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21 09:30:05 来源:潮州信息网
赵长城遗址
□ 谢锐勤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明】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端午假期来到河南省新乡市的辉县市与卫辉市交界处,专程考察赵长城遗址,研究在战国时期维持了181年的赵王朝。
上午从辉县市张村乡滑峪村龙溪温泉赵长城出发,一路盘旋上山,经张黄公路到山巅段岭寺村,穿越赵长城下山到谷底卫辉市狮豹头乡花园村,再北上大池山村,顺着彩虹公路冲到山顶柳树岭村,再下山经辉县市黄水乡圪针林村绕到卫辉市太公镇道士坟村,下午回到龙溪温泉。一路与赵长城或平行、或斜穿、或垂直,与这堆2300年前的石头耳鬓厮磨了一整天。
赵长城遗址全长约40公里,墙体直接砌筑在山体上,就地取材,墙体内外两侧用相对规整的自然毛石垒砌,剖面呈梯形,石块外大内小,中间填充碎石,基宽2.1—2.7米。赵长城在山岭险峻处,借用天险、天险墙替代,在沿线制高点设置哨所、烽燧等附属设施,一直延伸至林州市、卫辉市,主线明确,脉络清晰,其辉县段遗址是战国时赵国与韩、魏两国的国界标示性城墙和军事防御性城墙。
历经两千年风雨侵蚀与战乱损毁,如今赵长城仅存根基,大多为墙体底部及石块的自然堆积,以小石块为主,完全失去磅礴的气势。其中大石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拆去围堤造田,遗址周边修筑整齐的梯田和羊圈,都是赵长城的“功劳”。
远眺遗址,赵长城时而隐没草丛,时而露出地面,蜿蜒曲折,绵延不绝,宛如一条灰蛇在山岭游动,就在以为它消失时,它却又冷不丁露出头来撩拨你。驻足石头,杂乱,高低不平,踩上去有些硌脚,容易摔倒;荒凉,与杂草、虫子为伴,纹丝不动,一如千年前的冰冷,好像凋零的老兵在默默回首往事。
叶芝感慨:“等热闹的岁月落到身后之时/我们还可能找到更好的奇迹?”
也许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大将在此功亏一篑,也许有思念远方家人的士兵在此抱头痛哭,也许阴冷的残月下曾流淌如泣如诉的歌声,没了刀光剑影,褪去了腥风血雨,只剩一堆破石头供后人凭吊,却因发生在此的争霸故事语焉不详,英雄面目不清,凭吊变得空落落。
《史记·赵世家》载:“(赵肃侯)十七年(公元前333年)围魏黄,不克,筑长城。”赵长城为公元前333年赵肃候为防御其南部魏国入侵而建,然而,公元前222年,秦军向代进军,破灭赵代王嘉,宣告赵国彻底灭亡,坚挺的赵长城也保护不了赵国。
当然,赵国灭亡的真正原因是遭受长平之战重创后,经济基础弱、政治上腐败、军事实力差、君民心不齐,因此,灭亡是迟早的事,赵长城充其量起到一点延缓作用。本质上,长城是国家治理技术不发达的产物。由于物资、交通、通讯、军事等均不发达,国家治理半径偏大,为消除内外部威胁,各国只能靠物理隔离来维持统治,这也是清代以前各王朝喜欢修长城的原因。
说到底,赵长城只是国家安全的外在表现形式,其核心问题还是统治基础。如今有高铁、汽车、飞机、电力、无线电等现代化设备,治理半径无限扩大,不再依靠修筑在山上的长城,但对于核弹和导弹防御系统等“空中长城”,对于民心和美好生活品质等“精神长城”的需求,有增无减。也许,只有将“有形长城”和“无形长城”结合起来,将最重要的民心基础筑牢,才能真正确保国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