,还有年轻人创造的机会。”

希望未来到古城创业的年轻人,能仔细思考,如何给古城带来更多“乐音”,而非“噪音”。受访者供图

但小洁也坦言,今年潮州古城旅游在网络上“声贝很高”,其中有“乐音”,但也有“噪音”。她希望未来到古城创业的年轻人,能仔细思考,如何给古城带来更多“乐音”,而非“噪音”。

叮铛期待有更多年轻人进入古城,“带来冲劲”。“但无论什么人来,我们都希望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理念,就是不仅仅为了盈利,也能一起保护古城的烟火气息,一起输出家乡的传统文化。”

对创业不久的阿霖而言,未来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但他说,“反正年轻,尽管去做”。

对创业不久的阿霖而言,未来还有很多不确定性。但他说,“反正年轻,尽管去做,没有什么不可能”。说完,又有新的顾客进来,阿霖立马起身下单、调咖啡。他染着黄色的头发,脖子上挂着一个覆耳式耳机,头上戴着一副墨镜,冲调咖啡动作快速利落。

从阿霖的店出来已临近夜晚,古城夜生活开始热闹起来。这座极具地域文化特色的古城已有上千年历史,它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潮人的生活,在旅游热潮中,它也将见证一批又一批年轻人在此追寻“一种理想的生活”。古城如故,旧人依旧,新人常新,共同构成一座“活着的古城”。

(应受访者要求,李灵、叶青、阿霖、周霞、小洁、叮铛、王宁均为化名)

来源:南方日报

关于热点新闻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