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06 10:00:43 来源:潮州信息网
“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这俗谚,每天都在来潮旅游团的导游口中重复着。
潮是指潮州,桥是指湘子桥。
湘子桥作为中国四大著名石桥之一,受外地游客青睐很正常,而它让本地潮人百看不厌,甚于李白之看敬亭山,就值得玩味了。
天下胜景多多,我们慕名而去,观赏了觉得很享受,但有几个会让你想一去再去呢?而潮州人对自己身边这座桥,却巴不得日日见面,时时相伴。
湘子桥是潮州先人征服自然的壮举,智慧的结晶。现在,它那交通闽粤的历史使命完成了,成了一座文化之桥,一种艺术的存在,却迎来了它生命的高光时刻,频频在中央电视台和各种媒体上亮相。
潮州人爱湘子桥,呵护着它,歌唱着它,从民谣俗语、诗词歌册、戏曲舞蹈、美术摄影直至木雕剪纸,各门类艺术家都在唱颂湘子桥。
单说美术界。潮州多产画家,画家都画湘子桥。我只说其中一位,我的朋友郑鹏。他不承认自己是画家,因为他连一个地市级美术协会会员都不是,他的身份是广东省工艺美术大师。读中学时,爱上画画,因经济条件限制,他只能找花费最少的画种:速写。一支钢笔一张纸,几十年下来,画了几千幅潮州风物画,最多画的是湘子桥,最受欢迎的也是湘子桥的画。
那天来访,人未坐下就先接个电话,是一家叫沐阳客栈的老板向他索要湘子桥速写去印在礼品袋上送客人。我说你一身都是业务,他笑称都是义务。这情景在我客厅已出现几次,有朋友还通过我向郑鹏索要湘子桥速写:我从前的邻居阿刘,新开间小食店,就要去郑鹏的几幅速写,点名要一幅湘子桥。挂壁之后受到食客的喜欢;韩山师范学院校长林伦伦教授,卸任时要往广州定居,他是正宗潮州人,在韩师的日子,天天与学院门口的湘子桥为伴,临别,托我向郑鹏要一幅湘子桥速写。
我问郑鹏:到底有多少人向你要这幅湘子桥速写?他点开手机,真是琳琅满目:在牌坊街的景观隔离花箱上,在清华大学赠与某班毕业纪念的托盘上,在《潮州研究》杂志封面上,在一些单位送志愿者的纪念品包装袋上……
郑鹏读中学时一位黄老师的女儿小燕,定居澳洲,某次要回来探亲,来信先向郑鹏讨画。回来后如愿以偿。郑鹏嘱咐她一路小心,画幅太小,别弄丢了。小燕说:“就是把我小燕丢了,这画也不会丢。”回程经新加坡看望她家婆,高兴地向家婆亮出画作,家婆就要截留那幅湘子桥。这可要了她的命,急忙抢回,取出一套郑鹏的“潮州八景”明信片“堵水”(对付)。
郑鹏中学同学李俊,在英国埃塞克斯大学任教。去英国多年,思乡心切,向郑鹏要了湘子桥速写去挂在办公室,天天作伴,如见故人。
最让我感动的是潮州有一个业余长跑爱好者的群众组织叫“潮人跑团”,成员遍及全国许多大城市及美洲澳洲的纽约悉尼等地,他们把郑鹏的湘子桥速写印在作为团服的背心、T恤上,意气风发地奔跑在健身的路上。
潮州的画家们,凡画湘子桥的作品几乎都受欢迎,各画种皆然。我问郑鹏:是画家成就了湘桥,还是湘桥成就了画家?
我知道的是:诗里枫桥独有名,是张继的《枫桥夜泊》成就了枫桥,此前枫桥根本不为外人所知,在苏州也极普通;而湘桥,未有画家画它时,它已名满天下。
那么,摄影应该更客观真实地表现湘桥真面目,为何人们更喜欢画作,这就是画家的贡献了。
这些画家,熟悉湘桥,深爱湘桥,比如郑鹏,住家离桥很近,童年时天天在桥边玩耍,现在退休了,每天早上6时就在桥边散步。因此,他不单画出桥的形丢,更画出它的神韵,画出一种独特的魅力。应该说:画家与桥,相得益彰!
为什么凡画湘子桥的作品都受欢迎?因为湘子桥是天下潮人的共同乡愁。
李英群
编辑 张泽慧 责任编辑 詹树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