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竹博园遐想

发布时间:2023-05-05 10:05:50 来源:潮州信息网

春意盎然,我们踏着轻快的步子,前去游览闻名遐迩的乡村振兴打卡点——潮州市潮安区沙溪镇“竹博园”。

在进入“竹博园”的路上,柳条绽芽,仿佛是千百个孩子一齐从梦乡醒来,睁开朦胧的睡眼;桃花绽放,真好像春姑娘在摆动着她那红衣裙;还有几只小鸟在枝头欢乐地歌唱:“啾啾”、“啾啾”,好像在说:“您好!您好!”,我很想自己也变成了一只愉快的小鸟,又蹦又跳,快乐极了。

“快看!那就是竹博园!”妻子对我说。我急伸长脖子,“竹博园”的轮廓,便展现在我的眼前:四周都是翠竹林,里面有多个竹制玲珑的小亭子。

踏进园里,映入眼帘的是门上三个挥洒自如的大字:“竹博园”。行在小径上,两旁是常绿乔木桂花树,芬芳扑鼻。

沿着小径往前走,嗅着竹叶的清香,听清风穿过竹林时婆娑有韵的声音,突然,阳光暗了下来。抬头张望,已到了竹林深处,那郁郁葱葱的竹叶把阳光遮住了。我想,这竹林恐怕是这个竹园的一大景致吧!竹林有几百余竹子,高大茂密,竹干粗细相间,有的粗如豌口,有的细如笔杆,但都伸展着细长的枝叶,节节向上,争相生长。

“竹博园”里有楼台亭阁、回廊、桥梁、客栈,均由竹竿、竹片、竹篾搭建而成,别致雅观,让我们叹为观止。竹子挺拔多姿,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人们的喜爱和称颂。

一株株竹子娟秀挺拔,它没有牡丹绚丽夺目的色彩,也没有梅花婀娜多姿的体态,却文静清雅、朴实无华,高洁而无傲气,虚心而无孤寂,俊秀而无娇媚,让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心底派生出诗意,“雪压竹枝低,虽低不着泥,一朝红日出,依旧与天齐”,这是明太宗朱元璋给予竹子的刚正之誉。

古往今来,许多文人墨客喜欢将自己高洁的品格比作劲竹,或咏竹、或写竹。亭亭玉立的竹子,婆娑有致,不畏霜雪,四季常青,且“未出土时先有节,到凌云处仍虚心”,彰显君子之风。

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中,人们总是与竹子息息相连。从甲骨刻字到竹片记事,竹简成书,以至人们今天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竹子,它贯穿着中华文明进步的过程。

北宋文学家苏轼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诗句。说的是他途经潜县丰国乡,慕名前往寂照寺拜访於潜僧慧觉。当游至寺庙内绿筠轩时,便作了此诗抒发胸中块垒。全诗大意是说:宁愿生活中没有肉吃,也绝不能让住处没有竹子。没肉吃不过消瘦,没竹子却会变得庸俗不堪。而瘦了还可以长肥,俗了就很难医治了。这无疑是在赞赏潜僧的风雅高洁,也从侧面提醒了物欲俗骨缺乏风节的人。

像苏轼那些文人墨客的诗情画意,为何会在民间广为流传?这还得提起民间最为常见的竹子了。虽然诗词在百姓之间并不常见,但竹子却是随处可见的。而竹子以其独特的造型,自古就有着特殊的象征,传统文化中历来少不了“梅、兰、竹、菊”岁寒四君,而竹子并列其中,无论是文人雅士,还是贩夫走卒,都对它们的人性化品质推崇备至。民间百姓也大多以竹子的气节来教育自己的子女。

老一辈革命家董必武对竹的景象也描写得淋漓尽致,“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寒。昭苏万物春风里,更有笋尖出土忙。”颂赞了竹子勃勃生机和耐寒的品格。

为何人们对竹子都怀着深厚的情愫,我认为,竹子除了其漂亮清新的外形外,其气质更是深入人们的骨髓。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像竹子一样傲立于世,以此来表达自己的不屈与正直。这样的竹文化流传千古。

在民间,竹子还有“平安”的寓意,加上竹子独特的分段外形,人们常以此来表达“节节高”的美好愿景。而苏轼的诗中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竹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其“气节”的象征不仅是民族必须的,也是个人成就事业实现宏图大志必不可少的精神。

竹子破土而出,浴着雨水,向着太阳,一个劲地拼命向上长;而又节节虚心,象征着它谦虚的美德;竹子四季常青,傲寒而立,宁折不屈,象征着高尚气节,历史上那些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革命志士常称竹毁芦存。想到这些,我不禁对志士们肃然起敬。

中国人喜爱竹子,是因为竹子能够代表国人的气质,在中国人眼里,竹子象征着生命的弹力、长寿、幸福和精神真理。它坚韧顽强,立志向上,展现了中国人自强不息,追求真理的品质。它弯而不折,虚怀若谷,寓意着中国人百折不挠,谦逊待人的品格。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句:“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正是最妙的诠释。

在我们国家,每个人都对竹子有着浓厚的情怀,这体现了我们民族诚信的本质。如今,无论是寻常百姓,还是有作为之人们,大多都会在居所周围种上竹子,以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期许。

万千的植物中我最钟情于竹子。我爱竹子,爱它的那份绿的凝碧;爱它的那份空灵;爱它的那份朴真。竹子具有宁折不弯的气节和中通外直的度量,它,性朴而淳厚,品清奇秀,雅形文静而怡然。

竹子,它那不卑不亢,刚正不阿,浩然展现的英雄不屈之气概,不畏风霜严寒的精神,令我信奉。

陈明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