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23 09:59:42 来源:潮州信息网
2023年大湾区科学论坛正在广州南沙举行,多位诺贝尔奖得主、知名科学家和科创企业家围绕促进粤港澳科技协同创新发展、构建更具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等话题展开“湾区论剑”。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最高级别的科学盛会,2023年大湾区科学论坛全方位展示了大湾区科技创新的重要成果,同时也带来了未来大湾区发展的更大想象空间。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一项重大国家发展战略。自从2019年2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实施以来,粤港澳三地基础设施“硬联通”和规则机制“软联通”加速推进,“轨道上的大湾区”“大湾区1小时生活圈”加速形成,搭建起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框架。
作为我国经济活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国际化水平领先的区域之一,在近年世界局势动荡不安、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等不利环境下,粤港澳大湾区持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2022年经济总量接近13万亿元,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和创新型发展新机制的活力日益凸显。这其中,粤港澳三地科技协同创新为大湾区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中国(东莞)散裂中子源
区域间的经济发展竞争,关键在于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广东锚定这一重要任务,深化粤港澳科技创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从要素、平台、项目、人才等方面激发粤港澳科技合作活力,携手港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广东在全国率先支持港澳机构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打通科研资金跨境拨付通道。广东大胆推进科研用物资跨境自由流动改革试点,向港澳开放共享中国(东莞)散裂中子源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同时,依托横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平台促进三地合作,推动广州实验室与香港中文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在香港设立分部,携手港澳建设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在河套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形成共建粤港澳科技创新平台合力,推动大湾区创新要素高效跨境流动。
▲江门中微子实验探测器项目预计2024年建成运行,成为国际中微子研究的中心之一。
作为中国科创资源最聚集的区域之一,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区域创新驱动力不断增强,取得了不少原创性科技成果,进入全球科技创新集群前十位。大湾区已建成34家国家级和71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6年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3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广东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等主要科技指标持续保持全国首位。大湾区已集聚独角兽企业50多家,约占全国的六分之一。大湾区专利授权量逐年增加,年增长率高达40%。粤港澳大湾区展现出极强的人才吸引力,已有超过200位院士及来自全球各地的领军人才、顶尖科学家定居大湾区。越来越多国际优秀科技人才聚集粤港澳大湾区,更加厚植大湾区协同创新发展的根基。
▲广汽埃安新能源汽车焊装车间的机器人手臂在焊接作业中。
如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已进入到高水平谋划推进的新阶段。
4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在全国新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广东要认真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为广东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抓紧做实,摆在重中之重,以珠三角为主阵地,举全省之力办好这件大事,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
总书记赋予粤港澳大湾区以新的历史定位,让大湾区建设再次迎来重大利好。
▲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
粤港澳三地协同创新发展是大湾区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港澳拥有多所世界百强大学,广东拥有完善的产业链,连接着庞大的内地市场。广东认准携手港澳构建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为主骨架的创新空间格局,串珠成链推动粤港澳三地创新资源高效流动与共享。科研在港澳、转化在内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步伐,已成为粤港澳科技合作的一种潮流。港澳的科研优势和科研成果与广东的强大制造力相结合,必然产生巨大的技术引领效应。再加上散裂中子源、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相继落地湾区,必然更有助于促进粤港澳科研要素互联互通、优势互补,构建世界级科创生态,激发大湾区更强的科技创新力,牵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图源:新华社)
来源:广东新闻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