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24 10:06:27 来源:潮州信息网
作为“中国工艺美术之都”,潮州孕育的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以潮绣、潮瓷、潮雕、潮塑、潮剧和工夫茶、潮州菜等为代表的潮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日前,在第十九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中国工艺美术文化创意大赛”上,潮州市湘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潮绣项目区级代表性传承人谢秀华凭借潮绣作品《硕果累累》斩获金奖,再次引起了人们对潮绣的关注。
自幼热爱刺绣的谢秀华,既重视工艺传承,又敢于创新、博采众长,将绣种进行融合。作为高级工艺美术师、刺绣工艺美术师,她敢于采用国画、油画的技法和摄影与刺绣相结合,创新潮绣作品,令人耳目一新。
谢秀华
底蕴:“银针绣出半年粮”
灵动的金龙似临空飞舞、叶底池中的锦鲤栩栩如生、墙上的瓜果蔬菜透出“芳香”……走进位于潮州市湘桥区的谢秀华潮绣馆,一件件精美的潮绣作品映入眼帘,走近作品观赏,渐变色、点缀色等丝线的结合仿佛融化在画中一般,让人很难察觉到针线绣出的痕迹。
这些富含美好寓意、形象生动的作品都是出自谢秀华之手。三十多年的穿针引线,让谢秀华在潮绣领域有了不俗成绩,对传统的潮绣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突破。
“自六七岁开始,我就跟在母亲身边,学习绣花的技艺。”谢秀华说道,自己的母亲、外婆、奶奶都是村里的技艺高超的绣娘,她自小在村中绣棚中长大,绣工们的劳作让她耳濡目染,很早就可以独自绣花。
谢秀华指导潮绣绣工
谢秀华的童年恰逢是潮绣发展的高峰阶段,相关资料显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潮绣工艺到达鼎盛时期,潮绣品类繁多,大量产品出口海外,绣工遍布城镇农村。谢秀华回忆道,自己的祖父外出“过番”,在海外看中了市场对于潮绣床单、餐布、电视机罩等生活用品的大量需求,于是发动家中绣工,制作潮绣用品出口海外。
“以前几乎每一位妇女都会绣花的技艺,我们会将许多订单分发给周边村落的绣工,让她们定期制作,反馈到绣棚,再集中出口到海外多地。”谢秀华表示,这种在潮汕地区俗称“放花”的潮绣生产模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了许多农村妇女主要收入来源。这也印证了“潮州珠娘免落田(下地),银针绣出半年粮”的潮汕俗语。
谢秀华潮绣作品《红头船》
创新:潮绣“农产品”迈入文博会
不同于以绒绣作平绣的苏、湘、蜀绣,潮绣以金银绒绣包裹棉花作垫绣,一根绒线往往要分化成十余股,显得更像富丽堂皇的浮雕装饰画,明亮且立体;传神且富有韵味。
据谢秀华介绍,这种富有质感的呈现效果得益于“立体垫高”技法。不同于在薄薄平面绣布上灵活创作,绣布内里增加厚实的棉花,图案造型铺垫高于表面二、三公分,用刺绣绒线或金银线绣制,针线落入棉花芯中,绣工师傅看不见针眼掌握不到针的走向,很容易发生绣针偏离方向或断裂的情况,这种情况往往需要绣工手中银针的完美把握,更需要对经验的大量积累,本次在文博会上斩获金奖的潮绣作品《硕果累累》便是“立体垫高”技法的代表作品之一。
谢秀华潮绣作品《硕果累累》 曾柯权 摄
在谢秀华潮绣馆内,记者看到了潮绣作品《硕果累累》。“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作为岭南地区极具代表性的水果之一,在文化长河中受到许多艺术家的青睐。《硕果累累》上绣着的一大串果实丰满的荔枝,一颗颗火红的荔枝热烈地簇拥着,红果绿叶,相得益彰。果实色彩娇艳欲滴,让人不觉地想摘下一颗品尝。
近年来,谢秀华敢于采用国画、油画的技法和摄影与刺绣相结合,创新潮绣作品,就本件作品而言,通过“立体垫高”的技法,使得荔枝粒粒具象立体,仿佛迎风摆动;就连阳光照射树叶的高亮、阴影,果实藏在叶底或阳光下呈现的不同明暗效果,都通过丝线分布与颜色表现出来。
谢秀华潮绣作品《五福临门》
而谈及为何会选用这个主题时,谢秀华介绍道,自己在过去几年中都参与了当地乡村振兴的工作,接触到了当地的特色农业,在此基础上,她创作了一大批与农业相关的潮绣作品,体现乡村活力。
“过去我们绣的,大多是鱼、花朵、龙凤等传统的主题,而做服务乡村振兴工作,给了我很大感悟。这幅《硕果累累》不仅意味着作品,更代表着乡村振兴工作、乡村经济发展硕果累累。”谢秀华说。
传承:引导工艺美术行业集聚发展
随着机器刺绣的发展,去手工化的生产模式使得过往遍布在潮汕地区的绣棚逐渐式微,高精绣工日益稀缺。如何让潮绣再获新生,成为了谢秀华近年来一直思考的问题。
让潮绣成为日用品,走进“寻常百姓家”,是谢秀华思考的落脚点。谢秀华也在探索着潮绣在新场景的应用。潮绣别针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希望在特制的别针上利用潮绣来装饰,让潮绣可以当作装饰品。”如今,谢秀华团队正在尝试着让潮绣成为衣物、帽子的一部分,让更多的年轻人喜欢潮绣,喜欢国潮。
谢秀华带着潮绣走进校园
在培育更多的潮绣传承人方面,谢秀华也一直在努力。2020年,谢秀华潮绣艺术馆在潮州市湘桥区成立,成为了社会、机构及学校等人员学习潮绣技艺、传承非遗文化的场所。“开设这个展馆,一方面可以让没接触过潮绣的人直观地参观潮绣,另一方面还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拿起针线,制作潮绣。”谢秀华说,近年来,她开设潮绣培训班,支持和鼓励青少年免费前来学习、制作潮绣。学员学成之后,还可在此地接受订单,得到一定的收益。同时,谢秀华也带着她的团队走入校园,培养学生对潮绣的兴趣与喜爱。
如何让潮州古城与潮绣有机结合,形成集聚效应、乘数效应?谢秀华认为,潮州应加快推进工艺美术高标准展馆项目建设,引导工艺美术行业集聚发展。集中力量和土地,让众多潮绣工作者们形成合力,集中展示潮绣技艺与潮绣作品。
湘桥区积极推动工艺美术事业发展
与此同时,湘桥区积极推动工艺美术事业发展的系列举措也与其想法不谋而合。去年,湘桥区就推出《潮州市湘桥区实施文化强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行动计划(2022—2025)》,致力打造“四大品牌”;实施“六大工程”,扩大文化影响力。
记者获悉,湘桥区正规划建设“潮绣村”,融合区域内多方力量,同时丰富古城文化业态,激发古城活力。通过整合文化资源,激活文化活力,擦亮文化品牌,湘桥正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共建文化家园,走出一条具有湘桥特色、提振文化自信的文化强区之路。
“潮绣不仅不会消失,还会走进更多的生活场景。”谈及潮绣未来的走向时,谢秀华信心满满。她表示,将活用好湘桥区在文化传承方面的政策支持,把更多新时代元素和时尚文化融入作品,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让潮绣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助推湘桥高质量发展。
来源:羊城晚报·羊城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