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7-22 09:06:34 来源:潮州信息网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高质量发展的最大短板。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广东视察,寄望广东“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为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决定》,推动全省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走实走深,近日,南方杂志社在广州举行“广东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座谈会。南方杂志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姚燕永致辞,省乡村振兴局督查专员方伟喜作主题发言。南方杂志社党委副书记、副社长石雄东主持会议。
近日,南方杂志社在广州举行“广东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座谈会
座谈会现场,来自韶关、河源、梅州、阳江、湛江、茂名、肇庆、清远、潮州等地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代表、驻市帮扶指挥部代表讲述了来自基层一线的探索实践和思考。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谭炳才、省社科联专职副主席曾赠、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周鑫、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林辉煌等专家共聚一堂,为广东乡村振兴支招,为破题广东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建言献策。
推动驻镇帮镇扶村工作走实走深
当前,推动广东高质量发展,最重要最关键的抓手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省委书记黄坤明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暨全面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动员大会上强调,全面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和乡镇综合服务功能,建强中心镇专业镇特色镇,建设美丽圩镇。省长王伟中在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深化拓展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深入开展“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
南方杂志社党委副书记、总编辑姚燕永致辞
姚燕永在致辞中表示,《南方》杂志致力于成为党委政府部门工作的参谋和助手。2021年6月,广东省委、省政府创新开启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一周年之际,省委农办、省农业农村厅、省乡村振兴局联合南方杂志社组建评选委员会,面向全省组织开展“百份优秀乡村振兴调研报告”和“百份优秀镇域乡村振兴规划”评选活动(以下简称“双百”评选活动),充分发挥典型示范意义,引起社会强烈反响。同时,南方杂志社与省乡村振兴局、评审专家组成三个调研组,辗转韶关、清远、揭阳、茂名、阳江、河源、云浮等欠发达地区,深入调研30多个乡镇,推出《蹲点乡村问振兴——广东驻镇帮镇扶村周年调查》大型报道。读者纷纷留言跟帖:“报道对今后乡村振兴工作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县、薄弱环节在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启动实施,对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广东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如何有效衔接发力,实现县、镇、村三级联动发展的最大合力,是一篇需要深入研究的大文章。
省乡村振兴局督查专员方伟喜发言
方伟喜在发言中表示,广东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历经两年探索,一些经验做法在全国引起了高度的关注。方伟喜表示,接下来,面对新形势新要求,结合落实省委“1310”具体部署,一要紧密聚焦“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做好衔接工作;二要聚焦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常态化帮扶,守好防返贫底线,这项工作时刻不能放松;三要聚焦富民兴村要求,做好产业发展、联农带农文章;四要聚焦民生改善,动员用好所能用到的各方面资源;五要聚焦乡村善治,打造农耕特色文化。
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实践
广东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已经进入两周年。南方杂志社与省乡村振兴局、评审专家调研组发现,驻镇帮镇扶村工作给地方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驻镇工作队给地方带来了项目、资金、先进的发展理念,“组团式帮扶”有效弥补了镇村人才缺乏的短板,对于增强镇村的内生动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湛江市徐闻县和安镇距徐闻县城60多公里,地理位置偏僻,经济发展比较滞后。其中有两个行政村是海岛村,村民依靠渡船出行。“工作队积极联合镇政府首先从路通、灯亮、水净等基础设施开始做起,两年来各组团帮扶单位累计投入自筹资金742万元,用于镇中心文化广场升级改造、为海岛村购置6台14座电动便民车等,协调镇村谋划驻镇帮扶项目167个,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断提升了驻地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驻湛江市徐闻县和安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王明利介绍。
“东有红色苏区,西有体育黄塘。”驻河源市紫金县黄塘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副队长王智勇介绍,工作队经过调研提出了打造“体育黄塘”的目标,并成功争取到了2800万元资金推动建设嶂拔骑行公园,推动总投资5000万元的紫金县中小学生游泳培训基地得以顺利复工,推动首期总投资金额1400万元的环九龙湖马拉松跑道项目开工建设,等等。还有国际网球学院等一批项目正在积极筹划中,大大提升了黄塘的知名度,推动了当地的发展。
从“驻村帮扶”到“驻镇帮镇扶村”,广东在全国率先探索。两年来,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在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增收、农村基层治理、公共服务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怎样的探索和实践?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我们工作队在科学谋划乡村振兴时,最重要的是要紧扣产业核心,着重在产业经济性、可行性、可持续性、可融合性以及整个产业链条的完整性上下功夫,突出对镇村集体经济收入提升、农民致富的引领带动作用。”驻梅州市蕉岭县新铺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丘旭宁介绍,工作队提出“1+6+N”产业体系构想,即以镇管国有企业为产业核心,发展光伏、辣椒等六大产业,建立完善新型村级合作社体系,打造既可独立发展,又相互推动、优势互补的可循环、可持续的产业发展体系,目前已初见雏形。
清远市英德市连江口镇是习近平总书记曾亲临视察的地方。2022年,全镇11个村(社区)全部提早三年完成了村集体收入超过15万元的任务目标,秘诀何在?“欠发达地区基础薄弱,发展产业非常不容易。要链接珠三角等发达地区资源,走出一条产业联动发展的道路。”驻清远英德市连江口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黄江波介绍,连江口镇采取的是与珠三角发达地区“联动发展、收益共享”的“飞地”产业发展模式,与佛山市禅城区南庄镇紫南村合作开展工厂化养殖桂花鱼,连江口镇投资入股,每年获得收益分给各村集体。
农民的钱袋子鼓了没有,是检验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成效的重要尺度,也是乡村产业振兴的根本目的之一。“农业产业项目具有较高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村集体和普通农户直接参与很难抵御此类风险。如何规避风险?关键是要抓龙头企业,发挥好龙头企业以丰补歉、分散和抵御风险的能力。”驻韶关市翁源县官渡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王慧介绍,官渡镇组织6个行政村和立华牧业有限公司共同投资建设笼养鸡舍,项目建成后,公司向村集体固定分红10万元/年。工作队还推动立华牧业有限公司扩大规模和延长产业链,从鸡苗的孵化到饲料加工、鸡的饲养、屠宰、销售等,整体带动400—500户农户每年每户增收20—30万元。
“产业发展很关键,资源整合是先手。”驻茂名信宜市丁堡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骆庆军介绍,工作队首先把全镇的资源摸清楚,哪里有闲置的土地,哪里比较适合集中发展,然后把企业的需求和当地的资源进行对接,目前已成功引进11家企业落户丁堡。在本镇没法落地的企业,工作队还联合信宜其他4个工作队组成一个产业发展联盟,在种植、市场、企业落地运营等方面进行合作。骆庆军举例,有其他镇发展了红黑米的产业,但受到各种条件制约难以做大,丁堡镇就把这个产业引进过来一起搞,实现资源共享。
发展乡村产业,乡镇不能单打独斗。肇庆市封开县南丰镇等北部三镇,是全省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中唯一一个连片推动乡村振兴的地区。驻肇庆市封开县南丰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张长治介绍,三镇共同制定规划,整合优势资源,切实推进三镇的乡村振兴。比如,三镇在基础设施上统一规划、统一推进建设,在美丽乡村建设项目上也统筹考虑。养牛是当地农民的传统产业,三镇同时布局肉牛养殖,使用统一的品种和养殖模式,充分发挥南丰镇作为区域商贸中心优势,布局屠宰加工企业、建设冷链设备等,充分辐射带动另外两个镇的养牛业,实现资源共享,产业相连,资源相融,发展互促。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2021年以来,佛山帮扶肇庆32个重点镇。佛山市驻肇庆市帮扶指挥部组长彭荣华介绍,两年来,佛山注重发挥市场、企业力量参与帮扶工作,引入社会资金30多亿元,并与当地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实施各类帮扶项目750个,推动374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直接拉动消费帮扶3亿多元,办成500多件惠民利民实事,惠及群众50多万人。佛山的经验之一就是高度重视培训肇庆“新农人”。“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有情怀、有知识、懂技术的新农人。”彭荣华举例,佛山、肇庆都是全省数一数二的淡水养殖大市,但亩均产值却差别非常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技术差距。为此,指挥部充分发挥“108名博士专家团”作用,先后在高要、四会等地开展“新农人”培训2000多人次。
驻镇帮镇扶村既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一招,也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黏合剂。工作队精准发力补齐民生短板,推动镇域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切实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坚持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坚持‘民生为要’。”驻阳江市阳西县程村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罗晖介绍,目前程村镇已实施提升脱贫攻坚成果、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镇域公共服务、乡村产业发展、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水平等项目共21项,实现了让乡村环境美起来、让群众收入多起来、让休闲娱乐在身边的建设目标。工作队还筹集社会资金230万元及电脑、打印机等物资,为镇属中小学完善教学设备,组织2批23家珠海市属企业为有意外出务工人员提供1128个就业岗位,等等。
连江口镇连江中学以前在英德全市中学中排名倒数前三,经过两年的帮扶,目前排名已提升到全市中等水平。“办好老百姓最需要的教育、医疗等民生实事,是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有效途径。”黄江波介绍,工作队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实施了乡村教育振兴“六大工程”,同时不断提升镇域范围内的医疗服务能力,努力践行“帮助一个人、改变一个家庭、温暖一座村庄”的帮扶理念。
在党建引领的推动下,乡村振兴更加澎湃有力。驻潮州市潮安区龙湖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童坚介绍,工作队建立“党建结对”帮扶工作机制,协调组团单位16个基层党组织,与龙湖镇15个行政村、龙湖卫生院党组织结对,实现党建结对共建全覆盖,参加结对企业12家。截至今年6月,工作队从中山对口帮扶指挥部、组团成员单位、党建结对单位等筹集财政资金、社会资金和物资折合人民币903万余元。
为广东乡村振兴“把脉问诊”
随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启动实施,广东乡村振兴驻镇帮镇扶村工作如何有效衔接发力,实现县、镇、村三级联动发展的最大合力?座谈会上,专家基于“双百”评选和基层调研,对广东乡村振兴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建议。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基层反馈最多的就是资源要素保障问题。因此,在推动‘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过程中,要重点解决要素保障的问题。”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谭炳才表示,发展县域经济,首先要解决资源约束问题。
谭炳才建议三向发力:一是实施扩权赋能改革。推进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向县级下放,让县一级能够统筹、使用更多资源。二是引导多方参与共建,“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多方共同发力。比如,在资金方面,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政府出一点、集体筹一点、社会资本投一点、银行贷一点、帮扶方补一点、乡贤捐一点,引导更多资金注入县域发展和强镇兴村。三是持续推动人才下沉。要进一步用好驻镇帮镇扶村等帮扶体制,推动发达地区干部人才向欠发达地区流动。
省社科联专职副主席曾赠的另一重角色,是驻阳江市阳西县塘口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做好驻镇帮镇扶村工作,要坚持人民情怀。”曾赠站在一线工作队的视角,对此深有体会,“为了确保工作队‘融得进、下得去、干得好’,工作队走街串巷,深入一线了解镇情村情,增进和老百姓的深厚感情。现在村民有事情习惯了找工作队。”
“到位不越位,依靠不依赖,主动不主导,知难不畏难”,这是曾赠的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方法论。在曾赠看来,乡村振兴工作千头万绪,明确好乡镇发展方向至关重要。工作队联合华南理工大学研究团队,针对塘口镇乡村振兴工作展开深度调研。在深入的调研之后,就要对形成的规划方案一以贯之地执行。
省社科院科研处处长周鑫认为,驻镇帮镇扶村工作机制,具有以“组团式”统筹资源的组织优势,探索出多样性的镇村联动的成功经验;以“项目式”规范运作的工作优势,探索出协同性的镇村项目布局的成功经验;以“嵌入式”整合人才的人力优势,探索出综合性的镇村人才支撑的成功经验。
“随着‘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启动实施,县、镇、村三级亟待形成发展合力。”对此,周鑫建议从三方面入手,一是镇村联动向县镇村联动机制的衔接与提升;二是镇村项目向县镇村项目布局的衔接与提升;三是镇村人才向县镇村人才支撑的衔接与提升。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林辉煌长期关注乡村振兴,曾前往粤东西北多地深入调研。在他看来,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应该承担起信息员、协调员、教导员、理论员的角色。
“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应当做好信息员,深入调研了解农民呼声和急难愁盼问题,了解当地乡村的短板和优势,为党委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应当做好协调员,将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资源与需求对接起来,促进全省的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工作队应当做好教导员,引导镇村干部更好开展工作,真正打造出带不走的乡村铁军;应当做好理论员,总结提炼出可复制、可推广的的乡村振兴模式,给更多地方提供借鉴启示。”林辉煌表示。
来源:南方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