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唏嘘百泉

发布时间:2023-04-21 10:32:51 来源:潮州信息网

百泉书院

位于河南新乡辉县的百泉景区由百泉湖和苏门山组成,百泉湖约51亩,呈长方形,苏门山高184米,百泉风光约从西周始受欢迎,文化约从孙登隐居滥觞,是什么样的魔力,让这片山水三千年来一直拨动世人的心弦呢?

去年国庆假期,第三次到百泉,终于见到传说中百泉喷涌的奇观。

从清晖阁往苏门山方向走,小泉眼从石缝中挤出,从沙子中钻出,从草丛中冒出,如豌豆般扶摇而上,水泡连起来后宛如一串珍珠,闪着白光,到水面化成一个个小圆圈,荡开一层层涟漪,宛若情人温柔的抚摸,细听之下还有轻轻的吟唱。泉眼四周长满水藻,水藻叶子的齿轮清晰可见,随着涟漪有序摆动,身姿曼妙像在伴舞,小泉眼自成一个精灵般的世界。

往山走,泉眼越来越多,越来越大。涌金亭前的大泉眼从湖底喷涌而出,水圈层层叠加,在中间聚拢,到湖面形成一朵绽放的巨牡丹,好像一位雍容华贵的佳人。偏偏这朵牡丹又妖娆多姿,时刻变换造型,有时花瓣微开像娇羞的少女,有时优雅敞开像风韵的少妇。远看,大泉眼又变成旋涡,方圆三米以内的水面都变成旋涡的余波,水下暗藏什么样的秘密呢?

如果要说壮观,当属涌金亭四周。水柱从涌金亭正前方的龙口倾泻而下,形成数条微瀑布,近听如战鼓,似响雷,仿佛埋伏万千疑兵。涌金亭两边数十个泉眼齐喷涌,水花激荡,有的互不相让如并蒂莲花,有的排成三列争芳斗艳,有的紧紧相挨如锦簇花团。“济南七十二名泉,散出坡陀百里川。未似共城祠下水,千窝并出画楼前。”相比泉城,百泉毫不逊色。

作为卫河的源头,怎会少了鱼儿?只见锦鲤被游人喂养得胖乎乎,在碧绿的水草间游荡,时不时又埋头觅食。湖心数只娇巧的水鸭围着一堆绿植,或缩成一团、或整理羽毛、或嬉戏玩耍。偶有飞鸟俯身略过水面,又爬升飞向苏门山,发出一声长鸣,在湖面上空形成一条优美的弧线。百泉湖堤岸遍种柳树,青青的柳叶扭动身姿浅吻湖面,它在为谁容呢?“群峰秀色亭边入,百道泉声树里闻。”被柳树掩映的是各种亭、台、楼、阁,那是百泉三千年历史的精华;涌金亭身后的缓坡,便是史上名噪一时的苏门山了。

苏门山首先引起文人关注的是一声长啸。孙登身处魏晋时代,善“啸”。司马昭想请孙登出山,派阮籍去拜访。阮籍同其谈话时,他始终不作声。无奈之下,阮籍下山,在湖边长啸一声,苏门山变得寂静,百泉湖一如既往。忽闻又一声长啸,啸声如百鸟齐鸣,然后如暴风骤雨,百泉湖叮叮咚咚,啸声、回声、石声、树声、风声、水声组成一曲恢弘的交响乐,后被阮籍记录成《苏门啸旨》。

阮籍善啸,但停留在技术层面,而孙登的长啸已进入天地共鸣的境界。一番较量,阮籍代表的权力,在知识和艺术面前不值一提。于孙登而言,跟人对话太累,跟鸟儿和泉水对话多好,不用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这是泉水的澄澈,又何尝不是心灵的清澈?

如果说孙登是以“消极”的状态活出文人的底气,那邵雍则以“积极”的姿态活出学者的真谛。

邵雍,北宋人,青少年时期在百泉湖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约30岁前,邵雍到京拜访有关官员,然诸事不顺,大病一场,后回苏门山,绝意科举,回归治学之路。邵雍以“百源先生”自居,著书立说,独创历法纪年,创立易学的象数学派,创造以说理为主的邵体诗,著述《邵子神数》和《梅花易数》两本奇书,渐成“百源学派”。后来朝廷两度举荐邵雍为官,均称疾不赴。

苏门山比不上政治中心开封和经济中心洛阳,百泉湖景色也比不上西湖或东湖,邵雍却创办了百源书院,吸引了“北宋五子”,成为中华文脉中一条闪亮的支脉,这是泉水的流动,更是美德的传承。邵雍安贫乐道、本真务实,树立文人的志向,弘扬了苏门精神。

慕苏门山之名而来的,还有明末清初理学家孙奇逢。明灭亡后,孙奇逢讲学苏门山下夏峰村超20年,世称夏峰先生。

明天启年间,魏忠贤把持朝政,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等人被捕下狱。孙奇逢致书好友孙承宗,请他利用“枢辅”身份搭救左光斗等人。正当孙承宗准备借觐见皇帝之机求情时,左光斗等人却速死监狱。魏忠贤又诬陷左光斗等人贪污巨大,向家属追赃,孙奇逢与鹿正等人筹集士民捐助代为上缴,左光斗等人的骸骨才得以归还。清朝建立后,孙奇逢举家到夏峰村,兴办百泉书院,广收生徒至终老。

一介书生,为了忠义一战再战,将士大夫的优秀品质诠释得淋漓尽致。从明至清,孙奇逢11次被朝廷征召做官,均坚辞不就。思想上,孙奇逢提出“躬行实践”“经世载物”,认为做学问应“知行合一”。可见,无论在明还是在清,孙奇逢的骨气都没变。

从山上下来,又绕湖一圈,却颇感沉重。百泉湖和苏门山随处可见的文物与古迹,大多灰头土脸,或损毁、或残缺、或风吹日晒无人打理,就连标志性建筑清晖阁也摇摇晃晃。最为世人称道的百泉喷涌,从1979年断流算起,也有41年不见“甘露争溢”的欢快景象了,如果不是2021年辉县特大暴雨注入地下水,恐怕“水涌百穴”就只能永远停留在想象中了,至今仍时时担忧再断流。

作为河南最大的古园林建筑群,百泉具有“中州颐和园”的雅称,是苏门精神与共城文脉传承的关键,值得政府和社会好好保护。灰尘太多,常加拂拭就会再现光亮;构件不全,修旧如旧就能再现魅力;书院沉寂,琅琅书声就可再现人气。“泉声竹林夜,山色稻花秋。扪石看题咏,临池忆钓游。”只要泉眼争涌、文化争鸣,重现百泉的辉煌就只是时间问题;也只有自然与文化交相辉映,百泉才会真正成为中州的明珠。

谢锐勤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