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2-02 20:40:48 来源:潮州信息网
他,两年内复耕撂荒地近2000亩;他,让创办两年的公司成为全市首家申请水稻绿色认证企业;他,将梅林湖自然保护区变成集旅游、农业于一体的水稻绿色产业园……他叫陈锦光。本期《乡村创业英雄榜》,来听听陈锦光的创业故事。
光
12月1日新闻视频
风吹稻浪穗飘香,又到一年丰收时。站在梅林湖畔的稻田里,放眼望去,满眼金黄。今天是晚稻收割的第一天,眼下收割机正开足马力来回穿梭作业。清风吹过,成片稻田像大海泛起了波涛,收割机在其间来回穿行,拔禾轮滚动,将沉甸甸的稻穗不断“收入囊中”,打碎的秸秆从收割机尾部不断涌出,没多久,偌大的稻田上便只留下一排排收割印记。
陈锦光:晚造这边的收成大概有一千斤左右,这一片区大概有1300多亩连片,还有其它地方,公司总共有水稻面积1700多亩。早造会遇上台风、雨水等这些不可控因素,所以要赶着收成,晚造收成时间可以拉长一点,基本上都是风和日丽,没有雨。
稻穗谷粒饱满,谷壳金黄,传递着丰收的好兆头。梅林湖风景区坐落于桑浦山下,因地势低洼,梅林湖土质黏重,长期无人耕作。2021年,陈锦光创办的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土地流转承包了这一大片撂荒地。
陈锦光:以前进来时,草都有人这么高,都看不见的,杂草丛生。进来的时候就要先用打草机来打草,打完还要把草粉碎掉,还要叫挖掘机修沟渠,人工要把小沟挖出来。基本都是从零开始,这片地以前都是小田块,要改造成大田块,改造好后还要拉平,公司一共投入了300多万元做这个工程,还包括修机耕路,修田埂。
改造过程中,最让陈锦光头疼的就是土质的难题。梅林湖属于内涝低洼地带,土质比较黏,所以要挖沟渠来排水,使得土地比较干硬,才适宜耕种。
陈锦光&记者:梅林湖这一片基本是黏土,俗话叫甜粿土,就是有太阳晒的时候土就很硬,一遇到水就软了。我们机械化作业都会遇到陷车,我们遇到的就是连挖掘机都沉下去,再叫挖掘机来把这台挖掘机钩上来,可这挖掘机也陷下去,后来没办法,要填机耕路下去,再把两个机械捞起来。难度很大的,还有那个收粮机沉在那条机耕路上,还要叫吊机来吊,一台吊机60吨还不行,要叫两台来吊上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梅林湖1300多亩稻田规整平坦,排灌方便,一片片稻田像漂浮在湖面之上,形成独特的秀美风光。运用现代农业机械,实现“耕、种、管、收”全过程机械化、智能化,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解锁“智慧种田”新模式,生产效率比人工提升50多倍。
他还通过整合潘陇村及周边5个村耕地资源,连片打造1400亩市级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示范片,产出了符合绿色标准的稻米,成为我市第一家申请水稻绿色认证的企业。发展家乡的生态农业,陈锦光也实现了儿时的梦想。
陈锦光:从小就喜欢农业,读书出来要去搞农业又没有条件,就只能先去打工,主要是会计为主,干了差不多30年的老会计了,现在改行来当农民了,回归第一喜好。等赚到一点钱后,就回到儿时的梦想,来开挖撂荒地,种上水稻。
结合撂荒复耕,陈锦光采用“宜粮则粮、宜植则植”因地制宜的方针,大力整修梅林湖周边渠系,将一些低洼地带、不适宜种粮食的土地利用起来,种起莲藕,打造梅林湖农产品新名片,还为周边农民兄弟提供农事服务与就业的机会。
陈锦光:全程机械化来打造这些农田,能为周边的农民服务,做社会性服务,慢慢地让农民从土地劳作上解脱出来,以与周边农户共赢的方式来从事农事工作,为社会做一点贡献,这是关系到口粮的问题,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
记者手记
扭转土质,这在以前本是天方夜谭;荒地复耕,这无疑是一场需要不断破题的攻坚仗。这一路走来,陈锦光不忘儿时的农业梦想,牢记国家的粮食政策,躬行践履,唤醒“沉睡地”,耕出“致富田”,收获“丰收粮”。也正是一个个像陈锦光一样的新农人,以赤诚之心,尽一身之力,共同筑起大国粮仓,让百姓端稳端牢“自家饭碗”,托起稳稳的幸福。
来源: 潮州电视台