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新闻 > 民生关注

潮州为何有这么多祠堂和古村落——潮州这场文化沙龙为你讲分明

发布时间:2023-07-28 11:20: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为进一步开展潮州文化探源工作,挖掘潮州文化内涵,更好服务潮州打造文化强市标杆工作。近日,由市社科联牵头,韩山师范学院潮学院承办的《潮州聚族而居的特点与现代启示主题沙龙分享会》在韩山师范学院举行,韩山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兼潮学院院长陈海忠主持沙龙。

活动邀请市志办主任吴淑贤,市侨联原主席、潮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杨锡铭,北京师范大学博士黄晓丹,市文物保护专家库成员、市规委会历史建筑与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陈贤武以及自媒体长光里负责人郑坚,围绕潮州人聚族而居村落形态形成过程、地方特色及其对潮州文化和现代基层治理产生的深远影响,交流探讨分享如何进一步挖掘保护潮州特色古村落、彰显潮人家国情怀,以历史文化滋养现代乡村文明。

“自然村落由人类聚居而自然形成,积淀着人类发展演变的历史与文明。”吴淑贤介绍,经过四年多的努力,在2019年11月底完成全市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情况普查,共计2427个自然村。经探访各村委与村中长者后统计得知,全市约40%的自然村建于明代、30%的村建立于清代,说明在明清时期,潮州人口处于高速且长时间增长,加上迁徙比较频繁,新的聚落不断出现。

谈及古代官员落籍的名村,陈贤武说,从资料可见,潮州世家望族的成因多是一些赴潮为官之人,任期完成后落户潮州;或某些官宦之家因种种机缘落籍潮州,由子孙繁衍成为大户。有趣的是,在宋代26位落籍潮州的官宦中,有19人籍贯为福建,再次印证了“潮州人,福建祖”这一说法。这些落籍官宦的家族人员,多数政治经济地位优越,有条件接受良好教育,从而具有较好文化素养。他们为稳固既得地位,通常与本地区名门望族联姻,构建利于家族兴旺昌盛的宗族关系,家族内还实施宗法教育,以区分宗法派别。

为何宗族概念会在海外得到传播呢?杨锡铭也给出了自己的见解。第一,海外生存压力大,为了拓展生存空间,海外潮人需要利用宗乡关系抱团发展。第二,国人在海外普遍需要身份认同,他们希望将中华传统文化传播发扬,以保持潮人族群的特质。第三,在海外,宗亲的内涵已被扩大化,甚至双方同姓不同源时都可以被认同为宗亲。

黄晓丹认为,乡规民约在中国传统乡村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潮州的乡规民约具有悠久历史,明中期时就得到较为广泛的推行,产生了由官员和士绅共同推行的乡约。随着宗族的兴盛,宗族规约大量产生,到了清末明初乡村自治运动中又制定了大量的乡规民约。乡规民约内容丰富,包括经济发展、社会治安、人际关系、社会救助、民风净化、环境保护等方面,其倡导的家国一体、集体主义、公理共议、人际和睦的理念,仍然是当今乡村治理的愿景。挖掘传统乡规民约所蕴含的社会治理经验,对于推动乡村治理能力提升和乡村振兴具有很大的历史借鉴意义。加强对乡规民约文献的收集研究,结合实地调研,使传统乡约文化助力于当今的乡村振兴,这也是潮州文化探源工程的现实意义。

“从航拍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观察到人们在不同时期选择的聚居方式,以及这些聚居形式所受到的地理和资源等因素的影响。”郑坚表示,在潮州各个村落的拍摄过程中积累的资料,发现有几种比较典型的潮州传统聚居方式。第一种是土楼和围屋形式,第二种是城寨式建筑村落,第三种是护城河+城墙形式的村落,第四种是城镇形式聚居。通过上述潮州历史上的聚居特点,我们可以看出人们生存方式和地理特点、生活资源争夺等因素对聚居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

关于民生关注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