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潮州文化 > 潮州故事

我和剪报

发布时间:2023-10-17 10:18:36 来源:潮州信息网

近来在家里整理历史资料时翻阅一份份发黄的剪报,勾起了往事的回忆,特写下来和朋友们分享。

1970年代末,报刊业开始复苏,报纸开始刊登一些历史文化方面的文章,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在信息不发达、书籍、资料缺乏的年代,这些文章很受读者欢迎,资料也十分宝贵。我喜欢阅读文史方面的文章,开始有目的寻找报刊上文史方面的文章,将这些文章剪下来,按内容分类,开始有目的的“剪报”。

我剪报主要有分类剪报和专题剪报。分类剪报是按类别分为历史、古籍、地方文化、人物等分门别类加以剪辑汇编,专题剪报主要是诗词欣赏、读书经验等,把从报刊杂志等剪下的文字、图片资料,整理分类集纳,注明报纸、刊物名称,日期。用白纸作底粘贴装订成册,成为“剪报本”,日后使用的时候方便查找。

过去报纸只有单位订阅,个人订阅很少,当年我所在的工厂,近千名职工的国营企业仅有《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南方日报》《汕头日报》等几份报纸,报纸放在厂部会议室,一般职工平时难得一见。

“功夫不负有心人”为了寻找报纸,每月月底都会找负责办公室的工作人员帮忙,将每月从报纸夹上换下来的报纸先给我看看,需要的剪下来,余下的才让他们处理。也许是我的求知精神让他们感动,办公室的同志同意我充分利用旧报。我经常可以将每月的几份报纸认真阅读一次,从中寻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时隔四十余年,至今仍对当年提供帮助的朋友心怀感激。另外就是到报刊零售点购买报纸,当年县城有几家报刊零售点,但报纸有限,下班时常买不到,这种“遗憾”也是经常的。剪报的习惯坚持多年,当年《汕头日报》周末版有个“八小时以外”征文,我写了《剪报的乐趣》刊登了,文章刊登后受到同事的赞扬,也增强了剪报的信心,还有朋友知道后给我送来了家里的旧报。

剪报,既能保存资料,方便查阅学习,但更重要的是应用,善于使用资料,让资料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才是剪报的目的和作用。

2021年夏,老作家陈作宏来电说,帮他查找上世纪1980年代发表在《汕头日报》的二篇文章,内容是古汉语和翁万达研究的,因年代久远,原稿已找不到,发表日期也忘记了。接到电话后我首先就想到我的剪报本,在旧书柜中找到当年的剪报本,根据文章内容估计在“潮汕文化”一册中,一查,轻松就查到了这二篇文章的原件。一篇是《不是土而是古—潮州话与古汉语》发表于1981年12月8日,另一篇《翁万达著作述略》发表于1984年9月4日,两篇文章都刊登在《汕头日报》的《潮风》副刊上。当陈作宏先生拿到四十年前报纸文章的复印件时十分高兴,我的剪报也常为一些文友提供资料,让剪报本发挥更大的作用,也记录下一段历史 。

近年来我用业余时间对地方历史文化作点小研究,部分资料就是来自当年的剪报。同时充分利用资料,参考资料,根据资料提供线索,确定文章的选题,不重复报刊上发表过的内容。从当年的剪报开始,不断积累、不断学习,坚持写作,自己也从读者向作者转变。剪报、用报让我收获了丰富的知识,在我的治学过程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可说受益匪浅。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纸质剪报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被更加方便、容量更大的电子资料库所取代。现在收集资料方式改变了,但这一习惯我一直坚持,随着变化而变。每看到有价值、感兴趣的文章我会复制下来,分门别类建立文件夹保存。《潮州日报》“文化”等专版的文章是我重点收集的对象,从中获益良多。剪报成为历史的记忆,但培养了一个积累资料的好习惯。

杨史辉

编辑 张泽慧 责任编辑 詹树鸿

关于潮州故事的其他信息推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