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31 10:00:25 来源:潮州信息网
古人把笔墨纸砚这四种文化用品称为“文房四宝”,其实,在古代时候,被称为“文房四宝”的笔墨纸砚还有别的称呼。
唐朝的大文学家韩愈在他写的《毛颖传》中这样写道:“(毛)颖与绛人陈玄、弘农陶泓及会稽褚先生友,”韩愈把笔称为“毛颖”,把墨称为“陈玄”,把纸称为“褚先生”,把砚称为“陶泓”,后来,毛颖、陈玄、褚先生和陶泓就成了笔墨纸砚这文房四宝的别称。
另外,古人还把文房四宝中的笔称为“管城子”。韩愈在他写的《毛颖传》中这样写道:“秦皇帝使(蒙)恬赐之汤沐,而封诸管城,号曰管城子。”这里的“赐之汤沐”中的“之”,指的就是笔,因此,管城子也是笔的别称。北宋文学家黄庭坚在他写的《戏呈孔毅父》这首诗中曾经这样写道:“管城子无食肉相,孔方兄有绝交书”,这里的“管城子”也是指的笔。
除此之外,文房四宝中的笔也被称为“毛锥子”。在《新五代史》中的《史弘肇传》中这样写道:“(史)弘肇曰:‘安朝廷,定祸乱,直须长枪大戟,若毛锥子安足用哉?’三司使王章曰:‘无毛锥子,军赋何以集乎?’毛锥子盖言笔也。(史)弘肇默然。”而且,笔也被称为“毫”,有羊毫、狼毫、兼毫等称呼。具体来说,用羊毛所制的笔称为羊毫,用狼毛所制的笔称为狼毫,用羊毛和兔毛混合在一起所制的笔称为兼毫。还有,笔也被称为“中书君”,这也出自韩愈写的《毛颖传》。关于笔被称为“中书君”,韩愈在《毛颖传》中是这样写的:“累拜中书令,与上盖狎,上尝呼为中书君。”于是,“中书君”也就成了笔的一个别称。
文房四宝中的墨除了有“陈玄”这个别称之外,还有松滋侯、龙宾、龙香剂等别称。古人在制墨的时候,多用松烟,因此,宋朝时的人们把墨称为“松滋侯”。北宋的苏易简在他的《文房四谱·墨谱》中引用的文嵩 《松滋侯易元光传》中说:“易元光,字处晦,燕人也。其先号青松子,颇有材干,雅淡清贞,深隐山谷不仕,以吟啸烟月自娱。尝与南越 石虚中 (指砚)为研究云水之交,与宣城 毛元锐(指笔)、华阴楮知白(指纸)为文章濡染之友。世为文史之官,特诏常侍御案之右,拜中书监、儒林待制,封松滋侯。”这里的“松滋侯”指的就是墨。至于墨被称为龙宾和龙香剂,则来自唐玄宗。唐朝的冯贽在他的《云间杂记》中记载了一段故事,说的是唐玄宗的御案上有墨,有一天,唐玄宗见墨上有一个像小苍蝇一样的小道士在行走,就呵斥他站住。小道士就站住了,高呼“万岁”,并说他是墨精,凡是世人写的诗文,其墨迹上都有龙宾,因此,龙宾就是墨的代称。唐玄宗用的御墨是用油烟加入麝香和金沙而成,也就是用所谓的龙香剂制成的,因此,唐玄宗用的墨就被称为龙香剂,并成为墨的别称。
在汉朝的时候,纸还被称为“赫蹄”。《汉书》中的《外戚传下》中记载说:“武发箧中,有裹药二枚,赫蹄书。”颜师古对此引注应劭曰:“赫蹄,薄小纸也。”因此,“赫蹄”也是纸的一个别称。还有,古人把纸也称为“滑砥方絮”,“砥”比喻纸的平整,“絮”形容纸的洁白,把纸称为“滑砥方絮”,实在是清雅而别致。其实,文房四宝中的纸除了被称为褚先生、赫蹄、滑砥方絮之外,还被称为“麦光”。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在他的《分类东坡诗》中的《和人求笔迹》中写道:“麦光铺几净无瑕,入夜青灯照眼明”,这里的“麦光”指的就是纸。明朝诗人王逢在他的《梧溪集》中一首诗中写道:“忧君尚有疏,倘寄麦光戕”,这里的“麦光”指的也纸。
古代文房四宝中的砚多是用陶、瓷、石料制成的,韩愈把砚称为“陶泓”,非常别致,而且,“陶泓”这个别称在北宋时期依然流行。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在《分类东坡诗》中的《次韵范纯父涵星砚月石风林屏》一诗中写道:“陶泓不称管城沐,醉石可助平泉醒。”这里的“陶泓”指的就是文房四宝中的砚。
(王吴军)
编辑 张泽慧 责任编辑 詹树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