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新闻 > 热点新闻

心律失常介入诊疗水平又上新台阶

发布时间:2023-06-07 10:25:09 来源:潮州信息网

市中心医院成功实施我市首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

潮州日报讯(全媒体记者 黄铿 通讯员 蔡希凡)无导线、无切口,重量仅2克的“小小胶囊”就能帮助心脏实现起搏……5月25日,市中心医院心血管内科介入团队在上级医院专家的指导下,成功为一名患有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老人实施了我市首例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术。该项技术的成功开展,标志着市中心医院起搏器植入术位于全市领先水平,开启了起搏器应用的新篇章,也标志着医院心律失常介入诊疗水平又迈上新的台阶。

今年83岁的池奶奶患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多种基础疾病,还经历过乳腺癌手术。2019年曾在市中心医院进行冠脉介入治疗。最近再次因为急性心梗入院,造影提示其三支血管病变,于是在心梗肇事血管处植入了一枚支架,手术后胸痛症状明显缓解。正当医护人员为患者心梗挨过了一关而稍微松口气时,更严重的问题出现了。患者两次出现意识障碍,双眼凝视,抽搐,心电监测可见长时间的停搏。医护人员立即对其进行胸外按压和心肺复苏。查动态心电图可见全天基础心律为房性心动过速130次/分,间歇窦性停搏,显著窦缓,最长停搏时间8秒,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这样的心跳就像冰火两重天,切换在奔跑和停摆之间,无法单纯靠药物进行治疗,必须安装起搏器才能确保患者的安全。

在详细询问病史后医生得知,患者平时动作迟缓,头晕乏力、眼前发黑这些症状已经存在一段时间了,家人误以为是老人体弱,并未引起重视。经历这次心梗的打击后病情进一步加重了。患者情绪低落,回想起过去接受手术的痛苦,拒绝再接受任何手术,也拒绝卧床不动。

眼前的状况让心内科团队困顿,但是现在面临的困难还远不止于此。据介绍,一是患者急性心梗才刚做完手术,双联抗血小板药物不能中断,否则有再发心梗的致命危险。但传统的起搏器植入需要在胸前切开皮肤,埋入一个火柴盒大小的起搏器至皮下,停下抗血小板药物又会面临出血的风险;二是患者高龄、消瘦,合并糖尿病影响伤口愈合,而且因为曾经接受乳腺癌手术,胸壁皮肤条件不好;三是患者不能忍受手术过程中长时间的不动,无法配合手术后制动;四是目前患者一直心率130次/分,持续时间长了必然带来心衰。

面对复杂的病情和凶险的状况,心内科团队在常驻专家中山三院吴震教授带领下组织病例讨论,针对患者病情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最后确定治疗方案——植入最新一代Micra AV无导线起搏器。该手术无需经静脉植入电极导线,也无需在胸壁皮下制作囊袋,仅仅通过输送鞘,将起搏器植入心腔内即可,完美规避了之前讨论中担心的几个问题。

然而,尽管患者家属和医生们都十分担心患者的病情,但是池奶奶却迟迟不愿进行手术。经过心内科许贤彬主任不厌其烦地和老人家做心理疏导,全面地为她分析了做手术的必要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池奶奶最终同意了。

经过充分的术前准备,5月25日,在中山二院陈样新教授的指导下,心内科卢旭升医生和陈尔周医生同台完成手术,顺利将Micra无导线起搏器植入到右室间隔部,手术过程仅用时30分钟。术后起搏器各项参数测试良好,患者顺利返回病房。经过治疗,近日池奶奶顺利出院。

此次植入的为新一代Micra AV无导线起搏器,继承了第一代无导线起搏器的优点:比如体积仅有维生素胶囊大小,重量仅约2克,兼容1.5T和3.0T全身核磁共振扫描检查。平均寿命长达12年以上,不需要经静脉的导线,无囊袋、无切口、无伤疤、无束缚。可以说植入后患者几乎感觉不到起搏器存在,且术后恢复快,生活质量显著提高。适合高龄、合并多种疾病、入路静脉闭塞、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皮肤疾病、抵抗力低下、肩部活动严重受限、体型瘦小等患者。

Micra AV实现了无线起搏治疗领域的升级再突破,为患者带来更精准的符合人体需求的起搏,让更多的心律失常患者能感受到精准医疗带来的益处。该技术的成功开展,体现了市中心医院作为高水平建设医院对于区域内疑难危重症诊断与治疗的担当与使命。医院将在高水平医院建设的道路不断奋进,用更优质、更先进的医疗技术服务为人民群众的健康保驾护航。

关于热点新闻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