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26 10:39:18 来源:潮州信息网
全省农村现有卫生户厕普及率达96%;90%以上自然村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全省建成规范化村级园的行政村占比达100%;全省基本实现100人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近年来,广东以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工作强度、投入力度推进乡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如何聚集省委、省政府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近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从五个方面提出22项明确部署扎实推进我省乡村建设。
“作为广东未来一个阶段乡村建设顶层设计的纲领性文件,《实施方案》将统筹引领全省乡村建设落地成效。”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副总工程师蔡穗虹说,《实施方案》有五个亮点,即乡村建设内容系统全面,切合广东实际情况,体现县镇村的统筹发力,创新推进机制,强化人地财等关键要素保障。
系统集成多个政策,目标设定不搞“一刀切”
蔡穗虹认为,《实施方案》的内容系统全面,对乡村建设的各项工作,都进行了非常系统的部署安排,“乡村建设方方面面的工作要干什么,怎么干,具体任务、目标都非常清晰,一目了然。”
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实施方案》通过将省各级各部门出台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四好农村路”、农村集中供水、美丽圩镇建设等乡村建设领域有关政策系统集成,既较好解决政策零碎、分散的问题,又将我省各级各部门既有的成熟经验做法予以提升固化,体现出贯彻落实中央《方案》的广东特色。
具体到目标方面,《实施方案》设置了到2025年珠三角地区全部行政村、沿海经济区和北部生态发展区80%以上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标准的行动目标。
“这非常契合广东实际。”蔡穗虹说,广东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因此,《实施方案》针对不同区域设置了不同的行动目标,而不是“一刀切”,有所区分,这些目标的设定科学合理,对于第一经济大省广东来说,又都是应该锚定的。
突显加快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
《实施方案》指出,要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围绕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以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为重点,建立自下而上、村民自治、农民参与的实施机制,努力让农村具备更好生产生活条件,让广大农民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事实上,针对我省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实施方案》提出了“实施县域内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行动、实施县域内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等内容,突显出我省要通过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补齐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进一步提升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实施方案》的这些提法和省委‘百千万工程’在政策导向上是一致的,可以说是落实百千万工程的细化措施。”广东农村研究院专职副院长王建军说,特别是《实施方案》中提出的县域内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行动,从道路优化升级到水利工程、供电、网络、物流等基础设施的配置,要求县域内统筹推进,十分必要。应该从产业发展,民生所需的要求出发,一体设计规划,一体建设运营,可以极大提升效率,发挥作用。
“突出县镇村的统筹发力,这是它一个很大的特色。”蔡穗虹认为,《实施方案》里提到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都不是就村论村,而是从整个县域的角度来进行统筹,县域怎么做,镇怎么做,乡村怎么做都有明确具体的任务目标,然后由县来统筹,镇村联动。
从机制上保障激发村民参与积极性
在乡村建设中,如何激发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避免出现“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一直是乡村建设关心关注的话题。
为此,《实施方案》提出健全村民参与机制,明确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坚持和完善“四议两公开”制度,依托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民小组会议等,发动村民共建美好家园。在项目谋划环节,组织村民参与乡村建设项目研究决策。在项目建设环节,积极推广先建后补、以工代赈方式,鼓励村民投工投劳、就地取材开展建设。在项目管护环节,落实“门前三包”、受益农民认领、以奖代补等农民自管方式。支持各地创新方式引导农民参与乡村建设,鼓励村级组织和农民工匠带头人承接乡村建设小型工程项目。
对此,王建军认为,《实施方案》对健全村民参与机制有明确的要求,非常具体非常有针对性。过去存在“干部干,村民看”的现象,主要是村民不能有效参与乡村建设的决策,在项目建设环节,要么不知情没积极性,要么无法介入,只能看,即便是项目建成了,村民也不关心不重视,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村民的积极性。“按照《实施方案》的这个要求落到实处,相信各地会涌现出很多创新的参与方式,极大激发村民的创造性,村民也会由此提升使命感和获得感。”
“《实施方案》里创新提出‘健全村民参与机制’,让我看到了广东乡村建设‘为人民而建、为人民所用’的出发点。”浙江乡立方乡村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合伙人、副总裁陈才说,从乡立方团队从事农业与乡村实践20年的经验来看,要想充分激发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需要把握“建设围绕产业转、产业围绕共富转”这一基本点。乡村的建设除了做好民生兜底,还需要产业前置、运营前置,在建设过程中,前瞻性地为乡村植入一批富民兴村的“未来产业”。在建设与产业协调发展的过程中,着重构建一套联农带村的共富机制,让村集体、老百姓、社会主体共同参与到乡村建设与产业落地中来,最终实现共建、共享、共富的局面。
“推进乡村建设需要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华南师范大学“三农”与城镇化研究所所长胡靖建议,这首先需要组织振兴,通过组织振兴实现产业振兴,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待积累了一定的集体经济收入、有了经济基础后,再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以工代振等方式,参与家乡的建设。不能“一刀切”。现在不能沿用过去“义务工”“积累工”的方式。
来源: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