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23 10:13:34 来源:潮州信息网
陆利平
每个传统节日都有其特定的粿品,虽然对于现代人来说,几乎任何时候都可以吃到想要的粿品,但在其节日吃的粿品与平时吃的粿品,我觉得还是有不同的意义。平时吃的粿品来自于市场,是买现成的,在节日之间,是自己制作的,重要的是,平时吃的粿品是做为一种食品,而在特定节日吃的粿品,每种粿品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其文化内涵,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对于端午节的粿品来说,粽子是最能代表其节日文化内涵的。
端午节包粽子食粽子,历史悠久。古代人家中有读书郎的在端午包粽子要用枣做馅料,为什么呢?原来吃“枣棕”,取其谐音就是“早中”;还有一些人家将粽包成细长如毛笔的叫“笔粽”,吃这种粽子同样也是取其谐音“必中”,说到底都与读书高中有关。
有一种粽与生“儿子”有关,这就是九子粽。九子粽是将九个粽连成一串,而且粽中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成一串,又形状各异,并且每个粽子须用一种颜色的丝线绑成,九个粽子便有九种颜色的丝线,提起来,呈现五彩缤纷,非常好看。这种粽大多是作为馈赠特定对象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或儿子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九子”寓意多子多福。据说,九子粽在盛唐时期就有了,当时的京城长安十分流行,并进入宫廷,唐玄宗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悦,欣然赋诗:“四时花竞巧,九子粽争新。”清代乾隆皇帝也吃过九子粽,对这种节日应景的吉祥之物也大加赞赏。
早时家乡的粽子包法是十分简单的,其馅料是菜脯碎和蒜头炒花生油,但即使这么简单的粽子也不是随便的家庭就有的。我小时候,家里很少有包粽子的。端午节到了,看着别人家开始准备包粽子时,问母亲什么时候包粽子,母亲说,粽子就是炒香饭,我们就炒香饭吧。那时,不大懂得母亲这句话的含义。
等到我懂得母亲“炒香饭”的含义时,我已有机会吃上真正的粽子了。那时我已在汕头务工了,有一次,接待几位北方来的客户,他们说想品尝一下潮汕小吃,其中就有粽子。酒楼上的粽子个头很小,两三口就可吃完,客人说这个好吃,虽然他们那里也有粽子,但没有我们这里好吃。有人问起里面的馅料是什么,这个本应该我来解释的,但由于吃得太快,我没有注意到里面的馅料是什么。急中生智,我招来了厅面经理,她给予了详细的解释,而且她还引申说起了其他潮汕小吃的制法或故事。那一餐,至今令我记忆犹新,我意识到陪客户吃饭,不仅要会吃,更要会说,而且有时说比吃更重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粽子的馅料也在不断变化,即便在农家,也由单一的菜脯馅料发展到现在五光十色。今年端午节,妻子包粽子的馅料就有糯米、豆沙、五花肉、鸟蛋、莲只、香菇,当然菜脯还是要的,只不过菜脯已由唯一的主角变成了配角。一个小小的粽子包含这么多的馅料,也算是“肚”小乾坤大了。这样的粽子只要闻之也会垂涎,吃过一定齿颊留香。
粽子可以做为传情物。府城文友陈建中兄说他在20世纪60年代初,凤凰一位“番薯藤亲”来潮州读书,在他家居住了一年,与家人相处非常融合,尽管这位“亲戚”最后因高考落榜回凤凰务农,但建中兄从此多了一位真正的亲戚。这位亲戚也毫不含糊,不忘“寄人篱下”而又是满满情谊的一年时光。此后,亲戚在每年端午节来临之际,家里的粽子包好熬煮之后,不远七八十里路,挑着一对采茶小筐,到府城来送粽子给建中兄,而且一送就是50多年。为此,建中兄写了一篇《五十春秋“粽”是情》的散文在报上发表,以示对这份情谊的纪念,今年端午节前夕他在朋友圈又晒图说道,凤凰亲戚又送粽子来了。
凤凰的粽子与我家乡的粽子有些不同,它没有馅料,个头也大,呈长方体形,别名为“枕头粽”,很是恰切的。不过,这种粽子的制法一点也不含糊,要用野生常绿灌木“埔姜”和常绿乔木“甘亩”的枝叶,晒干烧出草木灰,然后用开水冲洗草木灰过滤出栀水来,再将糯米淘洗干净后在栀水中浸上一天一夜。隔天,从栀水中把糯米取出沥干水分才可以包粽子。粽叶也有讲究,用的是山上野生的箬叶,粽子煮熟后箬叶中天然香精充分释放,其香味更浓郁,然后,将大鼎里的水烧开,放入包好的粽子用柴火熬煮十几个钟头,才算大功告成!在这当中栀水是十分重要的,有栀水粽子就十分香,这一点与我们这里的粽子制法是相同的,栀水有清热利温,凉血散瘀之作用。
去年,参加市文联组织的采风活动,在凤凰过夜,就在餐厅里吃到地地道道的凤凰粽,吃的时候要配有一小盘白糖,将粽分成一小块一小块蘸着白糖吃,当然有花生粉糖或芝麻粉糖蘸着吃就更好了。相比之下,我还是较为喜欢家乡有馅料的粽子。建中兄看到我的这篇文章后,爽朗地笑着说,或许这有着那么一种谁不说自己家乡好的味道吧!
粽子的类型很多。有以其馅料而命名,如火腿粽、八珍粽、鲍鱼粽;有以其外包装而命名,如莲叶粽、竹叶粽、芦叶粽;也有以形状命名之,如枕头粽、三角粽、牛角粽。但不管什么粽,其基本原料即大米,则必须用糯米,这样的粽子吃起来才软糯,质嫩滑口,如果用普通大米,则大打折扣,其味甚至比不上普通炒饭。
家乡的粽子是用甜竹叶包裹之,具名“竹叶粽”。
在端午节前半个月左右,家乡人便会到屋前屋后、山坡上、山旮旯里寻找埔姜,然后晒干,烧成草木灰,准备包粽子的栀水,在节前两天,会准备粽叶。粽叶是“甜竹”的叶子,其叶长且宽,临近节日才去采摘粽叶,这主要是使粽叶保持最新鲜状态,天然的香味更浓馥。成材的甜竹取其竹节可制作竹筒饭,其原理也是取其天然的香精味;甜竹其嫩笋还可做成菜肴,只需将竹笋切成薄片与老鸭加咸菜熬煮即可,其味十分鲜美,现在有农户种植甜竹专门收获其嫩笋。摘甜竹叶,很多时候是小孩去完成的,往往十几个小孩围在一大丛甜竹周边,胆子大的爬上去采摘,胆子小点的在下面采摘,或与上面的人合作在下面整理上面小伙伴采摘丢下来的叶子,那也是乡村的一道风景。
包粽子还要用到扎线。以前,扎线是用蒲葵叶子,这是一种常绿乔木,其叶呈圆形,其直径可达三四十公分,可制作扇子,叫葵扇或芭蕉扇。这一大片叶子可以撕成二三十条细丝,且有韧性,这就是包粽子的扎线。所有的粽都缀在一把蒲葵叶上,可以达到二三十个粽子,甚是壮观,其个数远在九子粽之上。这样多的粽子是在大锅里进行熬煮的,这是采用柴草燃烧的土灶,需要一人坐在灶前添加燃料,柴火在灶里呼呼作响,火焰照得脸蛋红红的。经过约两个小时的熬煮,新鲜竹叶味道经长时间熬煮之后完会渗透到糯米之中,一种清香的淡淡的甜味与栀味混合在一起,再加上各种馅料的渗透,揭开锅盖那一刻,将粽子提出水,随着氤氲热气扩散,满屋生香,然后香气四溢,弥漫左邻右舍,有着莫名的一种激动。什么是人间烟火气,这就是实实在在的人间烟火气。现在蒲葵已少见,改用其他扎线绑了,一线一个粽,也有扎两个的。
包粽子主要是由家庭主妇完成的,但也有男人参与其中。今年家里包粽子我就参与其中,两片叶子,先折成一个漏斗状,然后依次放进少量糯米(垫底)、豆沙、五花肉、鸟蛋、香菇、菜脯,最后再用糯米覆盖,再用一片粽叶插在两片叶子的中间把口封住,然后将叶子往自己面前折包之,这时,要观察粽叶是否包裹住所有物品,如果有空隙,糯米是很容易摘下来的,那么煮熟之后不但影响美观,而且不卫生。一切都无问题了,在中间处稍微用力捏紧,再用扎线绑住之。当粽子形成时,我发现是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形状,有人说,这个三角形代表着天、地、人三者之间的和谐相处。从这个意义上说,吃粽子那是一种对和谐美好生活的祈望。虽然包粽子的技术性不那么强,但一开始,我还是在“一个好汉三人帮”之下才完成的,我感到一种劳动的快乐,这是我第一次包粽子,当以记之。
我喜欢吃一头甜一头咸、一粽两味的“双拼粽”,妻子包的粽子就是这种“双拼粽”。尽管现在这些馅料已是十分普通的,但对于我们来说,已是一个大进步,而且关键是自己制作的,儿子远在几百公里之外的地方工作,没有回家,在电话里说要寄粽子给他,他说想念家里的味道。
很多时候,一个粽子,包含的是人情世理,是一种乡愁,乡愁入口,历史的故事也就讲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