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9-16 21:45:22 来源:潮州信息网
没有植物园,没有科技馆,农村学校如何玩转科普教育,实现农村孩子的全面发展呢?作为潮安区首批科普示范(教育)基地之一,东凤镇实验学校深入挖掘乡土资源,搭建起一个个贴近生活、贴近自然的教学场景,探索出一条低投入、可推广的农村小学科普教育之路。
“课堂小天地,自然大课堂”,相对于科普教育资源更加丰富的城市学校,乡村学校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往往需要另辟蹊径。在东凤镇实验学校不远处的果园里,一堂妙趣横生的自然课正在上演,自然科普社团的学生们在老师的引领下仔细观察番石榴、芭蕉、芒果等果树的茎叶,并认真记录下各种植物的基本信息。
学生 卓欣儿:我和同学们在校内外认识了很多植物,学校的自然教育活动让我感到一片叶子原来也有它神奇的大世界,科普让我感到很快乐。
东凤镇实验学校校长 张立斌:我校是一所乡镇学校,学校硬件设施还是比较有限,但身处农村,我们也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我们(东凤镇)是芡实之乡,东凤镇芡实园就在学校旁边,校园内外也有各种花草树木。我们学校利用这种免费的自然教育资源,把学校科学课堂延伸到校园内外,让孩子们用眼睛、鼻子、耳朵、皮肤等不同感官探索植物生存的智慧。
亲近自然、观察自然、认识自然是学校因地制宜开展科普教育的具体实践,而跨学科学习亦是激发学生科学兴趣的有效举措。从课外实践回归课堂,孩子们以布为纸、以叶为媒,把路边的野花、野草进行组合、固定并捶打,不一会儿,一幅幅各具特色的纯天然画作便呈现眼前。
东凤镇实验学校校长 张立斌:在自然科普教育这个板块中,我们主要是着力探索自然(科普)教育如何与各个学科进行有效融合。比如在开展“小叶子,大世界”这个系列活动中,我们指导学生观察叶子、探索中草药文化,这个是与语文学科进行融合的;像叶子拓染、叶子画、叶子衍纸,这些活动就是与美术科进行融合的,让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更好的提升。
科普可以是在课堂上,但绝不仅限于课堂,也不应只靠一场场“无疾而终”的活动。创校三年多来,东凤镇实验学校因地制宜整合乡村科普资源,将植物、动物、气候等自然科学知识与课程内容、课外实践进行融会贯通,为乡村学生量身打造科普体验服务,并同步开展养蚕缫丝、叶画创作、科普讲座等一系列活动,实现了科普教育常态化。
东凤镇实验学校校长 张立斌:我们学校注重把“科普蓝”与“党建红”进行深度融合,把科普教育作为创建“四优”学校的特色项目进行打造,学校还与韩师生命科学与食品工程学院建立了共建机制,推动学生走进高校,走进校外科普场所及科创空间,为自然科普赋新能。
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当越来越多热爱科学、研究科学的种子通过科普教育被播下,科技创新才会在乡村教育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东凤镇实验学校的“自然大课堂”无疑为我区中小学校开展科普教育、提升科学教育质量提供有力借鉴。
家长:我的小孩自从参加了学校的自然科普社团活动之后,我发现他的知识面和动手能力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学校特别重视科学教育,我觉得能够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也能培养学生在科学知识方面的兴趣,希望学校能够继续开展这方面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