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木天人瑞坊

发布时间:2023-08-01 10:05:15 来源:潮州信息网

木天人瑞坊

□ 陈贤武

光绪《海阳县志·坊表》:“木天人瑞坊,在大街石牌巷口。为一百有三岁、钦赐翰林院侍读刘起振建。”

刘起振(1648-1751),字颖之,清代海阳田头(今属潮州枫溪)人。自幼苦读诗书,熟背举业,一心一意走读书入仕、平步青云的道路。

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毋得与官”。(《明史·选举志》)所以明清读书人读书只为考试,考试只为做官。一个人从儿童时开始读书,到中进士,须经四关:首经县、府“童子试”,考中为秀才;再经省的“乡试”,得中为举人;三经礼部的“会试”,成为贡士,最后经殿试及格后为进士。这就是科举考试的顶点,又是跻身政界显身扬名、光宗耀祖的起点。这么几个关口,算起来也不过七八年光景。但是刘起振这条道路走得并不平坦,竟花了70年光阴,才走到尽头,整整多了十倍时间。亦就是说,换了四代皇帝,顺治、康熙、雍正、乾隆,经过几十科期的考试之后,刘起振才于雍正十三年(1735)中举人,乾隆元年(1736)成第三甲进士,当时他的年龄已八十有八。查《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他仅名列“孙山”之上。这次他能考中,完全是适逢乾隆登基之庆而特意录取的。据《皇朝通典》记载:“乾隆元年三月,以会试遗卷内尚有佳卷,敇兵部尚书傅鼐会同大学士鄂尔泰、朱轼议再行校阅,寻于未经取中之荐卷内续取三十卷,年老举人试卷内选出五卷,一并进呈照取,拟名次出榜,赏给刘起振等检讨及中书、助教、学正各职衔。”《清实录·乾隆实录》:三月,“兵部尚书傅鼐奏,今科会试各省年老举人,八十岁以上刘起振等三人,七十五岁以上冯应龙等五人,七十岁以上李琬等十五人,七十岁宋士正等二十人。请饬令查阅闱卷,拣选进呈。得旨,著交大学士等照傅鼐所请行。”清·高晋《钦定南巡盛典》卷二:“向闻起振老于场屋。乾隆元年,彼已八十七岁矣,因时恩赐以进士,仍命选馆。”正如沈德潜中乾隆四年进士时,已66岁,但中举后短短8年之间,连升九级,成为二品侍郎大员,而这完全是乾隆有意提拔,他公开说:“沈德潜优升阁学,朕原因其为人诚实谨厚,且怜其晚遇,是以稠叠加恩,以励老成积学之士。”目的就是为众多科场落第者树立一个标杆,只要像沈德潜一样,老老实实地读书应考,总有一天能够实现中举做官的夙愿。对刘起振们来说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但比起先贤明林大钦21岁中举人、22岁成状元来,那真的就相形见绌了!但作为一位“励志爷爷”,活到老学到老,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到了今天仍是一种激励作用!顺便说一句,这一科潮州府得中九名进士,较著有后任直隶总督、揭阳人郑大进。

在刘起振发迹之前,作为多年的老童生,地位低下,经受了百般困苦,忍受了无数冷遇。个中滋味,史乘虽无载,有兴趣的读者,可参阅其同时代人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相传他赴京会试,怕年老而子孙阻止、人家取笑,先寄居于亲戚家中,并托雇小船,天明留下家书登舟而去。他乾隆元年三月中进士后,五月得到乾隆帝引见,钦点为翰林庶吉士。虽是“夕阳无限好”,然已是“近黄昏”了,因此不久便告老回乡。乾隆三年九月,刘起振年届九十,还远来京师晋谒,由大学士张廷玉带领下引见,升授翰林院检讨后即准他回籍。

乾隆十三年(1748)四月,以年届百龄,在家乡得赏侍讲衔。时广东提学副使夏之蓉督学入潮,有诗《介刘检讨(起振)百岁》:

暮年趋玉署,恩命脱朝簪。上寿古称百,达尊公已三。繙书能细字,挥尘尚雄谈。五十余初度,相看发已毵(头发稀少)。

可见这位老翰林虽年已百岁,仍神清志明,鹤发童颜。

到乾隆十六年辛未(1751)闻知乾隆皇帝首次南巡江浙,这位当今天子的老门生竟还能跋山涉水、风尘仆仆于是年三月赶到杭州恭候圣驾。乾隆接见后颇为感动,恩加优赏并御制诗章嘉奖。诗并序云:

翰林侍讲刘起振,年一百三岁,自粤东来浙迎驾,诗以赐之

迨背耸隆肩,来瞻跸路边。成名后梁灏,得寿拟彭篯(即彭祖)。

人瑞今犹早,经传后继前。越都无虑远,应是地行仙。

乾隆辛未上巳日御笔

诗后有乾隆自注:“向闻起振老于场屋。乾隆元年,彼已八十七岁矣,因时恩赐以进士,仍命选馆。至十三年寿跻百岁,督抚以闻,故特赐今职。”

这首御笔诗写得很得体,很亲切,对臣下褒美之情,跃然纸上。除赐诗外,还书扁曰:“词垣耆瑞”,又赏貂皮荷包一件,擢升他为翰林侍读。难怪刘起振受宠若惊,感激涕零,回乡后即建敕书楼以志感念,以示宠荣了。但毕竟年事已高,志载:“及归里卒”。

“木天人瑞”坊在今市区太平路三家巷口南畔。坊字北镌“玉署仙班”。

“木天人瑞”下镌“乾隆丙辰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戊午引见,特赐翰林院检讨加一级,赐貂缎,予告;戊辰百岁,加升翰林院侍讲加一级,赐金建坊”;“玉署仙班”下镌“赐进士第、奉直大夫、翰林院侍讲、前翰林院检讨加一级刘起振”。

“木天”“玉署”均为翰林院的别称。“仙班”借指朝班,旧时以喻翰林官阶之清贵。“人瑞”,指有德行或年寿特高者。科举考试中最看重的是能否入选庶吉士,进入翰林之列,容易获得皇帝的赏识,升迁相对顺畅。人们也将庶吉士称为“仙班”。这两个词组说白了,就是刘乃翰林院里最年长的学士。

坊建于清乾隆十四年(1749),但十三年已开始筹建了,《清实录·高宗实录》:乾隆十三年戊辰“四月己巳(十六日,1748.5.12),广东巡抚岳濬奏,在籍翰林院检讨刘起振年百岁,请照例给银建坊外。得旨,海阳县在籍翰林院检讨刘起振年届百龄,洵为国家人瑞,除照例给银建坊外,著加恩给与侍讲职衔,再赏给上用缎四疋(匹),银四十两。”当年潮州古城牌坊除此坊是镌有“赐金建坊”外,绝大多数是主建者出资或被纪念者后裔出资而主建者题名的。可见此坊之不寻常,坊主之荣耀了。坊为四柱三门结构,三叠牌楼,正楼下正中行楷“圣旨”牌一块,两侧为双面通雕的祥瑞动物石雕一块。

坊拆卸于1950年。2009年按原貌重建于太平路石碑巷口南侧。坊匾及构件大部分是保存下来的原件。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