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05 10:07:04 来源:潮州信息网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饶平县汫洲镇人,从小就听闻小门、大门、三百门之传奇,一直很想身临其境一睹为快。近日,风和日丽,我坐上了朋友的海钓船,尽情游览一番,终于得偿所愿。
上午八点半,船从避风塘码头开始出发,朋友熟练启动艇尾机,先是后退至海中间,然后迎着东面的太阳前进,风平浪静的海水从船头徐徐荡开,缓缓向后方抛撒着层层涟漪。随着“滴哒,滴哒”的马达声一路伴奏,我们很快看到了三百门码头。
只见一道形似“七”字形的水泥桥伸向岸边,岸上屹立着一座座仿似“蒙古包”的罐装桶,是大明公司的油库与气库。朋友指着靠岸处介绍,以前这里有一只“石猫”,风采动人!东南面有“石狗”,此就是石狗吠。海水浅时,整只石猫可见全貌且惟妙惟肖,猫头往后望向石狗,如一幅猫狗嬉戏图。可惜当年遭炸鱼雷破坏,再也看不到宛如周身白色缀些深色的活灵活现的石猫,这是行船人多么惋惜的事!此前它可比是一个熟悉的海上航标。船从码头经过,见到两个山峰的双尖,山上树木茂盛翠绿,水边有一山峦,人称“鲤鱼地”,麦姓先人有一风水宝地便在这里。鲤鱼头朝向天空,两侧有二块黑色石头,嵌在鲤鱼身上似眼睛,鱼尾紧靠海边,无论潮涨潮退,鱼尾形态可辨,俗称“朝天鲤”。墓地刚好处于鱼脐之处。据说,由于以前没有像现代有闹钟,手表之类,或是手机可以看时间,当年约定下葬时间要凭官船入港的鼓声,或许是因为等得太久了,误将渔船在附近捕鱼的“扣枯”声当为鼓声,下葬后才听到鼓响,从而成为乡里广为流传的一段佳话。
船速以每小时六海里(一海里相当1.8公里)行进,相当陆地上骑自行车的速度。谈话间,船儿忽然摇晃起来,船舷下翻滚出重重白浪。我惊讶问朋友,怎么会这样?原来是刚刚有另外的船从旁边经过带来的波动, 约十分钟才慢慢恢复静止。此刻,不由脑海里浮现一幕:读小学四年级时的暑假,我曾随父亲的运输船走内河。由于溪水湍急,船过“磅洞”( “磅洞”, 附近是澄海区横陇村,对面是潮州江东),十分紧张危险。因为所有船员若是配合不当的话,稍不小心,船就会撞破甚至于沉船。好在后来一切都有惊无险。这经历也成为我人生深刻的记忆。
船随后便进入小门(小金门),只见一大片吊养蚝排,浮在水面的是成千上万块长条形的泡沫浮块,我好奇问一直掌舵的朋友,这些蚝排不会被海水刮走?朋友告诉我,蚝排都有用木桩固定水底下的泥土里,而泡沫体只是当浮力作用,吊住每根吊蚝的绳子。一串串蚝壳吊在海里,经过海水的长久浸泡,吸收天然的养分便长成蚝头了。
望向岸上,这是海山镇蓬莱村与欧边附近的水域,因岸上地形而拱成半圆形的凹处,蚝排养在这儿有天然优越的条件。古有瀛洲、蓬莱仙岛。瀛洲是汫洲,蓬莱就指这里。
经过蚝排不久,可见有许多连接一起的船只。有一艘挂着“渔家乐”招牌,相当海上餐厅,这里是‘东边’渡口,有专门船只方便人们过汛洲岛。朋友指向对面说,那就是汛洲。只见墨绿色的几座山连在一起,耸立在海中间。以前,汫洲也是一个岛,1970年,家乡围海建堤连接海山,再不是海岛了。此时见到名符其实的“岛”,倍感新奇。远远望见,一处黄褐色的礁石,堆成一个小山峦,十分壮观!等船驶近,看得更清楚:海风吹起,一排排海浪撞在礁石上,溅起一层层洁白的浪花,一去一回的潮水,如大海陶醉的倾诉和呼吸,尽显美妙。“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虽然此处不像苏轼描写赤壁那么壮观,但也深深吸引了我,朋友说,这就是“三叠石”,也称“象鼻”。或许是以形命名吧!但神奇的是,这些岩石长年站在海水里,既要经受风吹雨打,又要抗击波浪巨力的冲击,可就是依然屹立不倒,长年累月,站成一道道的风景!难道真如传闻所言,是有什么特殊神力在支撑着么?
过“三叠石”后就将跨过小门“门槛”,说是门槛,但那都是指海里的礁石,由于近似直线形,故有此称谓。最高一块礁石叫运头礁。船头朝向东时,我望见远处有一例淡蓝色的山,一大一小相连,朋友说,那是青屿。他问我:你觉得它像一只老鼠吗?我才发现,真的像极了!尤其是小的部分就如老鼠的头嵌在水上。峰回路转,过门槛后就是赤礁,忽见海面宽广起来,此就是“大门”了(大金门)。它是指汛洲与西澳岛之间。而西澳岛与柘林只隔一条“门仔沟”,岛上也有“后花园”的好去处,每年吸引了一批批游客前来游玩,流连忘返。
此时,我们的船要经过一个海上灯塔,叫“外乌礁”(内乌礁在三百门码头边)。灯塔附近有许多鱼排,因为这里水质好,吸引了许多养鱼人来这里网箱养鱼。只见养鱼兄弟有的正在碾饲料,有的在撒饲料,一切都像网箱一般井然有序。这里的海水颜色比刚过来的地方还要深蓝,据说,海水的颜色越深色的地方就越是有深度。海浪撞在船头,激起了白色浪花,看着望不着边际的大海,更感悟到了大海的宽大浩瀚,大海的博大无私,更觉得自己的渺小。大海能够让人们的心胸变得开阔,也能让人们的痛苦得到缓冲和解脱。此时,空中飞来几只白色的鹭鸟,点缀在蓝色的海面上,犹如在一匹宽广的蓝绸缎上绣上几只白鹭,真美啊!
船驶一会儿后,转过汛洲山鼻头,朋友指给我看,这也有个景点,人称“云盖月”。原来是以前航海的人,见到云朵缥缈,遮过山峰处,宛如传说中的仙境,故称云盖月。在坑边有一狭长的小山头,坑里泉水清澈甘甜,人称“初三月”。可见,古人丰富的想像里,无以比拟。
转过云盖月后,船往回开,左边是汛洲山,山很宽广,山陷处新楼涌现,这正是汛洲村,对面则是碧洲村,碧洲村原也是岛,不同的是它已连接陆地,这里也有一些传奇,脍炙人口的有“皇帝帽”与“饭包山” ,人们为之称奇的是,处于海边的“饭包山”怎么削减一大边?传说是被海里一条“鱼乖”吃掉了。当地老人都这样相传,此处从来没有人为的开采 ,怎会缺了一大半?真是神了!
船驶过碧洲村后,越来越接近三百门码头,远远望去,耸立的高楼林立,鳞次栉比,家乡的建设日新月异,时近晌午,海水正蓝,阳光灿烂,大海真美啊,像一幅浓淡相宜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多彩又美丽,神奇的小门、大门、三百门,传奇经典永流传。 (文/林澍雄 图/邓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