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潮语古音考正

发布时间:2023-06-04 10:36:54 来源:潮州信息网

?? 卢放民

古读义为我或俄

我、俄皆与义古同韵部,古音双声叠韵。据说唐玄宗读《尚书·洪范》“无偏无颇,遵王之义”时,觉得颇与义不押韵,就将朱笔一挥,该颇为陂,因为自唐以来,义字已变成现在的读音在寘韵,而颇字却在戈韵不合,却不知颇与陂是谐声字双声叠韵,与义又都在古音十七部,用古音读是和谐押韵。以今律古,是唐人不识古音的例子。宋朝的朱熹同样不知古音,他注《易·小过》“弗遇过之,飞鸟离之”时,说“遇过”恐亦只当作“过遇”,他大概以为“离”与“过”不押韵,而与“遇”比较接近协和,好在他是大学者,没有像玄宗那样随便改。今用潮语将“过”读同谐音字挝[戈窝1],与离[罗窝5]就和谐,因为过与离古音同部。唐宗儒生由于不考古音,导致“叶韵”说泛滥近千年,对经典随便改字,其教训是深刻的。

白虾顾身毋[秧6(合唇)]离[罗衣7]

这是耳熟能详的俗语,意思是自己都忙不过来,哪还有时间顾其他。虾的种类很多,有黄虾、红虾、九节虾、虾笋等,却为何单用白虾?难道它有什么特别?原来,它是由“无暇自顾”或“自顾不暇”演化而来。古“不”同“无”,不暇就是无暇,潮语“无”与“白”同义,如“人走到白白”就是“一个人都没有了”;“钱用到白白”是“一个铜板也不剩”。暇与虾是谐声字,“无暇”就成了“白虾”;“自顾”与“顾身”同义;再加补语“毋[秧6(合唇)]离[罗衣7]”,这也是常用俗语,离是开,无法离开就是不可开交,如“收拾毋[秧6(合唇)]离[罗衣7]”,其意与“无暇”近。这样也就由词组变成一个完整的句子,主、谓、宾、补全齐。

中听叫作乐[娜妖1]耳

这是古音,古时“乐”是“疗”的声旁,故有是读。《小雅·正月》“鱼在于沼,亦匪克乐”、《大雅·抑》“昊天孔昭,我生靡乐”可证。

现代汉语“乐”与“悦”二者很难区分,而段玉裁云:“乐者无所着之词,悦者有所着之词。”学界不解,以为是强为区分。就潮语而言,乐读为[罗安8],是与悦相近;读为[娜妖1],则是另一番意思,已不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而是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的快感。这源于乐字的古义指声色,声色犬马,男女欢娱产生的快感,难以绘状,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也因为心志难以控制,常令人沉溺其中,不能自拔。就像乐[娜妖1]耳,它可以是正能量的话语,也可能是肉麻的吹捧,后者无异于声色犬马的刺激。南朝民歌“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这种悦是非常纯情;若用乐[罗安8]就显得较为俗气;若读为[娜妖1],义随音生,就变成性欲了。古人制字很有讲究,悦字以心,而乐没有,故段氏谓其“无所着”。

乐与疗形异而音义皆同,乐古有“治”义,今说“把人给治住了”,潮语用“乐[娜妖1]得落”,如:“这个人你乐[娜妖1]得落算你有本事。”

虐[俄妖8]虐[俄妖8]

就是死

虐与乐古音同部,故与乐同入[妖]韵。《小雅·正月》:“鱼在于沼,亦匪克乐,潜虽伏矣,亦孔之炤,忧心惨惨,念国之为虐。”《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今天读来,已难以押韵,这是由于古今音的变化太大了,像上例若用今音读难免不和谐,用保留古音的潮语读,就朗朗上口相当和协。

《左哀十五年传》“无秽虐士”,意思是不要秽待虐[俄妖8]去的士人,今此义已废,但潮语却保存下来。潮人在用它表示人死去时,常会伸出曲成钩的食指,用这个手势配合,如:“他昨夜虐{俄妖8}虐{俄妖8}去。”惠来一带说“虐[俄妖8]虐[戈妖8]”,这也是双声叠韵的声转,中规中矩。

《说文段注》:“虐,虎足反抓人也。”潮语表示用指甲或爪子抓划,读如字。如:“她虐[俄央5]到同学个面流血。”

《书·金縢·注》:“虐,暴也。”潮人用以形容未成年人捣蛋恶搞,不服调教。如:“孥囝[哥影2]虐[俄央8],家长头痛。”相互间不友好,经常干仗叫“冤虐[俄央8]”,勿与“冤孽”混。

“饮玉爵者弗挥[何丸3]”

挥[何丸3]杯、挥[何丸3]碗、挥[何丸3]食具盖是老祖宗遗传下来的习惯性动作。以前的食具,尤其是公众场所的公用食具,洗好之后不擦干,用时就以此动作,去除食具中残存的水滴。时至今日,有的人从消毒碗柜拿出食具,仍会下意识地做这个动作,尽管食具已被烘干了。

挥字上古为晓纽,读为[何丸3]是古音。它原是像其同宗浑、运、恽、荤等在古音十三部,与辉、晖、翚等读入对应的阴声十五部是后起现象。十三部与十四部关系最近,故挥读入[丸]韵当视为合韵,像同部的圆、员[丸5]、屯[多丸6]就是这样。

《国语·晋语》:“公子使奉匜沃盥,既而挥之。”就是将匜中的剩余水滴“挥[何丸3]掉”,此与前述的动作相同,若不小心,极易“挥[何丸3]漂[颇优2]手”,导致手中的器具摔坏。故《礼记·曲礼》特别提醒“饮玉爵者弗挥”,因为玉爵摔不起。

《仪礼·馈食礼·注》:“又不挥,疏云:‘振去水,使手干’。”这是说洗手后的习惯性动作,即五指屈起再弹开,使手中的水珠散去。以此音读《战国策·齐策》“挥汗成雨”,对于母语是潮语的人来说,这哪是什么书面语?王粲《七哀诗》“挥涕独不还”也当如是读。

《礼记·曲礼》:“奋衣。”郑注:“奋,振去尘也。”王念孙云:“挥与奋同义。”故“奋衣”就是“挥[何丸2]衫”。“挥之不去”潮人说“挥[何丸2]毋[秧6(合唇)]脱[罗温4]蒂”也说“鸡脚缠麻丝,衫裾络[罗安4]着刺,挥[何丸3]哩挥[何丸2]毋[秧6(合唇)]开,落[罗安4]哩落[罗安4]毋[秧6(合唇)]离[罗衣7]”。

动动挥[何丸3]

《广雅·释诂》:“挥,动也。”古字少而意赅,这是它的另一义。潮人将其同义连用,表示悬空飘摆或晃动,如:“二支辫[波丸1]囝[哥影2]动动挥[何丸3]。”“裤头捄[哥优5]锁匙动动挥[何丸3]。”“支狗尾动动挥[何丸3]。”也比喻无依靠或不稳重实着,如:“父母双亡,存伊一人动动挥[何丸3]。”“块形动动挥[何丸3],怎[之窝2]会读书?”光看到别人的短处,对自己的缺点却视而不见叫“别人支尾动动挥[何丸3],合[哥亚1]己(自己)支尾看毋[秧6(合唇)]见”。它的古音、古义很常用,老人的健身运动叫“挥[何丸2]脚挥[何丸2]手”;站无站姿,坐无坐相叫“脚动手挥[何丸3]”;戏曲的程式动作称为“挥[何丸2]水袖”。又用“挥[何丸2]笔、摇表、敲[哥亚2]手电”比喻器具不中用,注意此挥不读[何威1]。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