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7 10:21:00 来源:潮州信息网
“一样悲欢一样歌,人生价值有几何。小民初学浮蝼蚁,壮士翻江逐海波。”这首无题也不明作者的七言诗,我联想到被称为“三师”的思益老师的人生轨迹。
思益老师仙田乡人,一九零三年出生。家庭有些田地,他父亲在农耕之余喜好拉“外江弦”(即汉乐调),故从小就受到熏陶,也打下了良好的弦乐基础。可惜在他十三岁时父亲不幸病故,幸好其母郑氏教子有方,加之他原本好学而又睿智聪颖,终至学有所成。一九二零年考上广东省立二师(令韩师),学满三年毕业。旋赴广州进修大学课程,后因家庭经济困迫而中断学业,从此开始教书养家,分别在彩塘、凤塘、江东的小学任教。教书之余常以弦乐会友,向凤塘郑八舍(俗称二哥峰的第八子)学“二弦”,向彩塘的黄稚威学琵琶古筝,在名家的指导下,他的弦乐演奏水平大大提,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独特的风格。一九三五年获韩师聘请,到校教授中乐理论,其教材整理成册的有《中乐概论》及《潮乐入门》。四年届满被聘到澄海隆都中学任教,一九四四年又再受聘韩师,这期间又写出《潮乐谕丛》。一九四七年被聘到潮安四中任教至一九五零年。
思益老师多才多艺,弦乐则是伴他毕生所喜好。在教书时,抹空阅读中医中药典籍,而且积淀深厚。同学习弦乐一样,从儿时就喜爱习字作画,他信手挥毫,那无依的草虾、横行的田蟹跃然纸上。令据《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第六期第4期介绍,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李开麟恰好任教于韩师附小,两人过从甚密,真谓相得益彰。李老师也喜好弦乐,故时常请教于思益老师,在水墨画上则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是金子总会发光,一九五六年,党和政府发掘和启用人才,思益老师被调到汕头地区戏剧改进会,参与研究、整理、改革潮剧潮乐的二作,为潮剧潮乐的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此段时间,他创作出颇有影响的弦乐曲,如《庆丰收》、《湘桥春涨》等。
当时,潮安县文化部门通过各类活动激发潮文化的发展,多次组织各种文艺演出。有一次举行潮乐汇演,县文化部门特指名仙田乡组团参加演出。仙田乡的大锣鼓及弦乐水平可以说远近闻名,可是从没上过台面,但思益老师鼓气促动,全心扶持,在瑞潘老师组织协调下,在仙田颇有名气的弦乐的爱好者,如丁有波、丁焕贞、丁开春、丁芝镇等乡亲组成仙田音乐组,参演乐曲选定《湘桥春涨》。思益老师不想自己领奏,而是提议由有波领奏,因为他深知丁有波的二弦功底,起初丁有波不敢接受,但思益老师安慰他要相信自己。安排妥帖后便开始练习,因乐手们都是农民,日间要种田,所以练习都在夜晚,思益老师为了提高演奏效果,他抄写出清代潮籍诗人郑兰枝创作的《潮州八景诗》中的《湘桥春涨》,把遂句诗意与乐曲音调进行讲解。经过反复演练,仙田音乐组不负众望,在县级文艺舞台上夺得一等奖。
一九五九年,国家经济形势变化,思益老师转身来到磷溪卫生院当起中医医师,但执医未足两年,又被潮安文化部门借调到潮安文工团担任音乐指导并开课讲授乐理,编写出《潮州音乐讲话》丛书。他十分重视音乐人才的培养,与同事们同心同德,目的是把潮乐演奏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历来,潮州弦乐的传承靠的是“人传人”,也就是拜师学艺,也靠自己的悟性,通过不断的演奏提炼自我素质。如今思益老师第一个把潮乐演奏理论化,他也是潮乐界理论研究少有的有突出贡献的乐师。
一九八零年他微笑着离开了人世。
如果说,“人生七十古来稀”,那么思益老师享受双七,可以说不短。那么在事业如日中天的时间段,近二十年又将怎样论长短呢?他有着刚毅执着的性格,从没放弃自己的追求。事实总会勾起人们的记忆,一九八零年,潮安县文化馆率先出版思益老师的《潮乐论丛》,一九九四,汕头《潮乐研究》再版,二零一一年,“潮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再次出版发行,深受潮乐爱好者的好评。
思益老师的书法和水墨画也上得了台面,《岭南书画荟萃》上刊有他的画作及中小楷字副,近年出版的《潮州历代美术家词典》也刊有他的字画,这足见他书画艺术的功底。所以人们给他冠上“教师”、“乐师”、“医师”及“书画家”的称号是恰如其分的。(丁有实)
编辑 张泽慧 责任编辑 吴燕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