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新闻 > 热点新闻

广东推出十条非遗旅游精品线路,潮州这些非遗项目上榜!

发布时间:2023-06-10 10:07:42 来源:潮州信息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广东孕育了丰富多彩、璀璨生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促进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讲好非遗故事,提升旅游品味,在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粤见非遗潮玩岭南”10条非遗旅游精品线路,通过串联一批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于旅游中进一步提高非遗的可见度、影响力,在促进非遗广泛传播和合理利用的同时,为广东旅游业注入更富吸引力的文化内涵,助力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

此次推出的10条非遗旅游精品线路,突出线路可运营、项目可落地、群众爱参与的目标,委托岭南商旅集团旗下广之旅进行信息收集、实地考察、资源筛选、线路组织、打磨优化等系列工作。目的地包括广州、佛山、东莞、江门、中山、肇庆、梅州、茂名、湛江、潮州、汕头、清远连南等12个城市。以“旅游”为载体,有机融入各目的地独具特色的非遗元素,涵盖粤剧、古琴艺术(岭南派)、潮州工夫茶艺等人类非遗及彩扎(佛山狮头)、蔡礼佛拳、瑶族长鼓舞等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近60个。每一款精品线路,都根据目的地特点以及行程天数,嵌入4至10项非遗体验活动。游客在旅途中,通过品尝、手作、聆听、观看、感触等多种方式,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与经典非遗项目来一次“零距离接触”,沉浸式感受非遗的迷人魅力,弘扬传统文化,赓续古粤文脉。“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10条非遗旅游精品线路将上线广东省第四届非遗购物节总直播间进行首发销售,为暑假期间广大中小学生研学旅游提供更多的文化选择。非遗旅游精品线路的持续研发创新,将成为市民游客认识非遗、了解非遗、乐享非遗、传承非遗的重要途径,将全面激发广大群众畅享非遗购、探访非遗味、共赴非遗游、品味非遗美的热情,全方位推动非遗“活起来”“火起来”“潮起来”。

广东十大非遗旅游精品线路

下面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非遗旅游精品线路里

潮州那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吧!

潮州工夫茶

潮州工夫茶艺是流传于广东省潮汕地区的一种茶叶冲泡技艺,历史可追溯至宋代,它是中国茶道的核心代表,是中国茶道的“活化石”,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潮州工夫茶艺在漫长的岁月中,继承了我国古代茶事的美学理念和冲泡方法,已经形成一套完整的冲泡程式,贯穿于潮人日常生活、仪式和节庆活动中,先盛行于潮汕地区,现其影响遍及全国,远及海外。 

潮州工夫茶的冲泡用茶以乌龙茶类为主,其中尤以潮州单丛最受青睐,主要程式有茶具讲示、茶师净手、泥炉生火、砂铫掏水、榄炭煮水、开水热罐、再温茶盅、茗倾素纸、壶纳乌龙、甘泉洗茶、提铫高冲,壶盖刮沫、淋盖追热、烫杯滚杯、低洒茶汤、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敬请品味、先闻茶香、和气细啜、三嗅杯底与瑞气圆融等21式,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一体的完整茶道形式。潮州工夫茶艺以茶德和茶理为人生之导向,其精神内涵集中体现于潮州人“和”的思想境界,是我国的茶文化与地域社会文化相结合的集中体现。作为中国茶艺的古典流派,潮州工夫茶艺明伦序、尽礼仪,集中了中国茶道文化的精粹,融合了现代茶事美学理念,乃大俗大雅的完美体现。

2022年,“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潮州工夫茶艺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潮州木雕

潮州木雕是广东潮州地区的一项民间雕刻艺术,主要用于装饰建筑、家具和祭祀器具。这项技艺主要流行于潮州市湘桥区意溪莲上村、西都村,同时也流传于饶平、汕头、潮阳、揭阳,揭西、普宁、陆丰、大埔、五华、兴宁、梅县等县市和福建东南沿海一带。

潮州木雕始于何时不得而知,现潮州开元寺天王殿梁架上有一“草尾”装饰的斗拱为唐代遗物,而悬挂铜钟的木龙则为宋代遗物。潮州许驸马府建于北宋治平年间,其建筑装饰亦以“草尾”为主。由此可知潮州木雕唐宋时期即已存在。至明清两代,潮州木雕技艺臻于完美。明末,石窟艺术基本停顿,各大寺院多制木雕佛像及佛器。案几的木雕装饰,出现多层镂雕技术。潮州木雕与东阳木雕并誉,皆以多层镂通为特色,不少木雕以金箔贴饰,以黑漆或五彩衬托,前者称“黑色装金”,后者称“五彩装金”。也有采用“本色素雕”的,为的是达到质朴无华的效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的潮州已略黄公祠,祠内各处梁柱多饰以龙、凤、狮等祥瑞动物,展现了潮州木雕的各种表现技法,被誉为“潮州木雕一绝”。民国初年,潮商崛起,兴寺庙、建祠堂、置豪宅成风,在此背景下,木雕艺人利用东南亚红木创作出“红木方曲”“如意屐”等,形成精致、端庄、华贵的木雕新风格。

潮州木雕多以坚韧适中的樟木为材质,镂刻形式丰富多样,有浮雕、沉雕、圆雕、镂雕、通雕等多种手法,雕出的成品剔透玲珑,层次丰富。在一件雕刻上,潮州木雕常以“之”字形布局构图,利用山水亭阁将曲折、连续的故事巧妙地分别为不同画面,做到人物繁而不乱,情节生动有序。因考虑观者的视线,置于椽梁高端的木雕装饰往往将人物的某些部位适当夸张,如眼部加深、鼻子加高、口部突出等,抬头一看,恰到好处。在构图处理上,潮州木雕大多模仿中国画,或者模仿戏曲舞台,其特点是在一个木雕面上将不同时空中发生的故事同时表达出来,其表述方式有所谓的“径路”(用特殊方式处理人物活动的脉络)。

 

潮州木雕的装饰最惹人注目的就是门,门被分出顶横肚、枋栏、门窗、企肚、中横肚、大肚和下横肚等装饰部位,各部位装饰所用题材、形式和手法各不相同。除建筑装饰雕刻外,潮州木雕尚可制作神亭、神桥、进盒、宣炉罩、烛台、果碟等神器装饰。其雕刻形式大体分为沉雕、浮雕、通雕和圆雕几种。由于分布地区广泛,出现了地方性的风格差异。仅就潮州、兴梅地区而论,潮州地区木雕布局繁复、结构严密、精细纤巧,以表现连续性情节见长;兴梅地区木雕刀法简练,人物不多,以突出主要故事情节为特征。清末潮州木雕行业中曾出现过奇才黄开贤,他以高超技艺为潮州木雕赢得了声誉。现代传承这一技艺的著名木雕艺人有张鉴轩、陈舜羌等,张鉴轩认为潮州木雕技艺可归纳为“匀匀、杂杂,通通”六个字。“匀匀”指虚实中主次分明,“杂杂”指要有层次又要有穿插,“通通”指镂通剔透。其高超的锲刻艺术令人叫绝,是我国民间美术之佼佼者。

潮州木雕项目已于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潮州珠绣

珠绣工艺源于潮绣,是潮州地区优秀民间工艺之一,其作品从民间戏剧舞台上珠光宝气的戏服,到妇女的头饰、衣服、珠花等。珠绣主要分布于潮州市及其周边区县。

与中国传统刺绣艺术不同,珠绣不是通过不同色彩的丝线来表达图案,而是运用珠和片来表达图案及色彩,其绣品质地也不再局限于丝绸面料,而是囊括了印花布、牛筋布、人造革、真皮等不同材料。

 

珠绣作品是由一粒粒的珠粒串绣而成,绣制流程主要有构思、画稿、针稿、排料、刺绣等。其纹样基本上都是图案形式,构图上讲究均衡对称,主体周围枝叶、花枝交叉、几何形配花卉、色块变化等,而且必须形与色、虚与实协调一致。色彩处理上,珠绣广泛借鉴国画、油画、年画、装饰画等多种表现手法,再用珠绣独特的工艺表现出来,并注意突出主色调、合理搭配,强调装饰效果。针法主要有垫针、平针、掺针、乱底、过桥、散点、喷点。锁枝、排管、吊片、吊穗、满珠、蕾花等20多种,其中散点、乱底、吊片、吊穗等为珠绣独有针法。

珠绣按作品可分为珠绣服装、珠绣包(袋)、珠绣画3大类。其中,珠绣画是融合广绣、潮绣技艺,并结合绘画原理、色彩构成等发展而成的新品种。完成一幅珠绣作品,要用成千上万颗珠(片),经过千针万线,一针一颗珠(片),用线将每颗珠(片)钉牢在布料上,采用不同针法和技巧排列,一幅作品往往要花上几个月或一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完成。珠绣的绣制难度在于这些珠(片)不同于颜料,不能随心所欲地调配色彩。受到了颜色和材料规格的限制。玻璃珠和珠(片)都具有光的反射、折射、散射性,必须很好地运用、掌握好光学和色彩学的原理,用不同的方法排列组合成视觉效果最佳的画面,是我国刺绣领域中独具韵味的品类。

珠绣项目于2021年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潮汕手打牛肉丸制作技艺

手打牛肉丸是潮汕地区著名的地方小吃,它以柔、润、鲜、爽而驰名。其制作技艺源自两千多年的宫廷菜肴“捣珍”厨艺改进,其突出的“搅拍起泡法”,使牛肉丸产生气泡并具强韧的弹性。这种制作技艺在潮汕地区流传已有数百年的历史。手打牛肉丸的制作须选用新鲜牛腿肉,剔去筋膜、油脂后,切成块状,用铁制方锤将牛肉捶成肉泥,放入木盆内,加入水、淀粉、食用盐、味精和适量的佐料,用手掌使劲搅挞、揉拍,使肉泥起胶产生气泡,后用握拳法将肉胶抓入拳中,再用拇指及食指配合挤成丸子,放入温水中定形,再入锅煮熟,捞起即成。

潮式粿品制作技艺

粿品,米食也,在潮汕食文化中历史悠久。潮汕先民从中原南迁至潮汕,按祖籍习惯,祭祖要用面食当粿品,而南方不产麦子,只能用大米来做粿品,“ 粿”成为潮汕地区民间习俗祭神拜祖的必备贡品。粿品制作的每道工序都是由前辈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要求精工细做。粿品种类繁多,潮汕民谚云:“时节做时粿”。粿品,不仅是精美食品,而且更凝结着一种潮汕人文精神。当今制作粿品的传统日趋淡化,掌握其制作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传承和发展粿品制作技艺已刻不容缓。

欢迎来潮州旅游观光

体验非遗项目

感受文化魅力

来源: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文化潮州、潮州电视台

关于热点新闻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