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6-28 10:01:28 来源:潮州信息网
“潮农汇”潮州乡村振兴论坛(第九期)活动现场。本报记者 庄园 摄
6月2日下午,“潮农汇”潮州乡村振兴论坛(第九期)暨“百千万工程”培训会在市党政机关会堂举办。活动邀请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三所所长、潮州分院院长陈伟劲高级工程师围绕“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主题,对“百千万工程”的背景与意义、省有关工作部署进行详细的解读和分析,并结合我市发展实际情况,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出了具体路径。
以提档升级为导向 提升县域综合承载力
县镇村联动发展路径包括三大方面,分别是强区县、提镇、兴村。陈伟劲提出,要以提档升级为导向,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提升县域综合承载力。必须要充分衔接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的动力来源,通过轨道网络建设强化交通链接,提升区域对流下的发展潜力,并依托区域产业转移的关系链接,为县域地区提供产业平台载体。
潮州正推动五大千亿产业集群建设,而县域产业平台是重要载体。要以项目为引领,加强重点平台建设,推动产业园区扩能增效。首先是结合传统优势产业,助推产业转型,找准产业链条,谋划新兴战略产业体系。其次是结合产业需求,精准布局功能,合理划分产业地块,预留空间弹性,并结合不同产业类型地块塑造特色化品质空间。最后是完善产业服务配套,包括面向全流程研发环节的科研创新配套设施以及服务差异化产业人才需求的品质公服配套设施。
潮州县域的城镇体系格局扁平化,县城首位度低,人口集聚吸引力低。陈伟劲认为,县城可以借力区域轨道建设,进一步强化中心城区的资源要素集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以潮安县城为例,通过加快推进粤东城际轨道、潮汕快速西线、潮汕快速东线建设,强化与汕潮揭都市圈核心地区的交通互接。同时利用轨道站点建设,把握关键资源集聚优势,推进周边地区产业平台集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充分发挥TOD站点的综合带动辐射效应。
针对县域的公服配置普遍存在的民生设施欠账较多的现实问题,陈伟劲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解决路径。一是需要统筹“兜底性”的公共服务设施、市政基础设施、产业配套设施。要建立基础设施一体化规划建设机制,统筹规划水、气、电、热等市政公用设施,推动向城郊村和规模较大中心镇延伸。二是推动公服设施分区分级,建立区县级—镇级—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体系,增强县城的区域综合性服务职能,强化镇村一体的公共服务配套圈,提升村级惠民便捷服务,持续推动公服配套城乡一体化联动发展。三是实施科学有效配置的标准,打造全龄段教育体系+建设城乡学校共同体、以医共体为抓手健全高质量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功能完善的文化设施网络、健全老有颐养的社会福利设施等。
此外,还要聚力建设绿美潮州,提升县城生态品质。陈伟劲介绍,“绿”要从“大区域”的生态格局出发,顺应生态过程,塑造构建“三山三链两水一湾”的大地景观,持续推进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绿美保护地提升、绿色通道品质提升的三大专项高标准建设行动。而“美”则要针对用地规模紧张的现状特征,从“细微处”着手,通过针灸式开敞空间盘活与串联,利用水系和碧道串联零散绿地,构建满足居民连续半小时活动的线性公园。同时通过点状挖潜,以边角地、插花地、街头绿地的微改造方式拓展口袋公园和社区体育公园,实现“剩余空间”向“金角银边”的转变。
以集聚辐射为导向 强化乡镇“联城带村”节点功能
要促镇强镇,精准把脉,找准各镇发展生态位。依照《广东省乡镇(街道)分类办法》,将乡镇划分为强化辐射带动和支撑作用的中心镇、提升产业优势的专业镇、建设文化强镇、旅游名镇的特色镇以及一般镇,通过精准分类施策,按照“一镇一类”“一镇一方案”,实现差异化、品质化、特色化发展路径。
如何振兴镇域经济,强化乡镇“联城带村”的节点功能?陈伟劲提出,第一,要大力发展“一镇一业”,打造品牌产业特色。依托本土资源形成特色产业,激活内生发展动力,如加快彩塘不锈钢、凤塘陶瓷、古巷卫浴瓷器、浮洋珠品、庵埠镇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的提质转型升级;做强金石花卉、文祠橄榄、官塘牛肉、汫洲生蚝、浮滨狮头鹅、东山青梅等传统优势农业,促进特色农产品一二三的融合发展;依托龙湖古寨、大城所、新丰旅游名镇等文旅资源,打造“潮味”文旅产业。同时通过强化产业链薄弱环节,聚焦优化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健全物流配套保障体系,从各环节推动全镇优势产业增产增效。
第二,要做大做强中心镇,增强周边辐射带动力和县域发展支撑力。以潮安区凤凰镇省级中心镇示范样板为例,锚定潮安北部县域副中心的定位,联动文祠镇、浮滨镇、赤凤镇等周边兄弟镇,通过茶旅走廊等工程建设推进区域有序分工、功能互补,实现潮安北部整体产业提升,实现规模效益。打造“全、强、特”茶产业链,构建“外联内优”的道路网络,完善服务圈和舒适生活圈建设,做大镇区产业服务核心。同时推动绿色低碳生态发展行动、活化凤凰畲族特色民俗村寨、古茶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塑造山林文化景观四项专项行动,持续做美中心镇示范样板。
第三,接续赋能“美丽圩镇”品质提升,建成一批省级样板。强化产业配套服务,助力产业升级更新,包括分层级培育多样化配套服务产品,吸引企业进驻,完善消费体验等多元举措。挖掘公共空间,通过绿道串联和口袋空间的挖掘,植入文化、生态等景观要素,打造人、文化、自然和谐流动的美丽圩镇。完善基础配套设施,集中提质改造圩镇农贸市场、公共文化、道路交通、教育资源、医疗保障、社区养老、商贸服务等功能,落实垃圾、污水、厕所、电力等民生设施的保障。根据历史人文和乡土特色,优化门户节点、街道、住宅等风貌,推动镇域整体风貌提升。
“潮味”和美宜居为导向 全面支撑乡村建设
如何“兴村”?陈伟劲提出,和美乡村的建设需要从整体性思维和特色化思维两方面下功夫。整体性思维主要是以乡村振兴示范带为抓手,其建设标准为,串联不少于1个圩镇、5个行政村,且精品段不少于10公里。乡村振兴示范带是以中心村为节点,圩镇为枢纽,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集片成带,统筹推进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的先行示范区,统筹村庄连片发展。以潮安凤凰山茶旅走廊乡村振兴示范带为例,基于“一地两园三镇”的区域格局,打造“两带三区十片”岭东山水茶乡空间,通过谋划茶全产业链高地、建设全域旅游目的地、做强农产品优势品牌、培育创新服务新经济,推动沿线镇村统筹协调的高质量发展。另外还有韩江历史文化长廊的“碧道+沿线乡村”模式、饶平古驿道的“古驿道+沿线乡村”模式等多种线性连片发展模式。
特色化思维则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因地制宜,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风貌。
首先是让特色精品村先行,提升乡村品质,彰显独特乡村文化。通过做优精品空间,提炼特殊文化符号,轻微介入传统公共空间,将传统文化植入到场地设计、活动策划中,运用岭南潮味的本土营造,充分展示场所地域文脉特征。此外要强化传统乡土建筑的修缮保育活化,彰显深厚人文历史,通过史料整理、古迹修复、空间设计、功能植入等手段,将传统建筑的历史传承、精神内核与新时代的功能需求相结合,彰显乡村的深厚人文历史。
二是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促进一产“接二连三”。依托资源禀赋,立足特色资源,推动农业精细化、品牌化、园区化发展,将资源变产品、产品变名品,发展潮州全域四大特色农业集聚区,包括北部山区特色农产品生产区、名优食品加工物流区、都市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以及沿海生态健康水产养殖区。同时加强用地保障,打造一村一品,强化品牌效应;盘活乡村资源,农文旅融合,打造乡村产业高地;加大乡村招商,化“被动输血”为“主动造血”。以沿海生态健康水产养殖区为例,设有饶平县水产产业园,片区以水产养殖业为主导,要强化特色水产种业优势,打造“育繁推”一体的水产种苗体系和优质种苗培育基地,高标准推进现代化海洋牧场。另外要深度挖掘全产业链增值空间,聚力培育特色农业发展新动能。
强化土地保障 激发县镇村产业活力
目前,潮州呈现人多地少、用地增量紧缺的现状情况。以潮安区为例,未来15年增量空间十分有限,庵埠、古巷、彩塘、凤塘等传统工业重镇现状开发强度普遍较高。如何持续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需要?陈伟劲建议,潮州可以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为基础,从增量找地、存量挖潜、用地政策等方面作为推动抓手,按照“一县一策”“一镇一方案”确定全域统筹实施方案,形成项目清单工作抓手。
在增量找地方面,要从找地—整地—供地—建设的全流程切入,立足总规,划定单元。在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推进土地再开发等情形下,通过划定控规单元范围,摸清控规单元范围内土地规划、征收、供应及现状情况,精准找地,为重大项目落地提供保障。
在存量挖潜方面,要探索县镇村联动的用地盘活利用路径。要县城先行,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和存量资产,加快处置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大力推进低效用地再开发。镇域则以“统筹集约、优化布局”为原则,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收拢统筹串联资源,利用存量空间持续推进全域的环境整治提升。乡村应通过走访摸查等多种形式,识别闲置房屋、危房等低效空间,灵活应用农村建设用地复合利用、土地综合整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方式,解除土地制约乡村发展的瓶颈。
在用地政策方面,用好点状供地政策红利,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根据相关政策要求,如符合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业、乡村休闲旅游业、乡土特色产业、乡村信息产业及乡村新型服务业等乡村产业项目及其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确需在城镇开发边界外使用零星、分散建设用地,且单个项目建设用地总面积不超过30亩的,可实施点状供地。
强化投融资运作 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专项债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是当前地方稳投资、稳需求、稳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而成功申请专项债和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有三大要点。一是规划引领,围绕地方重大平台、重点领域等城乡发展建设要事开展规划策划,高位统筹谋划定位与目标、总体布局与分区安排、综合开发与专项建设、长远发展与近期开发等关系,为后续项目精准策划奠定基础。二是项目为王,扎实构建高质量项目储备库,根据项目融资方向,对项目进行分类分级、分片分区域、分专项等整合打捆,形成可分期实施的建设项目库。三是注重落地,强化项目空间要素保障能力,包括考虑底线约束要素(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用地空间(城镇开发边界、用地属性、用地性质、规模指标等)、建设基础、开发效益与开发成本等因素,科学安排用地空间布局和分期开发时序。
陈伟劲还指出,目前专项债应用呈现出多元化的投融资模式。“专项债+规划策划”模式,从规划策划到专项债申请,再到后续详细设计,以融资服务延长“规划+”业务链,保障规划建设费用。“专项债+全过程咨询服务”模式,构建以融资服务为引导,组建项目专班,把控规划设计、项目生成、投资融资与工程建设全过程咨询。“专项债+开发性金融”的组合融资模式,则围绕专项债支持领域,通过融资拼盘,进一步撬动社会资本,为项目落地提供投融资保障。
规建管全链条 推动工程一体化建设
“通过项目规划、项目设计、项目实施一体化流程,推动百千万工程项目落地实施。”陈伟劲表示,实施百千万工程应组建多专业、多领域的技术团队,构建陪伴式技术服务,坚持规划设计先行,建立驻场协调机制,做好长期跟踪服务。
首先,项目规划要围绕发展目标,深入县域镇域村域开展专题调研,形成系列成果,以“一图一表”为核心建立项目库,通过涉农资金使用、省市重点项目、专项债等落实建设资金。同时重点开展产业园区、重大公服设施、碧道绿道、乡村振兴示范带等精品项目设计与建设工程,配合投资运营主体前置,合理安排建设内容及规模(方案设计)、建设方式、建设地址、建设工期等项目前期工作。其次,开展编制施工设计图纸、工程预算等,配合项目施工,对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管理维护全程把关,推动项目建设一气呵成。此外,实行全过程驻场陪伴式服务,如每周撰写形成驻场日志,跟进施工进展等。建立“政府+工作组+村委+专业团队”工作协调机制,及时处理现场矛盾,有效推进项目落地,把控项目实施效果。
智慧赋能 数字化助力县镇村高质量发展
目前,广东省各地已探索开展具有广东特色的数字创新应用,利用5G、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开展数字农业产业园、阳光村务、平安乡村、农产品电商、乡村大脑、智慧党建、智慧旅游等多个创新应用,积极探索“数字乡村发展新模式”。
陈伟劲建议,推动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可聚焦土地资源、农文旅融合、乡村治理三个重要方面,打通多源数据渠道,支撑多领域智慧应用。
土地资源管理数字化。依托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开展全域测绘,整合土地利用现状、规划、管理数据,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利用视频感知、AI分析、三维等技术优势,建设国土空间综合管理平台,实现高效空间治理,提升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效益。
农文旅融合数字化。整合全域农文旅产业数字资源,建设农文旅融合数字化平台,覆盖农文旅信息推介、农产品电商营销、经营主体管理、智慧旅游等应用场景,打造农文旅智慧管理、服务、营销新模式。
乡村数字治理。叠加乡村治理的全要素信息,全面涵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服务于灾害应急、疫情防控、生态保护、便民服务、政务服务等应用场景,联动基层各部门实现业务协同管理和服务、指挥调度,全面提升乡村治理辅助决策能力。
文字整理: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丁玫 吴育杭
摄影: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