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08 09:46:07 来源:潮州信息网
摄影 邓建忠
□ 詹雪征
对大埔印象最深的是一碗热气腾腾的大埔小吃:老鼠粄。那长相,那味道 ,简直令人垂涎。老鼠粄的模样,呈圆柱形,两头尖尖,如同小小老鼠,既精致,又光滑,白白嫩嫩,形似珍珠,故又名:珍珠粄。一入口,一股猪油的清香,让人欲罢不能。老鼠粄又筋道,又爽口,而且还富有弹性,混合着胡椒粉和肉酱的咸香味道瞬间溢满齿颊。入喉,回味无穷,忍不住再来一口。然后,再来一碗……
人间烟火味,最暖凡人心。
美食老鼠粄源于梅州大埔一带,因为客家人习惯称米粉为“粄”,故俗称为老鼠粄。老鼠粄的主要原料是粘米,把粘米用冷水浸泡几个小时之后,捞起,晾干后,磨研成粉,然后用开水加以搅拌,经过反复揉搓后,拧成一团。用特制的“千孔粄擦”架在锅的上面,把粄团压在粄擦上,用力来回摩擦,即可擦出每条1-2寸的粄条次第跌至锅中。待粄熟浮动时,捞起,置于冷水中浸泡,等冷却后,捞起,晾干即可备用。食用老鼠粄,煮或炒,均可,配上肉碎、葱花、胡椒粉等佐料,美味无比。
据说当年老鼠粄传至香港,因“老鼠”之名略微不雅,当地人便以其形状来命名,认为粉条两端尖,状似银针,称为“银针粉”。漂洋过海的老鼠粄因其形美味佳,赢得了香港大众的普遍喜爱。
作为大埔的特色美食,老鼠粄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2016年还被梅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一碗老鼠粄,满腔思乡情。
某一天,又一次经过大埔。坐在一家老字号的大埔小吃摊里边,吃着香喷喷的老鼠粄,我居然在幻想着:如果,用一个大埔出品的青花瓷碗去装着一碗热气腾腾香气袭人的老鼠粄,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这个想法,是在参观了大埔的青花瓷博物馆之后的突发奇想。
后来,有一次跟团去福建的云水谣旅游途中,旅游车路过大埔湖寮,旅行社安排我们在一个大酒店吃晚饭。品尝了客家各种特色菜之后,眼尖的我远远看见服务员又来上菜了,她居然端上来一个盛着热气腾腾的食物的青花瓷大碗。
古色古香的青花瓷大碗里面,居然装着总让我回味无穷的老鼠板。
服务员又陆续拿来个青花瓷的小碗,青花瓷的筷子,青花瓷的调羹,清一色的青花,清新淡雅,恍如古典诗画般,如梦如幻。
老鼠粄盛好了,分发下来,喷香扑鼻,果真是色香味俱全。
如此诗情画意的吃法,估计也只有在这个青花瓷的故乡才能得以遇见。
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大埔青花瓷,是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最具特色的特产。
作为广东四大陶瓷产区之一,大埔有着800多年制作陶瓷的历史。大埔青花瓷生产工艺精湛、种类齐全,文化底蕴深厚,其中,“釉下青花柳亭餐具” 和“釉下青花帆船茶具”曾被作为国礼,送给了英国女王。
青花瓷,是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特征的典型器物代表,因而素有“国瓷”、“国粹”之誉。它造型美观、明净素雅,釉层晶莹玉透、纯朴自然。青花的纹饰图案,全部手工彩绘,色彩着色力强,发色鲜艳,不易褪色。
来大埔旅游,无意间,竟跌入了青花瓷既神秘又古朴的绝美世界里。
突然想起了王菲的歌曲,她在《传奇》中唱道,“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没能忘掉你容颜……”。
与青花瓷面对面,如同邂逅一个让人一眼千年、念念不忘的青衣女子,衣袂飘飘,清新灵动、沉稳含蓄。
一笔,一墨;一坯,一窑。一个精美的青花瓷,制作或许只需几天,身后却汇聚着多少能工巧匠的几十年的智慧与心血。
在博物馆里,我们了解到,大埔是中国青花瓷之乡,是中国青花瓷品种较为集中的地方,也是陶瓷出口“海上丝绸之路”数量较为多的地方。
大埔濒临韩江的中上游,自宋元时期开始,大埔的陶瓷通过“海上丝绸之路”,畅销海内外。当年客家人南迁,浙、闽、赣等地的陶瓷工匠们陆续来到大埔,为这里的陶瓷产业汇聚了众多的技术力量。历经几百年的传播,青花瓷手绘与烧制技艺在大埔的高陂、光德、三河、湖寮、桃源等地流传开来,并且在明、清时期,进入了繁荣期,所产的瓷器形成了显著的行业生产的特色,并且融入了客家人的风格。
如今,漫步在大埔县光德、高陂、桃源镇的街头巷尾,青花瓷的元素随处可见。一入桃源镇,只见镇区中央,矗立着一个硕大的青花瓷瓶,亭亭玉立,顾盼生辉。沿着工业大道继续前行,无论是工厂还是寻常人家,门框或墙上都镶嵌着青花瓷碎片,就连一旁的路灯和灯泡上也少不了青花纹饰,清新素雅,勃勃生机。
最美不过青花瓷。
大埔的高陂镇,还建起了一座陶瓷的文化主题公园,精心打造了一个“白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青花瓷小镇。
天青色等烟雨,是谁在等你?
幻想着,在此刻,突然好想化成一只五彩缤纷的蝴蝶,环绕着青花瓷的前世今生,翩翩起舞,然后悄然飞入平常百姓家。
百看不厌的青花瓷,着实令人叹为观止,让人如鱼儿般游弋在古早年代,缠缠绵绵,久久不肯醒来。
快快来赶赴南国瓷都,探访陶瓷之美,寻找中国青花瓷之乡的白玉城吧!
大埔,其实是一个让我流连忘返而且欲罢不能的好地方。
最初的好感,源自小时候。那一年,家里来了一对来自大埔县城的母子,观其母,干脆利落;再看那小客人,斯斯文文,落落大方。午饭时,我母亲给他夹菜,他稚气的童声清脆,让我至今回想起来仍会觉得绕梁三日,余音袅袅。
他说,谢谢,不用您夹,我自己来!
我还从未见过如此温文儒雅的男孩子,慢而柔的语气,让人听起来特别舒服。
令我向往的大埔有着“客家香格里拉”的美誉,它依山傍水,地域广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大埔县的文化源于岭南文化,是一个颇有特色的文化体系,蕴藏着许多精神内核,包括善良、勤劳、淳朴等等。
大埔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他们的音乐、戏曲、书法、绘画、民间工艺等等,都非常具有代表性。
大埔不仅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地方,它也是具有独特文化及旅游资源的地方。
徜徉在大埔的大街小巷,朴素,厚重,是随处可见的类似于标签的印记。大埔的乡下,各式各样的房子组合既齐全又丰富,它们的布局完整,而且有序。
大埔的民居被誉为“客家建筑大观园”,每座建筑物的背后,都会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无论富商大贾、豪门家族,还是普通人家,不同的围屋建筑样式,都寓意了人们美好的祝福,显示了客家人圆满、团结、平均、平等的生活理念。
大埔人实在,吃苦耐劳。他们的讲话方式,永远是轻声细语,娓娓动听,斯斯文文。
在县城的大街小巷溜达闲逛,你会发现,大埔原是一个“慢”城市,放慢脚步,休闲生活。树荫环绕的广场上,飘散着五颜六色的花草的香味。石凳上,老人们悠闲坐着,不认识的人碰面,也会下意识地点头,亲切地道声“你好”。
行走在湿地公园里的音乐广场,阳光暖暖地照在身上,也照进了公园的水池,水光澄澈。走在我前边的两个小姐姐一边闲逛,一边说着知己话。
我有点好奇,为什么眼前这两人一人要拿着一个袋子?而且,右边那个的袋子是空的?
只见左边小姐姐袋子里装着几个沙糖桔,她把手伸进袋子,拿起一个沙糖桔,轻轻掰开,分成两小半 ,一半递给同伴,另一半塞进嘴里,顺手就把桔子皮放到同伴手中的空袋子里了。
吃完桔子,两人便走到了垃圾箱旁边,把装满桔子皮的袋子轻轻丢了进去。
两个女伴一路相伴着,有说有笑。街道干净整洁,天空一尘不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